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长假刚结束,看到天气还好,虽然气温低,不算太冷。从央视播出的新闻里看到,春节长假期间,西湖景区游人如潮,尤其在断桥景点,简直是挤满了游人。我也曾为了感受“摩肩接踵”,在雷峰塔里亲身体验过一把。</p><p class="ql-block"> 2月7日,农历初十。突然心血来潮,要到杭州的“皇城小镇”玩。虽说春节前玩过,但是不过瘾。眼下外地游客少,也该是本地游客在市内散散心了。</p><p class="ql-block"> 乘地铁在地下潜行,不到1小时,便到达南星桥。再换乘8路公交车,在通江桥下车,便到达南宋临安城遗址(太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太庙是封建社会,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一般位于皇宫门前的左侧。南宋的太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严官巷与中山南路交叉口处。</p><p class="ql-block"> 南宋遗址的发现,缘于杭州卷烟地块的旧城改造。在拆迁紫阳山一带老房子时发现的。2004年开始发掘,发现了包括南宋御街,御街桥堍(tù)和桥墩基础、道路、殿址、围墙、河道、石砌水闸设施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遗迹。</p><p class="ql-block"> 杭州市政府历时两年,在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上建成了《南宋遗址陈列馆》,并于2006年10月1日对公众开放。时任市委书记王国平,亲自题写了馆名。</p><p class="ql-block"> 陈列馆建成开放后,我一直想来看看。由于当时市区内不少地方在修地铁,交通不便,断断续续拖到今日方得以成行。</p>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坐车经过太庙时,看到遗址被绿色挡板围着。这次来,我走近档板,从门缝向里看了看,只见圈子里像是考古发掘现场。看样子要有个一年半载才能与市民见面。</p><p class="ql-block"> 《南宋遗址陈列馆》从建筑外形上看,如同一段城墙,“城墙”里面却另有“乾坤”。</p><p class="ql-block"> 走进陈列馆,展现在眼前的是巨大的长方形展厅,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透明玻璃地板,有点像玻璃栈道。透过玻璃朝下看,遗址上南宋时期的“断壁残垣”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根据身边的文字介绍,人们可以尽情地展开想像,并将眼中所见拼凑成一幅“十里天街”。</p><p class="ql-block"> 围绕遗址发掘整理后的基坑,搭建有步行木栈道,栈道上建有齐肩高的玻璃护栏。走在木栈游步道上好像漫步在千年御街,南宋市井风情隔世再现。为了能直观当年的景物,馆方特地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出目标,方便游客“对号入座”,知道自己所看到的,是御街上什么“市政设施”。</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国内很多重大考古发现富有传奇色彩。看似很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历史上由于赵宋王朝南迁,定都临安,留下了厚重的印迹。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在抓市政建设的同时,始终不忘兼顾遗产保护。</p><p class="ql-block"> 1988年杭州卷烟厂,1995年太庙巷,2004年严官巷,2008年中山南路,20年间,杭州几代考古工作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里,先后四次邂逅南宋御街遗址。</p><p class="ql-block"> 每次邂逅,都有惊喜。每个惊喜,都伴随着遗憾。遗憾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见南宋御街冰山一角,无法窥其全景。然而,正是这数次的“一角”,逐渐拼凑和还原出南宋御街原本的容貌。</p> <p class="ql-block"> 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荣膺(yīng)“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展厅门口,我从考古剖面展示上,可以看到当年发掘工作的艰巨。考古工作者先后要清除近现代扰土层、明清时期文化层、元代文化层、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文化层,才抵达南宋中晚期文化层。</p><p class="ql-block"> 通过近乎抽丝剥茧般细致工作,才让当年的御街的规模与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居高临下的木栈道俯视遗址,有些一眼能看出是什么,例如道路,水井,水闸,水渠,蓄水池等等。至于另外的,如果不对照说明,真看不出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对序号为22的物体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是什么,“对号入座”后,才知道这里是南宋时三省六部北围墙。</p><p class="ql-block">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此为我国封建社会主要政治制度。始于西汉,盛于唐宋,沿袭于明末清初。这一政体甚至影响到东亚,如日本,朝鲜等国的外务省,防卫省……</p> <p class="ql-block"> 赵宋王朝温文而雅的繁华富足,在杭州城镌刻下许多醒目的痕迹和文脉。即便跨越千年,还可以看到南宋御街沿线散落的历史遗迹——南宋官窑遗址,圣果寺遗址,凤山水城门,六部桥等等。它们有些至今仍屹立在都市之中,但大多数已难觅踪影。这些遗迹与碎片,零星却全面,客观而真实。</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在这些一砖一瓦的背后,都蕴含着流传数百年的故事,都承载了一种烟柳繁华的南宋情怀,共同拼凑起这片热土过往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真心希望每一位来陈列馆参观者,从眼前零星的历史遗迹中找到新的生活亮点,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团结奋斗。</p> <p class="ql-block"> 遗址陈列馆出口在严官巷,说是巷子,其实是一条马路。一头连着紫阳山,一头连通着中山南路。路两边的民居都是清末民初的房屋,现在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房子大都为砖木结构,属于传统院落。</p><p class="ql-block"> 沿着中山南路朝鼓楼方向走去,这段路应该是南宋时最繁华的地段。忽然间眼前红艳一片,一堵房山墙就座落在路边。看了导游提示牌,才知道这里是白马庙巷。</p><p class="ql-block"> 这条巷子是南宋时粮料院巷,白马庙是祭祀“白马”的。相传有“泥马渡康王”的神话∶宋高宗未当皇帝时为康王,被金兵追杀至江边,有白马渡他过江。至此地饮井水化为泥,原来此马乃彼岸庙中泥马。现白马庙已不存在,然巷名依旧。</p><p class="ql-block"> 看了看竖在巷口的导游牌,这周边都是可以探寻南宋皇城踪迹的好去处。用中英韩三种文字介绍,据了解近年来,杭州已经是韩国来华旅游的热门打卡城市,添了韩文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 从白马庙巷往前走不多远,就见马路边有一处水井,看了墙左边的铭牌标志,才知道这井是“紫阳泉井”,属于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 水井正前方的文字碑,看了半天,也猜不出主要表意,看来书写者发誓要让人看不懂。井圈上的刻字倒是挺规整,我看了后才知道,这井除了叫紫阳泉井外,还称为饮马泉,也有人简称为白马。</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太庙遗址,见施工围栏仍立在那里,工地无动静,想必尚未开工。</p><p class="ql-block"> 我拐进察院前路,朝大马弄走去。尽管现在已接近春节尾声,路边的商店仍挂出杭州人最好的一口——酱鸭,酱肉,暴腌的鱼干。这些酱腌货被冬日的阳光哂成红黑色。酱鸭论只卖,120—138元/只,就在我站的一小会儿,一位大妈买走了一只绍兴酱鸭,看来大马弄的商家生意不错。</p><p class="ql-block"> 大马弄所在地在南宋时是察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我曾经来过这里,这里是上城区最具烟火气息的巷子,里面不仅仅卖食品,还有许多名优小吃,逛、买、吃,很是方便惬意。</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马弄,快到鼓楼时,看到身边有一家小店,“孙奶奶的葱包桧”。店招牌是手写在硬纸板上的,自称是网红。门上挂有《都市快报》的长篇采访报道,应该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正看着,门开了,从屋里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是报上刊登的老妇人——孙奶奶,衣着也还是拍照时穿的紫红色。</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将风刮倒的宣传招牌扶正,又进屋了。我没有用手机抓拍,以免老人不高兴。</p><p class="ql-block"> 看样子,这位“孙奶奶”也是退休老人,也不缺钱。卖葱包桧纯粹是一种生活乐趣,于己于人都有益。旁边的一户人家,中年妇女也卖起了葱包桧。</p><p class="ql-block"> “葱包桧”是杭州民间小吃,用春卷皮子包好油条,里面放上细香葱,放在平底锅子上烙。烙时用平刮铲子稍稍压一压,待煎烤成焦黄色时即成。吃时可按个人喜好抹上甜面酱或辣酱。当零食吃,既果腹又解馋。</p><p class="ql-block"> 当年岳飞被秦桧夫妇陷害后,杭城百姓对奸相秦桧夫妇恨之入骨,恨不得活吃了这对狗男女。于是将油条当作秦桧夫妇,葱当捆绑绳,薄饼当枷,在铁锅中慢慢煎,直至葱香飘逸。别看这小吃出现在街头巷尾,不起眼,这背后大有文章。人们在吃葱包桧时,实际上是在品评南宋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孙奶奶小店正对面,是菊英面店,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曾播出过这家店。成为网红之前一直在望江路,成名后生意兴隆,开起了分店。我不知道眼前的这家店,是总店还是分店?但我知道有位温州商人加盟菊英面店,一个出钱,一个出名,共展创业宏图。</p><p class="ql-block"> 中山南路是杭州有名的美食一条街,疫情之前很红火,现在看来店少了。不知是租金涨了,还是食客们嘴刁,难伺候。往日的喧闹不见了,看来在皇城根上做生意也挺难的。</p><p class="ql-block"> 来过杭州的人都会发现,这座城市面馆挺多。大米为主食的城市人爱吃面,让人感到挺新奇。我以为这和宋王朝南迁有关,是北方移民来杭后,将面食习惯带来的,而杭州本地居民又将面食文化江南化了。</p> <p class="ql-block"> 杭州面食中的片儿川,拌川,就是本土化改良的面食。“川”是“汆”(cuān)字杭州方言的发音。片儿川,就是肉丝,笋丝,雪里蕻,青菜,加工而成的汤面。</p><p class="ql-block"> 拌川,其实就是先在锅中炒好浇头(类似炒菜),然后将事先氽好的潮面放在浇头上拌炒。成品类似于北京的炸酱面,但又不是拌面。浇头实际上是小炒热菜,既可佐酒,也可配面。既可放在面里一同上桌,也可另行装盘上桌。</p><p class="ql-block"> 常见资深的食客就着黄酒,将一碗拌川吃得酣畅淋漓,那真叫一个人生最实惠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正是吃午饭时,望着对面的面店,不想进去填肚子。原因是杭州面店里的面大多用的是潮面,面碱重,而且面条盛起时只有九成熟,吃起来黏牙。我看到不少游人在附近小吃店里吃馄饨,配着包子,汤汤水水,暖暖和和,吃出了一脸的幸福。反正我带着面包,就不凑这份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 游客少真好,可以放松心情欣赏所见到的景物。经过望仙阁时我给这座楼阁拍了一张照片,因为阁楼上挂的匾是铜制的。</p><p class="ql-block"> 穿过鼓楼的城门,一眼发现对面的教堂挺有欧式气派。近看这座教堂全称是“杭州市基督教会鼓楼堂”,属于宗教活动场所,不过老一辈人还是称其为“耶稣堂”。鼓楼(南宋时称朝天门)和耶稣堂共同见证了昔日御街发生的巨变,见证了御街所融入的现代因素∶一条人造小河河水清澈,静静流淌的河水让地名清河坊成了可见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大井巷时,朝里面扫了一眼,巷子两边都是二层楼的明清时期房子,游人三三两两地漫步在街道上。他们尽情地享受着小巷春节长假后的祥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靠近河坊街的巷口,有一座“忠义亭”,里面立着关公关老爷的雕塑像。走近看,关公雕塑像是锁在亭子里的。塑像的眼皮搭拉着,像是在打瞌睡,难不成关老爷春节期间昼夜“值班”,太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 走到小井巷口,就发现在城市雕塑小品群像旁,摆了一副“西洋镜”摊子。“西洋镜”,杭州方言称之为“拉洋片儿”,不少古稀老人小时候都看过。笨拙而落后的旧时玩意儿,已引不起当代孩童的兴趣了。</p><p class="ql-block"> 摊主看样子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估计来自黄河以北。旁边坐在高凳子上,穿着红色长袍子的人是伙计,他负责操纵西洋镜,还要兼顾解说与音响。</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旁看了一会儿,游客从摊子边走过,鲜有人向津。为了留住曾经见过的“娱乐设备”,追忆旧时娱乐的新鲜与快感,河坊街管理部门可能从外地特地聘请来的。记得我春节前来河坊街时,没看见西洋镜。这次出现西洋镜,为春节增添游玩的新乐趣。</p><p class="ql-block"> 游人熟悉的“武大郎”在家里过完春节后,已正式上班了。还是卖“炊饼”(烧饼),生意还不错。据我了解,武大郎扮演者换了好几茬儿,唯现任扮演者最像。他是江西人,外形给人憨厚,朴实,扮演武大郎时间最长。宋代服饰穿在他身上,让人有一种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还没过,还是春节期间。走在河坊街上,仍然感受着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我跟随游人来到江南铜屋,这里是我此趟来杭目的地之一。曾经好几次从铜屋门前走过,由于时间紧,一直未进去参观。今天特地专程登门拜访,了却心愿。</p><p class="ql-block"> 江南铜屋店门上方,挂着《朱炳仁 · 铜》牌匾。店里既销售铜工艺制品,也展示铜工艺作品。游人从铜屋门前经过,大都会走进看看,时间紧的,也要匆匆瞄一眼。</p><p class="ql-block"> 朱炳仁,浙江杭州人,生于1944年,今年已年逾八旬。他是我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铜雕技艺传承人。铜雕技艺、熔铜艺术、铜印篆刻是他擅长的领域。</p><p class="ql-block"> 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百余座铜建筑奠基人,熔铜艺术、朱炳仁彩创始人。他创作的作品多次作为外交礼品赠外宾。</p> <p class="ql-block"> 走进铜屋,靠左手边是铜制品销售的长案,上面摆放着铜制小工艺品,有金葫芦,金元宝等小摆设,金光闪闪惹得想发财的人心里痒痒的,这种铜制品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显然,迎合了某些国人的审美情趣,我知道黄铜制品时间长了要生铜锈,到时候比出土的青铜器还要难看。</p><p class="ql-block"> 店堂里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也有人买上“金葫芦”给孩子玩。</p><p class="ql-block"> 我在铜工艺制作展示柜前先看了看工艺流程的实物演示,然后逐一欣赏朱炳仁大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先看了铜雕白菜,也是金光闪亮,仿佛真白菜在金子熔液里洗了澡,刚捞出来的。因为台北故宫有翡翠白菜,眼前这棵铜雕白菜不能称之为国宝级了,顶多属于国博的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 接着看了铜制的古色古香的家具,这些仿明代家具很有时代感,凝聚了大师心目中厚重的历史情怀。</p><p class="ql-block"> 铜塑杭州雷峰塔比在现场看到的塔要漂亮,富有西双版纳傣族风情的塔状房屋,参观者如身临仙境。我在这两处作品前转又转,久久不愿离去。这才是大师作品迷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着重看了人物塑像方面作品∶关羽手执兵书向部将周仓讲读书中精妙之处,这一组人物刻画得细腻生动传神。关羽的忠厚,周仓的勇猛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三尊佛像雕塑也不错,我不信佛,不知道是什么菩萨。还有一尊佛像好像是观音,正前方玻璃罩子里让人扔了不少钞票。想不到有人还真拿展厅当庙宇,把玻璃罩当作功德箱了。我知道,扔钱的人未必信佛,只是觉得这么干好玩而已。</p> <p class="ql-block"> 朱炳仁出身铜艺世家,将祖传的铜艺发扬光大。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将铜制作艺术达到世界级巅峰。在南宋御街上展示自已对非遗的传承,既为国争光,也向游人宣传杭州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心底里祝愿朱老师健康长寿,铜制作艺术长青。</p><p class="ql-block"> 从铜屋展厅出口走出时,见门口的街道中心,摆放了一尊弥勒佛,大佛身上爬满嬉戏的童子,神态各异。弥勒满脸堆笑,似乎很享受孩子们目无尊长的“放肆”。民间有散财童子一说,弥勒佛也是财神,节日里向市民展出,意欲祝愿大家好运多多,财富多多。</p><p class="ql-block"> 我的行走在南宋记忆里暂告结束,他日有暇,再来杭州,重续南宋记忆……</p> <p class="ql-block"> 南宋御街是杭州历史的积淀和见证,凝聚着宋朝人智慧的光芒,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漫步在昔日的御街,虽然看了几段零星出土的遗迹,但其灵魂尚在。</p><p class="ql-block"> 六部桥、察院、大马弄、望仙桥、鼓楼、清河坊……那些沿用了几百年街桥名,时时刻刻告诉我们,御街从未远去,它们就在你我的身边,就在你和我的脚下,就在你我平淡琐碎且美好幸福的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路晃悠悠走来,深切感受了御街的古朴和热闹,御街为我们构建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行走其上,悠闲惬意。一边是古典,一边是现代。一边是怀旧,一边是时尚。让游人仿佛在穿越历史,对话时光。</p><p class="ql-block"> 御街的繁华,不分昼夜,无论古今。它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传颂在中外游人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当年从杭州离任后,每忆及江南,他“最忆是杭州”。千年古都散落了太多太多的遗迹,还有许多非遗有待后人传承。河坊街,一部活着的南宋历史书,搬不动,拿不走,要了解杭州就得静下心来,细细读……</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 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