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心语49 学生"倒水喝"背后的4隐优及解决之道

玉露

<p class="ql-block">下课铃响后不久,一高一低两男生笑盈盈地拿着水杯走进了办公室。拿起水壶分别倒满了水。高个子男生端起水杯默默地回到了教室,而低个子男生却拿起空水桶去楼下打水了。</p><p class="ql-block">他两人是同桌,这种现象不止一次两次了。大家为小高个子男生点赞,指责高个子男生不懂事。</p><p class="ql-block">本着既要教书更要育人的责任,老师们针对部分学生只倒水不打水的行为,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分析他们行为以及制定教育方法。</p> <p class="ql-block">这种只知倒水喝却不知打水的行为,在教育上反映。</p><p class="ql-block">1,责任意识淡薄</p><p class="ql-block">学生只关注自身需求,即喝水,而忽视了打水这一集体责任,表明其缺乏对集体事务的责任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义务。</p><p class="ql-block">2,集体观念缺失</p><p class="ql-block">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和集体,没有考虑到其他老师或同学的需求,不懂得集体的利益需要大家共同维护。</p><p class="ql-block">3,劳动教育不足</p><p class="ql-block">反映出学校或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学生没有养成主动参与劳动、为他人服务的习惯,不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4,共情能力欠缺</p><p class="ql-block">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没有意识到如果都不去打水,大家都会面临没水喝的困境,缺乏共情能力和对他人需求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应引起以下重视:</p><p class="ql-block">1,强化责任教育</p><p class="ql-block">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思政教育等,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不同集体中的责任;家庭中,家长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感,逐步延伸到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p><p class="ql-block">2,培养集体观念</p><p class="ql-block">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如班级合作项目、小组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日常教育中,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p><p class="ql-block">3,加强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要传授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付出与收获,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提升共情能力</p><p class="ql-block">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常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帮助,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p><p class="ql-block">5,家校共育</p><p class="ql-block">学校和家庭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展现出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和关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