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军营里的那些事(之二)走进军营的第一天

祖田

<p class="ql-block">文字:石祖田</p><p class="ql-block">图片:战友及本人</p><p class="ql-block">音乐: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刚分到三排时与老兵通信连营房大门外合影,后排右二便是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二年十二月八日,闷灌军列经过三天四夜的行驶,停在了反修站</p><p class="ql-block"> 大概上午八点左右,来了许多卡车,有嘎斯车,解放牌车,都是敞篷。一个身材较胖的首长走到我们的待命区,自我介绍说是团通信股股长,是来领兵的。拿出名单在我们公社二十八个人中点要了我和其他四个人以及广田公社一人,共六个新兵。</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通信股长走到一辆解放牌卡车前,股长说:车上有皮大衣,一人一件大家要穿好,并管理好,因为这皮大衣就是你们的被盖,装备,要用几年。今天天冷风大,不要着凉感冒了。还讲了些注意事项后我们依次上车。背包当坐凳,十几斤重的羊皮毛大衣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地,大皮帽子也放下护住耳朵,还戴上了皮毛手套,只露出一双眼能四处张望。</p> <p class="ql-block">远眺一号山</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茫茫戈壁滩上沿着一条蓬松的沙路前行。风太大,车过后卷起更大黄沙。</p><p class="ql-block"> 汽车时而在硬戈壁上颠簸,时而在软沙深陷,时而绕着大小不一的流动沙丘急驰;时而沿着干涸的河沟行进;时而穿过枯萎的红柳灌木林;时而在一片片高大怪异的胡杨林和梭梭木林中穿梭;行进中偶尔还能看见几峰骆驼和少量的羊群,就是不见人群和炊烟。不见一片水域和积雪,更不见一丝丝绿色。汽车在颠簸了几个小时后,中午时分,到达了部队驻地。</p> <p class="ql-block">连长,指导员带着老兵们早已在那里等候,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还给我们介绍了新兵班的班长和副班长。老兵帮我们拿行李,安顿我们住下。我们六个战友住在一个宿舍。一进屋,觉得十分暖和,老兵们早已把炉火烧起,把火墙烧得滾烫。房屋不大,就十来多个平方,没有床铺,是用木板搭的通铺。一人就只有一条床毡那么宽,不足一米。通铺外有单独二张床板,是班长副班长的铺位。我们很快打开铺盖卷,辅好“床”。此时,指导员说,你们四川人喜欢吃大米,今天炊事班专门给你们做的大米饭,这个很不容易约,吃了饭下午学习。进行军营第一课。</p><p class="ql-block"> 当天午饭是吃的猪肉罐头罗锅大米饭,这是几天来吃得最好的一顿饭。第一次吃到军营里的罗锅饭,真香。过去只听老辈人讲过吃罗锅饭,没见过更没吃过。老辈人说的吃罗锅饭,是在旧社会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吃一次这样的罗锅饭正如指导员说的不容易的。我们的生活标准是每人每天六毛九,每月供粮四十五斤,粗细三七开搭配,我们属边防部队,不搭粗粮。在北方,面粉是细粮,只配少量大米,一月能吃一顿大米饭。平时就是馒头,偶尔是小米粥,一般是面粉糊糊就馒头,没有大米粥。冬天没新鲜蔬菜,主要是吃菜窖储藏的山东大白菜、脱水干菜和蛋粉。每顿只一个菜,是翘浑。星期天包水饺,都是羊肉馅。连队为改善伙食,能吃到鲜蔬菜,在能种菜的地方就开荒种菜,由于天寒地冻的,种菜也只能在每年的四月到九月之间种,有半年的时间地冻了,就种不了蔬菜。连队还养猪养羊养鸡以改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后,稍事休息,指导员来了,班长下达起立口令,向指导员报告后,我们一人一张小方橙,依次端坐在自己的铺位前,聆听指导员给我们讲话。</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姓李,叫李德芬,山东人,六五年入伍的老同志。他首先说,我们是第一批来的四川兵,再过两天还要来一批江苏兵。待江苏兵来了后,再集中进行新兵训练。指导员从我们部队的性质、所处地里位置、生活待遇、入伍后应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解放军战士给我们讲了很多。大致是:</p> <p class="ql-block">胡杨林</p> <p class="ql-block">我们部队的全称是:</p><p class="ql-block"> 兰州军区守备师守备一团直属通信连,连队三个排,一排为有线排,二排为通信排,三排为无线排。还有就是后勤炊事班。连队只有六十余人。部队番号是五三O一部队二十一分队。我们的通信地址是:兰州市新村一委二十一号,难怪接兵首长说部队在兰州市,这只是通信地址。</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是守备部队。是扼守从边防居延海到河西走廊祁连山一线的战略要塞,最主要的是要确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安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中蒙边境,我们前方就是蒙古国,驻有大量的苏联军队。我们前边只有一个边防连,只负责巡逻任务。一但战事吃紧,边防连往后撤,由我们部队负责作战。如果交战失利,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不保,內地通往新疆的通道被切断。因此,部队驻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驻地原属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沽淖尔公社策克大队。现在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管了。(多年后又划归内蒙了)这里是腾格里沙漠西部边沿地带,戈壁、沙漠、绿地犬牙交错。地广人稀,额济纳旗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还不到一万人,是每平方公里人数最少的地区之一。绝大部份地方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只有沿弱水河一线有成片的红柳树林和胡杨树林。弱水河是一条内流河,就是源头水大,到下游几乎没水。每年夏秋两季从祁连山水库放水两次,径弱水河向居延海补水。不补水时就是一条干涸的河沟。额济纳旗地处高寒,典型的沙漠气候,四季无雨雪,夏天高温,冬天干燥寒冷,可达零下二十多度。</p> <p class="ql-block">大沙坑</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部队处在戈壁沙漠中无险可守,在“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时代,硬是在要塞地方建起了八座人造山。就是在戈壁滩上先挖一个巨大深坑,用钢筋水泥建起地下纵横交错的坑道,再用沙子卵石往上堆积成山,四周修筑了各种工事和防坦克壕。一个山能驻扎两个营的兵力,水,粮,发电,通信设备,吃住等各种设施齐全。至少可以在坑道内坚守半年以上。这样的人造山从居𨒂海到东风发射基地共有八座,各山之间,可互相呼应增援,形成了一道坚固地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守备一团,驻守一号山,前方就是蒙古国了,驻有大量苏军,这里是前线,局势十分紧张。边境线没有想象中的有什么铁絲网,而是按一定距离,竖立界桩。边民的羊群骆驼经常跨界。居延海是汉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征战匈奴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沙丘</p> <p class="ql-block">指导员给我们上完课后,就叫班长带着我们熟悉营房及营房周边环境。通信连驻地营房是一个四合院,是用砖砌墙,房顶搭木头,辅一层红柳树枝,再用泥浆糊抹而成。这是过去中蒙边境会唔所用的建筑。中蒙边境线划定后,会唔厅停用,用作通信车营房,在戈壁滩上是最好的建筑了。其他连队都是住的地窝子。</p><p class="ql-block"> 连队驻地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寸草不生,一年到头是黄沙漫漫。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单独深入戈壁沙漠的,若遇沙尘暴是十分危险的。</p><p class="ql-block"> 连队驻地南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有的沙丘是流动的。再往南就是我们来时的路,通往额济纳旗和反修站。</p> <p class="ql-block">大概有三十米深,直径至少三百米的巨大深坑,坑里全是油菜仔大小的沙砾,是建一号山时挖去做混泥土和垒山用,我们连再在坑的底部挖一个约两米深的坑,地下水从沙砾中冒出,水质很好,清甜。但出水量不大,这个水坑基本上能满足我们连饮用水,但冬天出水量很少,只能满足各班烧开水喝,炊事班生活用水就只能赶着毛驴车到团部去拉。团部的饮用水是打的机井,有二百多米深。那水是重碱性水,又苦又涩。我们连喝的是地表水,纯净青甜。有时还要给团首长送水,给他们烧开水喝。</p> <p class="ql-block">一号山外防坦克壕</p> <p class="ql-block">连队驻地西边是一大片红柳林,红柳树最大直径有十来公分。是当地蒙古族牧民放牧的地方。当年,由于环保意识差,加之条件艰苦,部队做饭取暖用材都是砍伐红柳树。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可惜了。在高寒缺水的地带,一棵红柳树要长成碗口粗是十分不易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高炮连驻地,地窝子。</p> <p class="ql-block">连队驻地北边约三公里处就是一号山了,一号山傍就是团部所在地。平时看电影,看慰问演出就要去团部,要买信笺纸,牙膏肥皂之类的也要到团部军人服务社。</p><p class="ql-block"> 班长带我们围绕营房走了一圈,最多四五百米的线路,用时近两个小时,主要是班长较为祥尽的介绍了周边环境,使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部队的情况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便更好的为战时所需。此时已是下午六点左右,到了连队开晚饭时间了,班长带我们回到了宿舍,准备晚饭。我们还意犹未尽,太阳还在高高挂起。总觉得还早,后来才知道,额济纳旗的时间与四川时间要晚近两小时,夏天要近十点天才黑尽,而四川八点左右天就黑尽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晚餐是与老兵正常化,没了特殊了,班长带队拿个盆,叫上两个人各拿一个盆,排队去炊事班打饭。打回来的是一盆馒头,大概一人三个,是白面的。一盆小米粥,大概一人一碗。一小盆菜,是肉炒大白菜。主食管够,不够可再取。我们是一人一个搪瓷碗。粥和菜舀到一个碗里,没餐桌,一手端碗,一手拿馒头和筷,坐在一张小方橙上吃。只听喝粥响,不闻人发声。吃完饭各自洗各自的碗和筷并在拿盆去洗或将剩余馒头送往炊事班,这是一种积极表现行为,会受到表扬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当兵的吃饭快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吃罢晚饭,时间尚早,这是自由活动时间,院内有个蓝球场,喜欢打篮球的老兵们打起了蓝球,大门外有单双杠,山羊和木马以及跳远的沙坑。一些老兵也在活动,有的是要达标,由老兵帮助训练。我们几个新兵,都是农村长大的,都是在高星读的书,哪有什么蓝球、单双杠、木马、山羊,有的见都没见过,根本不会,老兵邀请我们也就只有摇摇头,在旁边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天渐渐暗下来了,大家回到宿舍,为睡觉做好准备。我们部队那时没还没通电,团部才有发电机,仅供团部使用。我们的照明是点的煤油灯,是用玻璃罩的那种。连队熄灯睡觉是统一吹哨,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熄灯前有十分钟准备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准备睡觉时,我们公社一个战友,觉得坐了几天火车身上很脏,要洗澡,宿舍没有卫生间,连队也没有澡堂,怎么办?他就用班里挑水的铁桶,烧了大半桶水,(因是冬天宿舍的取暖火墙是不熄火的,烧水也很方便)。他就提到公共厕所去洗澡。厕所在营房外大概一百米处,有道小门出去,厕所只有墙,有门窗但无玻璃,跟室外温度一个样。他要去洗澡,班长是阻止了的,但他不听,执意要去,提起水桶就走了。班长没办法,就报告连指导员那里,指导员来到宿舍不一会儿,战友提起桶,浑身打抖抖地回来了。指导员辟头盖脸地一阵批评:你一个刚来的新兵不听班长的话,要去洗澡,你是不想活了吗?外面滴水成冰,冻死你了谁负责?在这戈壁滩上就是不能洗澡!我当兵九年了,在这里就没洗过澡,你来一天都不到你就要洗澡,想得美。如果能洗澡早就建澡堂了,这里没水,滴水贵如油。指导员一阵批评,战友只能听到,不敢争辩,承诺以后不再犯了。的确,我们在戈壁滩上几年都没洗过澡,(出差、培训在外地除外),身上只能用毛巾搓一搓。指导员批评了一阵走了,熄灯哨响了,熄灯睡觉,我和战友是挨着睡的,他悄悄给我说:“冷安逸了,脱了衣服就冷到打抖抖,水浇到身上更冷,赶紧把一桶水倒在身上一冲,就穿上衣服回来了,毛巾都冻成冰了。”我又好气又好笑,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怎么不冷?没想到,到军营的第一天就闹出这么个啼笑皆非的事来,这也结束了我们到军营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续,新兵训练</p> <p class="ql-block">额济纳旗位置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