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喜欢在20班上课,因为多数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认真听课的,师生互动很多很自由也很开心。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畅所欲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p><p class="ql-block">比如今天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问:“邹忌怎么会想到入朝讽齐王呢?”本意是想引导学生回答邹忌从自己在家受蒙蔽的小事想到齐王治理国家的大事,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通过类比说理,以小见大,以家喻国。结果还未等大家反应过来,有个小机灵大声说:“因为齐王平时不听别人的意见。”</p><p class="ql-block">这答案虽不是我预设的,但我相信他不是空口无凭的,关键是看这同学如何结合文章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我㬹大眼睛,微笑地看着他,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何以见得?”</p><p class="ql-block">“因为如果齐王平时能听进别人的意见的话,邹忌就不用马上去进谏了啊。”</p><p class="ql-block">“嗯,好像有点道理哦,但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了齐王是个虚心纳谏的人啊,要不邹忌会马上就去进谏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p><p class="ql-block">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这下同学们安静下来了,认真看课文,寻找能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见大家没反应,这时我引导同学们读读“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p><p class="ql-block">问:“大家在这里发现什么没有?”</p><p class="ql-block">这时有好几个同学反应过来了:“这句话能从侧面说明齐威王平时不太听别人的意见,要是听的话下令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他提意见了。”</p><p class="ql-block">“非常好,有道理。”</p><p class="ql-block">接着我说我本来预想的答案不是这个,但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答案,只要能深入文本言之有理就是对的,并鼓励大家继续大胆发言。对那位大胆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肯定,我从他脸上看到了被肯定后的自信和微笑。</p><p class="ql-block">我预设的答案没出来,课要继续推进,便又回到原点,边引导同学们看看原文,边用蓝色油性笔板书邹忌与齐威王的情况对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求王”。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一边是生活小事,一边是国家大事,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很快有学生回答“类比”,明白本文通过类比以小见大 ,以家喻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讽喻中。</p><p class="ql-block">我想突出“类比”“以小见大,以家喻国”这几个字,便拿起红色油性笔,一拉笔盖,结果悲催了:盖子没揭下来,倒把笔拦腰拔开,顿时“血”溅讲台,红色的笔油溅了一地,连墻上都有。</p><p class="ql-block">看着似血非血的红墨,我有点不舒服,但不忘笑着幽自己一默:“得,估计我说得不对,让齐王给卡嚓一下了。”同学们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说是负责给笔加墨的同学没扭紧笔管。那位同学没有分辩,坐在位置上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因为那“血色”实在太多太刺眼,我没办法继续讲课,停下来看看“血痕”。刚拿起桌布准备去擦,坐在飞机位左翼的张子睿同学反应很快,马上拿了一包纸巾过来擦。在我们蹲下来擦拭的时候,飞机位右翼的朱星羽同学到工具箱拿了吸水拖把来拖。</p><p class="ql-block">我走到教室中间继续讲课,心中感慨万千。等他们俩将污迹清理干净的时候,我停下讲课内容,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和赞赏,与同学们一起给了他们最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很快,一节课四十分钟就过去了。诚然,这节课上得并不完美,状况频出。先是因为老师提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导致学生的回答有偏差,后又因为老师的不小心“血”染讲台,但同学们收获了回答问题时的自信与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担当,老师收获了感动,爱与温暖。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也不失为一节有意义的语文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