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徐德玺,字启兴。1956年5月生于贵州省台江县,1982年1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并留校任教,1986年11月调到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设计院(现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16年6月从四川公路院退休后,开始学习写作,发表散文《东海路奇遇记》、《我的奋进“隧”月:拼搏与荣耀》和《冰雪喜旅》等十余篇;小说《杀人魔王覆灭记》;诗《七绝•灵渠》和词《沁园春•蜀道》等。</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寻路人(四川公路院院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德玺接受蜀道集团采访</p> <p class="ql-block">贺贵成(采访人,作家),徐德玺(被采访)</p> <p class="ql-block">贺贵成,徐德玺,蜀道集团导演王智立</p> <p class="ql-block">贺贵成赠书给徐德玺</p> <p class="ql-block">被采访的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辈李泽俊</p> <p class="ql-block">蜀道集团导演王智立,匡成刚,李泽俊,徐德玺,贺贵成</p> <p class="ql-block">《蜀道》报道四川公路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四川公路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弘扬“两路”精神的时代发展之路</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10多万解放军官兵、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众,响应党中央号召,开筑川藏、青藏公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忠诚与担当,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的奇迹。2014年8月6日,在"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高度概括"两路"精神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四川公路院成立于1953年,老一辈川院人参与了川藏公路、成阿公路建设,积极投身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发展。70多年来,在"两路"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川院人历经风雨,倾尽智慧心力,燃尽青春芳华,为"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积淀和凝练了"吃苦敬业、严谨执着、钻研创新、追求卓越"的川院精神,这是"两路"精神在川院的具体实践和体现。"两路"精神、"川院"精神构成了四川公路院的精神源流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精神指引,成为川院人持续奋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b>"川院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十八军官兵在进军西藏、修筑进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首次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充分展现了"两路"建设者在修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进藏公路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他们对理想的矢志不渝和对事业的勇往直前。老一辈川院人承担了国道318、317线的历次改造整治勘察设计,完成了第一条进藏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川院人一直以为人民寻路为己任,为改变蜀道难的面貌,大量工程技术人员长期在野外、高海拔地区,甚至原始森林、戈壁无人区作业,环境异常险恶,生活极其艰苦。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外业测设大多都在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穷(困)地区,测设队员一年有9至10个月时间奔波在外业工地,白天风餐露宿,晚上睡在帐篷,经常遭受狂风雨雪侵袭,为了躲避风雨,有的时候还睡在猪圈里,工地转移都是靠自背行李,以步代车。</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测设大队抢测阿坝安曲至唐克线路,在唐克农场附近遭到叛匪突袭,5位队员当场遇害。1956年12月,牺牲的5名同志被授予烈士称号。</p><p class="ql-block"> 1957年在马尔康到丹巴公路测设中,有位年轻的测量员站在悬崖边,为了立稳花杆对点,失足跌人河中牺牲。老一辈川院人克服种种困难,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心血和汗水绘就了川藏、川青、川甘、川陕、川黔、川滇公路等主要出川通道蓝图。新一代川院人以前辈们为榜样,跋山涉水,餐风宿露,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造就了无数经典工程、超级工程。特别是在5·12汶川地震以来的历次地震、洪灾、滑坡、泥石流等应急抢险中,他们无畏艰险,不惧牺牲,迎难而上,最美逆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壮举,单位获得"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数十名职工获得国家、部、省、厅等各级"先进个人"荣誉。几代川院人前赴后继、励精图治,正是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b>"川院精神"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奉献和忠诚尽责精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公路勘探队员攻坚克难,徒步万里获取第一手资料;"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甘当路石,立下誓言,死也要死在青藏线上;康藏公路筑路政委穰明德,在筑路实践中刻苦钻研成长为公路专家。川院人秉承"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敬业风范也正是这种壮志豪情的具体体现。一代代川院人将彻底改变"蜀道难"的初心使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懈奋斗。随着公路向山区、高原延伸,建设条件越来越复杂,工作量越来越重,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正是传承了"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奉献和忠诚尽责精神,几代川院人才能牢牢树立"崇尚技术、争创一流"旗帜,敢于攀登、勇于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才能推动山区公路测设、桥梁与隧道设计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 川院人精心设计的"藏第一隧"-﹣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凝聚川院人10余年心血和智慧打造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超级工程国道317雀儿山隧道,将川藏路上曾经最为险峻的二郎山、雀儿山天堑变为通途。</p> <p class="ql-block"><b>"川院精神"与"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互助精神一脉相承</b></p><p class="ql-block"> 在"青藏""川藏"公路筑路和护路过程中,军民之间形成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和各民族一家、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进藏部队以人民利益为重,在后勤补给跟不上、断炊断粮情况下,始终做到"不吃地方"和"绝不侵扰老百姓"。兵们还千方百计为当地群众做好事,赢得了他们的充分信任与爱戴。西藏人民把"两路"称为"幸福路""金桥""彩虹"。川院从建院伊始,就与民族地区发展结下不解之缘。从阿坝安曲至唐克公路、东俄洛至巴塘公路、岗托金沙江桥测设开始,业务无不聚焦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他们参与了川藏公路历次建设改造。从1965年承担设计的川藏公路(南线)建成通车,到1972年设计的乡城至得荣公路建成通车,结束全省最后一个不通车县城的历史,再到2022年建成通车的金阳河特大桥,川院承担起了建设民族团结之路、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重任。正是传承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互助精神,几代川院人陆续攻克"三州通县油路""三州通乡公路""溜索改桥""渡改桥""藏区高速公路",以及大别山、乌蒙山等革命老区公路建设等硬骨头,推动了民族地区交通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蜀道》报道前辈李泽俊</p><p class="ql-block">作者:贺贵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一个测绘人的“老西藏精神”</b></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来形容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干部职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其中的一员,工程师李泽俊感到无比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b>"难忘东巴公路的测绘"</b></p><p class="ql-block">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什么精神?"老西藏精神"!</p><p class="ql-block"> 东巴公路,即川藏公路南线,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起于东俄洛(今康定新都桥),途径雅江、理塘,到巴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5%,紫外线辐射量超过内地平均值的8倍,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6年,随着组织上的一声号令,四川省公路三测绘队职工担负起了东巴公路的测绘设计任务,他们发出了"一定要把东巴公路测量好设计好"的铿锵誓言。</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车辆,生活条件很艰苦,省公路三测绘队共有五六十人,他们依靠牦牛运输生活用品和副食品,自己扛着测绘工具前行。当时的测绘队分为选线组、中线组、水平组、段面组、地形组和调查组,他们不仅要翻越4600多米的高尔寺山和剪子弯山,还要跨越两座巍峨大山之间的雅袭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队员们却以苦为乐,自称为"开路先锋"。</p><p class="ql-block"> 面对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高寒缺氧、险阻重重、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等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测绘队员们一边前行,一边测绘,遇到高山,就依山而行,遇到大河,就涉水而过。</p><p class="ql-block"> 一旦踏上高原,便见大雪纷飞。他们头戴皮帽子,身穿厚重的皮大衣,脚穿轮胎底制作的皮鞋,只有小心缓慢地前行,人人感到头昏脑胀,呼吸困难。李泽俊说:"那些地方人迹罕至,我们只有能住自己搭起的帐篷,由于风大雪大,晚上冻得人睡不着觉。因为海拔高,环境恶劣,米饭是很不容易煮熟的,经常吃夹生饭。再者,因为炊事人员中午送饭到工地的时间不能固定,也因为测绘工作每天都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每天中午开饭的时间,有时晚,有时早,不能按时吃午饭,不少人都患了胃病,我们只好利用冬天不能施工的时间,回成都后一边在办公室制作图纸,一边治病。我也得过胃病。"</p><p class="ql-block"> 他们每天晚上从测绘点回来,吃了晚饭,就要在天寒地冻的帐篷内搞"内业",一边"纵横平"计算,一边绘制图纸。他们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第二天还得按时起床,保证8点准时出工。李泽俊说,"我们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好,大多数时间都会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才休息。"</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巴沿线,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仍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李泽俊回忆说,"我们还配有枪支,有时还要与匪徒搏斗。"</p><p class="ql-block"> 在东巴公路测绘设计的几年时间里,李泽俊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测绘设计任务。李泽俊说:"我终生难忘东巴公路的测绘。我认为,东巴公路是把成都到拉萨连接成了一条直线,是进藏距离最短的公路,比北线缩短了100多公里,为川藏之间人员来往和物资运输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够参加这一伟大工程,为国家和平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p> <p class="ql-block"><b>"感谢那件皮大衣救了我"</b></p><p class="ql-block"> 甘白公路是国道317上的重要路段,连通甘孜县和白玉县的公路,起于甘孜县南多乡呷拉,终于白玉县建设镇,全长约220公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甘白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自驾县道。沿途的景观变化多姿:雪峰冰川、草原牧场、原始森林等,一路会翻越卓达拉山、遥望海子山古冰川地貌、行驶日通坝大草原、穿过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河谷,最终抵达盛德白玉城。</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块刻石都有历史,每一座雪峰都有名字,每一个玛尼堆都有故事,路过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让人兴趣盎然,仿佛穿越了人间仙境,让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流连忘返的游客们,可曾知道最初测绘设计甘白公路的人们?最初的甘孜州,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于是,国家在甘孜州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60年7月,甘孜地区,白天炎热,夜晚寒冷。有一天早上,测绘队从甘孜出发,需要搬到30公里之外的驻地。当时穿着棉袄的支部书记郑耻愚早上看到与自己压队收尾的李泽俊穿着厚重的皮大衣,就笑道:"这么热的天,你还穿着皮大衣,也不怕别人笑话你!"李泽俊说:"这高原的天气,一天内春夏秋冬轮番上阵,穿厚实点好啊!热了我脱下来抱上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哪曾想到,那天由司务长组织的测绘队职工走在前面,郑耻愚和李泽俊却走掉了队。他俩走到天黑,都没有看见帐篷,找不到队伍驻地了。郑耻愚在急忙中出了差错,走到另外一个山坡上了。"在那个零下几度的晚上,那件皮大衣救了我,否则我早就没有命了。我独自一个人在光秃秃的山坡上,饿着肚子,又冷又冻,尽管穿了皮大衣,但手脚还是冻僵了,身体动不了,又因为缺氧,呼吸很困难,那滋味很不好受哟,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当时的处境。后来,我躺在光秃秃的山坡上冻得睡不着,一心盼着天快些亮……看着天上的星星,我想着自己可能就要死在这里了,又想着自己的家中还有老人、妻子和两个孩子,痛苦就塞满了胸腔,就想大喊一声也没有力气喊出来,只有泪水不断地流出来,但连擦眼泪的力气也没有……快到天亮了,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10点左右,太阳出来了,李泽俊觉得身体暖和了一些,才缓慢地从山坡上爬起来,跌跌宕宕地找到"驻地"后,栽倒在军用床铺上睡了一天一夜。</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甘白公路的测绘设计中勤奋工作、成绩显著,李泽俊"火线"入党了。李泽俊提起了当年的队长王继贞:"他当队长时,特别能吃苦,做事特别认真,每天与大家一样跑测量工地,选线后,还要加班加点负责图纸设计,有时通宵达旦地工作……只可惜他早在30年前就离开人世了!那时测绘工作的艰辛,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当时我们的工资才二三十块钱。1960年,我们在雅(江)新(龙)公路开展测绘期间,在沿雅袭江逆上时,因为路险,行路困难,辛苦得很,我们测绘队有一个炊事员不慎掉进奔腾的河里,连尸体都没有找到……"李泽俊回忆起这段往事,泪水充满了眼眶。</p> <p class="ql-block"><b>"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b></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看到现在建设得这么好的沥青路面的高速公路和公路大桥时,我就很惊讶、很感叹,现在的技术进步太快了,高速路面很平坦,人坐在车上也平稳,车速也快!"李泽俊提到12年前的夏天,女婿女儿开车陪李泽俊夫妇前往宜宾竹海旅游坐车走高速路的情景时,兴奋地对说道。</p><p class="ql-block"> 李泽俊沉思了一会儿,又说:"自己参加工作40年时间,一辈子都在与公路测绘打交道,但是有时一想起来,还是有些对不起家里的人,尤其对不起老伴!"</p><p class="ql-block"> 李泽俊的老伴叫谢宗寿,与他结婚整整60年了。他们的子女都成家立业单独生活,也有了自己可爱的孩子,目前已经退休了。以前,由于李泽俊长年在外工作,再加上家住在成都南门,上班又在西门,路途又远,谢宗寿一人无法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就把两个幼小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直到1972年,她才把两个孩子接回来自己带。"李泽俊从1972年到1984年在援外索马里、也门的12年间,那是我最辛苦的时候,不仅要起早贪黑地照顾两个孩子读书,又要上班……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埋怨过他,他是一个对工作有责任感,对家庭也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今年已有86岁高龄的谢宗寿说。</p><p class="ql-block"> "为弥补过去对老伴的亏欠,我退休后一直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为使老伴天天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如今已91岁高龄的李泽俊,每天上午11点钟准时骑上自行车,前往2公里的凉水井菜市场买菜,回家煮饭。</p> <p class="ql-block">《蜀道》报道徐德玺</p><p class="ql-block">作者:贺贵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无悔当回寻路人</b></p><p class="ql-block"> 贺贵成</p><p class="ql-block"> “我有缘寻路30载,勘察设计、建设管理9400多公里,其中高原藏区2800多公里,无悔当回寻路人。”2024年11月6日,这是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徐德玺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b>寻路的种子在心中发芽</b></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父母亲经常带他从台江县城走约35公里路,到施秉县马号镇老县村给外婆拜年的事情。他们从县城出发,上坡过九里十三弯,下到坝场后,翻松林密布的猫坡,在施洞坐船渡过清水江,再翻过蟠龙坳就到外婆家了。</p><p class="ql-block"> “九里十三弯,马跑十三天。”这是形容当时路难走的歌谣。每次到外婆家,都是对他的一次考验,路太难走了。那时在他心里就埋下要寻路的种子,希望有一天能修桥补路,让更多的人回外婆家的路安全与便捷。</p><p class="ql-block"> 高中暑假的一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徐德玺不顾细雨淋漓,从同学家革东走十多公里公路回台江,因为公路回头弯较多,所以走小路要近得多。他就沿小路往下走,因坡陡路滑,越走越快,想慢下来,可刹不住“车”,就向坡下飞奔,到最后一段,路是个急弯,人已无法转弯,他瞬间就从四米高的公路边坡上,平飞出去,好在当时没有车过。</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让他深刻体会到那时的行路之难,也让“寻路”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在台江,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敬桥节,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带着工具、香烛和供品去新建、修复和敬桥。更让他有向先辈学习,做个寻路人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怀揣着美好愿望,徐德玺在1977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攻读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大学期间,他了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有高速公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公路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四川公路院”)也于1984年开始了成(都)渝(重庆)高等级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他意识到,国家要发展,公路建设需求就会更多。1986年11月,在成都地质学院任教5年的徐德玺,毅然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转而调到四川公路院公路四队,成为一名公路地质工程师,开启了他的寻路之旅。</p> <p class="ql-block"> 汶川抗震救灾时,打通映秀至汶川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b> 路在寻路人的脚下</b></p><p class="ql-block"> 1987年3至10月,徐德玺负责成渝二级公路内江段65公里的详勘地质工作,第一天上工地,测工们正在放中线,第一个点打下去,他找不着北,不知路在何方,当第二个、第三个点打下去,通过三点一线才知路的前进方向。</p><p class="ql-block">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寻路人的脚下!徐德玺沿着公路中线,开始地质调查工作,规范要求工程地质调查范围是路中线左右两侧各250米,遇特殊地质条件,如滑坡、泥石流等,要溯源调查到源头。他以路中线左右“之”字形向前调查,有时还得折回,记录沿线地质条件,布设钻孔或探点,跑的路远比其他专业的多。公路四队主任工程师徐钟荣见他敬业、勤快、跑的路多,给了他一个美誉——“撵山狗”。</p><p class="ql-block"> 每天调查回驻地后,不管多晚、多累,都要完成当天的资料整理,并归纳总结。外业工作快完时,孙耀祖院长率外业验收组来现场验收,得到了院领导和总工办地质副总工程师王为良等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从成渝公路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公路测设与调查工作,脑中渐渐构建了不同道路段落的地质模型与设计模型,并将这两个模型相结合,清晰地掌握了地质体自身情况,挖填情况,以及何处为路基,何处为桥梁,何处为隧道;在高填段,是否需要做桥梁比较,在深挖段是否需要做隧道比较;地质条件和公路工程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又该如何应对等。</p><p class="ql-block"> 工作中,徐德玺还用业余时间撰写论文、翻译文章,编制小程序等,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帮助他找到了有效的“寻路之道”。</p> <p class="ql-block"><b> 在雪域高原啃下“硬骨头”</b></p><p class="ql-block"> 1999年6月,四川公路院安排徐德玺负责国道318线海子山至竹巴笼段(下称“海竹段”)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工作;公路二处负责项目具体工作,项目负责人为盛兴富;总工办王炳泉副总工程师等负责技术指导。</p><p class="ql-block"> 完成准备工作后,院里于8月14日召开壮行会,会后,徐德玺率队到海竹段进行工程可行性调查研究外业工作。第一天,从成都出发,刚过雅安,因沿线路况差且在维修,交通严重堵塞。在天全县的公路上,他们只有靠矿泉水泡方便面来充饥,在瑟瑟细雨的公路上露宿。次日,车辆缓慢前行,艰难翻过“高呀高万丈”的二郎山,午夜才到康定。甘孜州领导还在酒店等,并给他们献上哈达。第三天,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高尔寺山和剪子湾山等,到理塘县,第四天才最终抵达离成都约800公里的巴塘县城。</p><p class="ql-block"> 海竹段因5400万立方米的波戈溪滑坡阻断道路,严重影响了涉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为寻找绕避波戈溪滑坡的路线,团队立即分为两个调查组在两岸寻找新路线。</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由公路二处主任工程师乔定健、博士谭昌明、员工李胜伟和郭永川组成,翻越平均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到波戈溪。第二组由项目负责人盛兴富、员工陈沛、余朝健和廖伟组成,走另一岸。</p><p class="ql-block"> 为保障安全,巴塘县为调查组每位技术人员配备了一位民兵携枪保护,并为每人提供了两匹马——一匹供人员骑,另一匹用于运输粮草等等物资。四川公路院为每个小组配了一部卫星电话,徐德玺则用时任巴塘县委当却副书记家的电话子机在巴塘定期与调查小组的卫星电话通话,这部电话机24小时畅通,以确保调查组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联络。</p><p class="ql-block"> 调查组的8位同志们,在雪域高原不畏高寒缺氧,野兽出没,勇翻雪山,穿越原始森林,绕过措纳学措海子,在无人区寻路的7天时间里,收集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大家安全归来,徐德玺才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交通运输部专家组到海竹段工地调研后,在成都召开海竹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报告按期交付,圆满完成任务,啃下了海竹段这块“硬骨头”。该报告获200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海竹段全长127公里,波戈溪滑坡段以换岸和隧道方式通过,于2007年9月24日建成通车!设计获2010年度交通部公路交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b> 难忘雀儿山隧道</b></p><p class="ql-block"> 2013年,四川公路院派徐德玺、余江、蔚艳庆和驾驶员胡儒贵,前往国道317线俄尔雅堂至岗托段提供售后服务。在国道317线,他们在德格分指挥长许金华带领下,抵达中铁一局施工的雀儿山隧道Q2项目部进行检查和指导,期间听取了施工单位关于斜井变更施工方案的汇报。徐德玺指出斜井变更的技术方案尚需业主主持,要由设计院与各方专家进行论证和专题研讨后决定。他们和业主许金华商量,探讨如何确保雀儿山隧道的施工安全、质量和效率。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俄岗路雀儿山位于甘孜州甘孜县、德格县境内,西北绵延100多公里。雀儿山属横断山脉——沙鲁里山脉北段,地势呈西北往东南走向,绒麦昂扎峰为雀儿山最高峰,海拔6168米,是中国雪害严重地区之一,每年有8个月被积雪覆盖。“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此有“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川藏公路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是川藏北线上的最高点,也是“川藏第一险”。</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27日下午,雀儿山白雪皑皑、雪花飞舞、寒风刺骨。徐德玺他们翻越雀儿山到甘孜的途中,因风雪太大,上山时小车只能缓缓而行,接近雀儿山五道班时,风雪之大让人几乎看不清前面的道路,他们只能紧跟前面的车辆,一点一点地缓慢挪动,如果小车稍有落后,可能就迷失方向,甚至可能车毁人亡。</p><p class="ql-block"> “风雪漫天,玺儿在雀儿山,为了涉藏地区人民,无惧风雪,严重缺氧,努力奋斗,期盼早日打通雀儿山隧道!”为了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徐德玺在车上唱起了他自编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意外还是发生了。天快黑时,他们抵达了雀儿山垭口。由于前面一辆轿车未能及时跟上前面的车辆,加之此时的风雪交加,垭口堆雪厚度已逾一米。因此,所有未能下山的车辆都被迫在垭口停留,等待救援。</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此时在心想:“如果今晚在垭口过夜,情况非常危险,虽有车身挡风雪,可低温会要人的命!”好在没过多久,救援的铲雪车从五道班驶来,开到车队前面铲雪,后面的车也不敢有丝毫怠慢,紧跟其后,就这样,他们缓慢地驶下山,到达甘孜县城时,已过了午夜十二点。</p><p class="ql-block"> “吃苦敬业,严谨执着,钻研创新,追求卓越。”这是四川公路院的寻路人精神。徐德玺对记者开玩笑地说,“通俗点说,我们就是吃得、睡得、干得、累得、饿得、苦得!就是不‘缺德’!因为我们有‘崇尚技术、争当专家、争创一流’的核心价值观和‘静心创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p><p class="ql-block"> 雀儿山隧道进出口高程分别为4372.82米、4232.73米,隧道长7079米、平导长7108米。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攻克了冻土、涌水、断层、岩爆和通风供氧等施工难题,隧道避开了3处共长4700米的雪崩路段,6处共2220米的泥石流,冬季积雪厚度大于1.5米的路段减少了约22公里。雀儿山隧道的前期研究始于2002年8月,而正是的建设工作于2012年启动。经过五年的建设,隧道于2017年9月26日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雀儿山隧道通车后,使得穿越雀儿山仅需10多分钟,彻底消除了国道317线的交通瓶颈,保障了全线全年安全畅通。“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险境从此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今过雀儿山,如履大平川。”</p> <p class="ql-block">蜀道集团采访徐德玺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蜀道》刊登徐德玺的沁园春•蜀道</p> <p class="ql-block"><b> 沁园春·蜀道(新韵)</b></p><p class="ql-block"> 徐德玺</p><p class="ql-block">蜀水巴山,三大断裂,四江奔南。</p><p class="ql-block">望七十二岭,剑门雄霸;</p><p class="ql-block">贡嘎雪域,横亘山巅。</p><p class="ql-block">绝壁三峡,渝东天险,</p><p class="ql-block">南部乌蒙把路拦。</p><p class="ql-block">地灾乱,叹崩滑冻害,地震频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穿险阻出川,</p><p class="ql-block">引无数先贤克难关。</p><p class="ql-block">敬蜀巴先祖,凿修栈道;</p><p class="ql-block">汉唐使者,茶马藏川。</p><p class="ql-block">地主国华,十八军长,</p><p class="ql-block">率部西征开路先。</p><p class="ql-block">俱往矣,看当今蜀道,铺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张琮松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商周以后,古蜀道陆续开拓,历经千年、跨越万里,形成宏大的交通系统,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千百年来,古蜀道不仅仅连通了关中平原与巴蜀大地,还构建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交融大通道,连接起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蜀道</b>是指由长安穿越秦巴山地到成都的道路交通体系。它是秦汉隋唐时期国家的官驿大道,是元明清时期北京通往大西南的"连云栈道",是当时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因元朝之前,自秦岭之南皆属广义的蜀地,故曰蜀道。 《后汉书·张霸传》也有"蜀道阻远"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秦汉隋唐时期的蜀道是大一统国家创建、发展与繁荣昌盛的基地,是司马相如、司马迁、李白、杜甫等文学艺术巨匠成才的摇篮。国都长安与天府成都是蜀道文化带上的"双子星座"。</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以蜀道为基地,依托北方黄河流域完成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大整合。</p><p class="ql-block">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奥秘,就是开凿了秦蜀栈道,吞并了四川盆地。同时,秦国修筑起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构建起“关中—汉中—蜀中”的“天府之国”,自西向东完成了统一大业。</p> <p class="ql-block">四川公路院七十余年的寻路风采</p> <p class="ql-block"> 宋荣光前辈为锅炉掺水,为外业归来的同事准备热水。</p> <p class="ql-block">到涪陵测国道319线明家湾至荒田嘴段</p> <p class="ql-block">公路四队测成都至双流机场一级公路</p> <p class="ql-block">公路四队地质路基QC小组</p> <p class="ql-block"> 原公路四队主任工程师徐钟荣和队长张琪走在将竣工通车的成绵高速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 在汶川挂职的徐德玺迎接四川公路院的同志们!</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在国道318线海子山至竹巴笼段。</p> <p class="ql-block">2007年开始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方案研究</p> <p class="ql-block">四川公路院后浪风采</p> <p class="ql-block">贺四川公路院七十华诞</p> <p class="ql-block"> 徐德玺,黄志忠(原院长),罗玉宏(董事长)为四川公路院七十华诞切蛋糕!</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徐德玺</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1日于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