党分配给我的工作,我可以不热爱,但没有权利不做好

随方就圆

<p class="ql-block">《州科委纪事》引言</p> <p class="ql-block">1992年6月,恩施州委需要选一个能够“治乱”的人来担任恩施州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主任。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曾对此犹豫不决,理由有些牵强:我并非学自然科学的专业。然而,这不过是托词罢了。当时,在经历过一些挫折后,我担任州财贸委员会副主任,工作逐渐得心应手,生活也安逸自在。若要变动工作,我曾有过转战财贸八大家的想法,尤其是保险公司。我深感保险业务与群众工作颇为相似,这是我的长项。因此,当时任管财贸的副州长沈昌发自称为我“推荐”到州科委当主任时,我直言不讳:“假设真是你的推荐,我不感激。为何不推荐我到财贸战线?”这样的抢白令场面有些尴尬。不久后,有消息传出,州政府党组提出的人选并不是我。但在州委常委讨论人选时,朱纯宣书记为我站台说:“田发刚担任两届县长,放在财委任副主任不合适;他若到科委当主任,半年内必能改变面貌。”事实上,他是看中了我的实干精神。</p><p class="ql-block">自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我在科委任职两年多。我工作认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坚持“避轻就重”的原则,意在不被“烂摊子”的标签所束缚,避免陷入机关琐事,不纠缠过去的遗留问题。然而,遇到影响工作秩序的问题,我始终坚持原则,逐一化解,确保正常工作不受干扰。我的处事原则是不按常规出牌,不因循守旧,用心做事,诚心待人。因此,在我离任后,成为科委机关长时间的话题人物。</p><p class="ql-block">关于《活火集》,我记录了建始纪事、报社纪事、州民委纪事等,却遗漏了科委纪事。科委的同事们认为我未写科委纪事是对科委的不看重,虽有玩笑成分,但我无法回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辜负州委的期望,在科委工作两年多时间,“乱象”得到了初步整治。然而,我对科委这份工作并不热爱。我曾说:“我不强求热爱每一行,这可能吗?但我必须尽职尽责。我有权利不喜欢科委的工作,但无权不做好。”</p><p class="ql-block">这其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品格。作为干部群体,服从组织、服务人民是我们的价值观。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那时的精神与作风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强求传承,但记录下历史的片段是值得的。近来闲暇之余,在科委同事的鼓励下,我整理思绪、去芜存菁,撰写了九篇文章,先在网上发表。这填补了《活火集》中关于科委的空白,也可作为科委那两年历史的补充资料。于是,我感到为科委写史作出了一点贡献。这是我首次担任州直单位的一把手职位。州委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得以实现从主持一个县的政府工作到主持一个州直单位工作的角色转变。因此,我要感谢州委、感谢科委、感谢科委的同事们。我并不擅长写诗或小说,但善于平铺直叙地记录一些琐事。我写这些东西是希望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在恩施地区,我算是个知名人士,许多人对我的“纪事”很关注,主要是官场的老少朋友们。因此我的原则是:故事必须是亲历、亲为、亲见的事情,追求真实而非全面。以平和的心态评说,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我把所写的“纪事”称为无虚构散文。这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而是未经修饰的记录文字。写《活火集》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写回忆性文字能让我的大脑保持活跃状态。生命的活力需要滋养和积蓄。写作对于一个退休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这是我选择的一种退休生活方式。就像有些人选择书画、打门球一样。因此,我也为自己制定了写作规划。这不是叙说旧事,而是展望未来,让生命之树常青。</p><p class="ql-block">在撰写科委纪事的过程中,得到了科委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他们为我查阅档案、核实情节,并帮我回忆了一些有趣而珍贵的事情。这让我在离开科委26年后依然能够生动地描述这段经历。在此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以上几句闲话,权当《州科委纪事》的引言,亦算对启动新的写作规划的宣示。</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8日</p><p class="ql-block">注:翻阅之间,偶觉《活火集》修订本中《州科委纪事》的引言有点粗糙,于是修改后刊发于此。</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