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出牌

辑安文苑

<p class="ql-block">  反常规操作,谓之“不按套路出牌”。经济之声“高丽的咖啡屋”有一期节目,请的嘉宾是出版集团的副总方希。</p><p class="ql-block"> 节目中,方希的出言方式与众不同,她与主持人高丽的对话,是在不停地怼对方的过程中进行的。高认为,书是文化产品,不是货物。方反驳说,书是卖品,就是货。她怼高丽提问题幼稚,像个文艺青年。高丽唱了一段山西梆子《法门寺》,期待方希点个赞。方根本不屑,非但没赞,连句恭维也不给,反而语出惊人地说,你<span style="font-size:18px;">唱得太难听了,</span>完全侮辱了这个剧!</p><p class="ql-block"> 访谈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通常是比较和谐、融洽的,即使不捧着唠,起码也是客随主便其乐融融地聊。而方希与众不同,把访谈演绎成了嘉宾怼主持人的尴尬对话,这是“打破常规”,破规矩,俗话就是“不按套路出牌”。</p><p class="ql-block"> 不按套路出牌是反常规动作,是特立独行且不招人待见的行为。虽然现实生活中这种出牌方式的人不多,但还是常有,甚至包括一些有头有脸的人。</p><p class="ql-block">  作家舒乙写过一篇怀念父亲老舍的文章《父子情》。按理说,这类文章是写父亲那些令人难忘的动情点、感人点。可舒乙不按套路出牌,使劲揭父亲的短。说父亲不教孩子做人做事,从来不告诉孩子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既没有辅导过孩子,也不过问学习情况,完全是放任自流。</p><p class="ql-block"> 他说,父亲抱怨因为给孩子当牛当马骑,导致刚想到的好句子、好词都忘了。言外之意,因与孩子玩耍,耽误了写作。有一次,他去东北出差,父亲竟然还把他当小孩,让他带两条裤腰带。说是怕路上万一断了,以作备份。舒乙这种“子不为父隐”的另类操作,也是独到。</p><p class="ql-block">  美学家李泽厚也是个不“守规矩”的人。他应邀给学生新出版的书写序,按照常理,老师给自己学生的书写序,夸几句是必不可少的。可这位李老师非但不写溢美之词,还夹枪带棒地冷嘲热讽了一番。最让人惊讶的是,他连书都没看一眼就提笔操作了。</p><p class="ql-block"> 在序言里,他实话实说,我学生写的这本书,我根本就没看,所以我也没有办法评价是好是坏。学生请老师写序,有拉大旗作虎皮的意思。李泽厚显然不想做这张虎皮,序里不点赞,反而敲打了学生一番。</p><p class="ql-block">  《西京杂记》中记载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故事:公孙宏出身平民,当上丞相后他的老朋友高贺前来投靠他。公孙宏用粗粮饭招待高贺,给他盖布做的被子。高贺抱怨说:"你身为故友富贵了却用粗粮布被待客?这些东西我自己也有。高贺告诉别人:"公孙宏内穿华贵的貂裘,外披粗麻布衣;家里厨房用五鼎烹制美食,招待客人却只有一道菜。老朋友热情招待你,本应该表达谢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高贺</span>不但不表谢意,还说三道四,真是不懂事。</p><p class="ql-block">  “不按套路出牌”看上去确实不近人情,不合群,容易伤人,影响感情,破坏关系,损害团结,是一种不和谐音符。</p><p class="ql-block"> 这种我行我素太过任性,明知规则、套路,就是不按规则、套路行事。自己定规则、定标准,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以自我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不按套路出牌”不是不懂规矩,不明事理,而是自以为是,有老猪腰子,总觉得比别人高明。</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不按套路出牌”也有积极的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原则性”,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主见,有自我行为准则。遇事只要自己认准的就去做,不犹豫,不含糊,不畏惧,不附和。我抒我见,我喜我忧,不看他人脸色。坚持自我,不被他人外界影响干扰。</p><p class="ql-block"> 另外, “不按套路出牌”不走老路、不落俗套、独辟蹊径的特质,给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途径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但“不按套路出牌”表现出的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不遵章守纪,不把规则当回事,是秩序的干扰源、破坏者,容易走向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此类人在官场中会举步维艰,难以走远;在社会上将不得烟抽,遭人厌烦;在朋友圈里,易被疏离,让人敬而远之。(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