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画史诗 【大海白茫茫 宝岛何时归】

洪纯吉

<p class="ql-block">接受采访人:</p><p class="ql-block"> 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和关系缓和时期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原海峡之声厦门广播总站闽南语播音员、播音组副组长、编播室副主任洪纯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跨年之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厦门对金门广播站总站播音员召集在一起分别本着真实的还原历史之目的录制了早年每天开播的本站广播的《开始曲》播出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  播放歌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p> <p class="ql-block">  在我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的打击下,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结束在大陆的统治之后,跑到台湾维系其反动统治。</p> <p class="ql-block">  就政局来看,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岌岌可危,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但它到台湾之后,却还公然叫嚣“反攻大陆”,两年准备,三年反攻,五年成功。在弹丸之地金门布防陈兵五万,驻军密度创世界之最。金门战地刷写标语“还我河山”、“勿忘在莒”,到处森严壁垒。</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亲自到金门马山播音站视察鼓劲!</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蠢蠢欲动,虚张声势,很会来事。国民党通过政治的、军事的手段,破坏大陆刚刚成立的新政权的工作运作,策反,派出美蒋武装特务破坏,经常在台湾海峡寻衅滋事,制造事端,时常炮击我沿海地区,破坏正常生活秩序,派出军队骚扰滋事袭扰东山等地方即为实际例证。</p> <p class="ql-block">  在我方厦门沿海一带,重兵把守,兵营林立,防炮洞多见,大有战争一触即发态势。故战备吃紧。</p> <p class="ql-block">  吴世泽老前辈正在目视前方,1800多公尺外就是大金门马山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1953年3月6日在角屿岛建立第一个广播站。统一隶属于福州军区管辖,31军代管。</p> <p class="ql-block">  我站早期战地播音员邰宝林、陈斐斐正在前沿一线播音。</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亲自召开军事会议。对国家国防建设和军事工作运筹帷幄。针对实际做出炮击金门之重大决定。</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23炮轰金门事件,轰动全世界。炮轰金门告知外强中国人不可侮辱,谁敢欺负我们,绝不答应。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p> <p class="ql-block">  金门守军遭到重创,整个金门一时暗淡,多年振作不起来。老百姓遭殃受连累,苦不堪言。战地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战争带来的都是各方的损失,没有绝对的赢方。请看我们的大喇叭也是被金门守军打来的炮弹打得千疮百孔。后来,被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烽火年代,我广播站各分站密切配合战事,做出了许多出彩的工作,就是那个年代我站的作为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也扬了名气。人们都称呼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为“政治炮兵”。</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建站初期,生活工作环境条件都很差,住的是炮洞经常会掉渣,雨季洞内潮湿,进水时鞋子都会漂起来,食品容易长霉,淡水严重缺乏,靠自己发电,常年挑水是一件艰巨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代表性播音员中的吴世泽历史老人,今年已经94岁高龄。他是我站第一位闽南话播音员。曾经担任过角屿广播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吴老前辈正在还原播送当年他广播的《对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人员的六条保证》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吴世泽老前辈很认真的介绍当年他们是如何躲避炮火与国军周旋和居住炮洞在艰难条件下生活工作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陈斐斐是一位享誉海峡两岸的早年全国“三八红旗手”。曾经多次立功获奖的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 炮战时期作为一位女士不畏艰险,一直战斗在前沿一线,与男同胞没有任何区别的战斗在对金门同胞工作的前沿。炮弹都打到墙根了,还沉着应对,在工作岗位上,听到隆隆的炮声,习以为常,依然我自岿然不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她与风雨同舟的战友们一起回忆往事,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唇枪舌剑、短兵相接,不堪回首的点点滴滴往事回忆,时常历历在目犹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关系严重恶化,战事屡屡发生,炮声隆隆。国共双方,磨刀霍霍,兵戎相见。</p><p class="ql-block"> 金门诸岛国民党军秉承上方之意,对大陆进行炮击,大陆沿海一带老百姓十分不安宁。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站官兵提着脑袋玩命工作,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塑造了我站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陈斐斐手下的兵,都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播音员几乎在1971年和1972年分别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跟班受训两个月时间。五十年代我站曾经接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我站分站锻炼的播音员。很长时间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保持着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当时候年龄最小的年芳十六岁的闽南话播音员小洪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所有播音员都老了!他们都寄希望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的尽早实现。</p> <p class="ql-block">  广播总站成立之后的第三任政委杨华生说到:广播站的历史是我党我军对台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军和平时期瓦解敌军工作的延续,是全国对台宣传总谱中,一曲生动感人之至的交响乐章。我们广播站不平凡的丰厚阅历不能够忘却,与我军其他战线形成的革命传统,一样都是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作为一个亮点,你将要听到的是我站资深的闽南话播音员、曾经担任过播音组副组长、编播室副主任、总站机关党支部书记的洪纯吉在不久前随兴演唱的一首歌曲。青春年华之际,他的声音曾经在厦金海峡上空响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在演唱《我的牵挂你懂》这首歌曲时,触景生情,随即想到,1949年国民党结束对大陆的统治以后,海峡两岸被大海一道天然屏障隔开,与大陆彼此一分手就是七十多年时间,人为的藩篱阻碍了骨肉同胞的交往,亲人遥望故乡,期盼统一,望眼欲穿。</p> <p class="ql-block">  三十八年间广播站经历的事情诸多,可圈可点的实例不少。</p><p class="ql-block"> 请观看作者提供的海峡两岸交流过程中相关的故事和1976年7月间《东山军事演习》场景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士名叫陈斐斐,她系一生献身国防事业和祖国统一的功臣。说到她,少不了联系到广播站。而说到广播站也一定会说到陈斐斐,她是我们对金门广播宣传战线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她一生唯一的一个职务,就是播音组组长,她十分珍惜播音组组长这样看来平凡又不起眼的岗位,实际上这个岗位上付出与索取的是不等同的。</p> 东山军事演习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东山军事演习》见闻</p> —AI形成的效果图 握手海峡,联络两岸 <p class="ql-block">  握手海峡,联络两岸。两岸破冰交往,结束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1983年6月6日,一架台湾军用运输机,刚从金门起飞,就在金门料罗湾附近海域失事坠落,其中一具无名军人尸体和一具台湾空军上尉飞行员陈大维尸体,分别于6月9日、10日被我方福建南安县石井镇的石井村和营前村渔民打捞起来带回南安石井。经请示当时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同志,批示由我站对金门一线持续广播,希望海峡对岸能提供方便,并通知遇难者亲属前来认领。</p><p class="ql-block"> 6月11日我站接到上级电传稿件后,我和陈菲菲即刻录播了关于认领遇难者尸体的通告。之后经过我前沿四个分站日夜连续反复的播出通告,6月12日上午十时许,大陆和金门方面,终于在广播预定的海面联系上了,但因当时我方不知对方能否过来接触,故尸体未带没有交接成。6月13日上午九点左右钟,按照我们广播通告预定的时间、地点、标识等,也是按照原先双方接触的约定要求,我方带来了两具尸体,金门方面派来了船只和人员。在对方一再致谢的气氛中,海峡两岸双方人员成功的进行了两具遇难军人尸体的交接。据当时上船参与交接的我站编辑组副组长、原闽南话播音员王世全说起,金门方向来的人有一些是白面书生看得出是官方的军政人员,双方彼此比较客气,除友好寒暄,还奉茶递烟,相互赠送礼物,毫无敌意(大陆方面:香烟、茅台酒、青岛啤酒、乌龙茶等;金门方面:粽子、高粱酒、罐头、毛巾、红丝线等习俗)。 </p><p class="ql-block">在此次事件处理中,厦门有线广播站在对接两岸关系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它是通过有线广播,促成了国民党败逃台湾三十四年后,头一次国共官方接触,也是一九七九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第一次没有公开的,实质性海峡两岸双方官方的交往。由于当时上级指示“只做不说”,各方媒体并没有任何声张报道,但该事件本身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以前两岸的交往,都是处于民间偷偷摸摸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以此事件为标志,两岸心照不宣,秘密的拉开了官方实质性交流的序幕。事过多年后,香港有关媒体得到海峡两岸曾经进行过尸体交接一事猜测,估计中共和台湾早就有建立秘密电台联络,否则不可能组织一次这么周密的交接行动,而实际上该事件就是由我们有线广播站穿针引线连接两地促成的。</p>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带来了一丝春风 <p class="ql-block">  经历海峡两岸双方和民间各方的努力,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关系得到了缓解。从不来往到有所来往,进而各方面能够感受到往好的方向在发展。诸如双方停止炮击、停止有线广播、停止海空飘等举措,开放“小三通”,直至公开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一段时间经济贸易十分活跃。我们的宣传工作也是紧紧跟进的,从外围积极助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积极进展。台海局势一时让人感受到充满着浓浓的亲情,骨肉兄弟姐妹一家亲的氛围十分浓厚。</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关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这么一些年以来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的改善,也有极大的变化,各地民众积极性高涨。</p><p class="ql-block"> 厦门有对台优势,更应该集思广益做好这篇文章。就这方面工作,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可低估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日前有一位涉足这方面工作的人士对我说。他刚刚参加第三届潮州青龙庙会,邀请世界各国的嘉宾参加,还巡游三个多小时,看热闹的群众人山人海,很有地方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习主席说要让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感觉潮汕地区做到了,厦门非遗甚多,但体量远不及人家,应该认真学习兄弟城市,倾全市之力做好这篇文章,有更大的作为。</p> 齐心协力 努力工作 主流媒体十分关注 <p class="ql-block">  中央主流媒体等新闻舆论经常性的报道本站的工作情况。全国大小报刊杂志经常报道涉及到我站的消息。</p> 播音员战友情怀 在海防前线工作的分站官兵 <p class="ql-block">  徐六保为原我小嶝广播分站站长,六十年代南京邮电学院毕业。一位大学生二十一年在一个前沿小海岛上默默的奉献青春年华,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忙碌工作。被三十一集团军荣记二等功。退休前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技术顾问上校军衔、享受副师职待遇军官。</p> 工作实效 高层关怀 <p class="ql-block">  我军多年的“心战”工作卓有成效,多年来有六十多名义士,通过各种途径投奔祖国怀抱,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p> 徐廷泽驾机起义 <p class="ql-block">  林毅夫从金门马山泅水回大陆。</p> 黄植诚驾机起义。 <p class="ql-block">  原全国政协主席、全国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视察过我站。</p> <p class="ql-block">  原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视察过我广播站总站机关和对高山广播站分站。</p> 战友情谊悠长 <p class="ql-block">【对金门国军之大陆播音站的寻访探秘】</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两位战地播音员如今到金门观光旅游,这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更是在见证两岸关系变迁的具体举动。</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15日下午,我们夫妻,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站”总站的播音员,怀着复杂而特殊的心情,来到了当年与我们隔海相望、相互“争锋”的国军对大陆马山播音站。马山播音站位于金门前沿,这里正面视野极为开阔,浩渺无垠的大海尽收眼底,金厦海域波涛汹涌,而大陆厦门的身影清晰可见,仿佛近在咫尺,又似远在天涯。当我们踏入马山播音站的大门,那醒目的色调与文字渲染出一种独特而凝重的氛围。沿着坚固的水泥坑道前行几步,便抵达了这个曾经与我们进行“话语交锋”的国军有线广播的核心地带——播音间。室内简洁而有序,背景图中中华民国“国旗”等元素烘托着这里的氛围。播音桌上摆放着略显简陋的机器设备,包括话筒等。室内还循环播放着当年邓丽君到此站对大陆同胞的录音讲话,那声音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坑道内还展示了当年播音站官兵的居住环境,以文字和绘画的形式介绍了播音站的历史沿革等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山播音站,了解这里更多的故事。而与播音站同处一个坑道内的马山观测站的情况,也将一并展示。</p> <p class="ql-block">  我在感受模拟播报稿件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金门播音站也展示我军角屿岛早期“九头鸟”美国军舰上拆下的喇叭</p> <p class="ql-block">  此为马山播音站的人员配备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播音员</p> <p class="ql-block">—情报官</p> <p class="ql-block">—站长</p> <p class="ql-block">—播音员职责</p> <p class="ql-block">  我在金门观测站遥望故乡厦门市。</p> <p class="ql-block">  站在金门,眺望厦门,那一片海域将两地分隔,却也承载着无数的思念与期待。</p> <p class="ql-block">  厦门与金门之间这片海域,波涛之下,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与情感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在厦门市与我军两位战地播音员合影的是原马山播音站播音员徐冰莹女士。</p> <p class="ql-block">  盼望祖国统一,台湾回归,这是两岸同胞心中最深切的愿望,那是一种对亲人团聚的渴望,朝朝暮暮,魂牵梦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期盼着团圆之日的到来。</p> 发扬传统 不忘初心 <p class="ql-block">  我三军将士永远担当神圣使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p> <p class="ql-block">—杨华生上校(结尾撰稿)</p> <p class="ql-block">—李大国大校(结尾朗诵者)</p> <p class="ql-block">  为纯吉兄的大型音画史诗【大海白茫茫,宝岛何时归】点赞并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海峡两岸海天相接处,浪花轻吻着礁石,诉说着千年的思念。那片白茫茫的海域,承载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 宝岛台湾是祖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牵挂。历史的长河中,两岸同胞的血脉早已交融。从甲骨文的刻画到四大发明的辉煌,从唐诗宋词的韵律到明清小说的华章,两岸同胞共享着五千年文明的馈赠。那些共同的记忆,如同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滋养着每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海峡对面的灯塔,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游子归家的路。候鸟南迁北返,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栖息地。海水潮起潮落,却始终环绕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坚守那份对祖国的赤诚,携手同行,以和平的方式化解分歧,以包容的姿态拥抱未来。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只需相信两岸一家亲的真谛。待到春风化雨时,共赏两岸桃花开遍,同听莺歌燕舞声声。</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让分离的伤痛化作团圆的喜悦,让海峡的浪花见证两岸人民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结尾点评 执笔:原厦门对金门广播站总站政委杨华生上校; 朗诵者:原青海省黄南军分区政委李大国大校)</p> <p class="ql-block">  现在请听国内目前在对台湾回归与祖国统一音乐题材方面最具影响力和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由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杨炳维先生(艺名 杨杨)词曲后来翁天送与杨杨联袂改词的歌曲《我爱我的台湾》。</p><p class="ql-block"> 《我爱我的台湾》作品杨炳维先生的后人大儿子作曲家指挥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主任、老战士合唱团艺术总监杨镇教授;杨炳维的女儿厦门市老艺术家联谊会会长、厦门市音协大提琴委员会主任、老战士合唱团团长杨素芳女士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我爱我的台湾》这首歌曲唱得更响更加嘹亮。这首歌曲早年就是由老战士合唱团演唱并获得过全国的奖项殊荣。还受到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演出。</p> <p class="ql-block"> 以下我们将看到的是,反映全中国人民心声与愿望的《我爱我的台湾》由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演唱。</p> <p class="ql-block">  领唱者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福建省目前最具实力歌者 褚 震</p> 摄影摄像 郭子炎 俞国柱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作者撰稿策划制作人 洪 纯 吉</p> 202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