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学期伊始,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课题组成员开始了新一年的课题活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写出人物特点”是重要课题,但在学生笔下常出现“千人一面”的尴尬。究其原因,学生既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未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逻辑。若将思辨性阅读融入写作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描写技巧,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让人物从“脸谱化”走向“立体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以“写出人物特点”为主的思辨性阅读活动,意在将思辨性阅读融入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人,从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除了要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还要将人物放进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精神及品质。本次课题活动由欧阳伟老师主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喜欢哪一张图片中的贾玲呢?为什么?”活动一开始,欧阳伟老师便展出女明星贾玲的两张图片并追问学生感受。接着欧阳老师展出文学家鲁迅和科学家爱因斯坦较为夸张的肖像漫画,与普通的人物照片进行对比,分析画家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在这里,欧阳伟老师从“特征筛选”到“意义追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抓住特点,分析这些特征如何反映人物性格或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欧阳老师设置了以下板块,循序指引学生将思辨性阅读融入写作中。</p> 运用描写,描摹形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物描写需超越技法层面,通过思辨理解细节的象征意义。欧阳老师通过分析《背影》中父亲“攀、缩、倾”的动词链:肥胖身躯的笨拙与父爱的执着形成张力,并让学生改写片段,对比不同动词的情感差异。</p> 展现细节,凸显形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看见”到“洞见”,传统教学中常强调“观察外貌”,但学生往往停留在“大眼睛、高鼻梁”的泛泛之谈,真正的观察需结合思辨。欧阳老师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茨威格聚焦“茂密须发”“树皮般的皮肤”等特征,暗示其思想深度与矛盾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写托翁的衣着?这些细节如何服务于“灵魂刻画”的主题?欧阳老师总结写人物时,我们可以抓住平凡而典型的细节,通过这些典型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品质及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物描写教学不应止步于“写得像”,而应追求“写得深”。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既能拆解经典文本的创作密码,又能将生活观察升华为对人性、社会的思考。当写作与思辨结合,那些“戴着珍珠耳环的家长”“总把粉笔擦得锃亮的老师”,便不再是苍白的符号,而成为映照时代精神的鲜活镜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