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台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景区内有86处宗教活动场所,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和碧山寺等12。这些寺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佛教造像和艺术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大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叫“玄空阁”</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p><p class="ql-block">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约在公元460年至525年之间,由当时的皇帝拓跋濬倡议并主持修建。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石窟的建造过程历经数十年,汇聚了当时最优秀的雕刻艺术家和工匠的心血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Huayan Temple),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朔州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山西应县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的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之一。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1</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并在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木塔的建造与当时辽国的佛教兴盛以及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辽代统治者崇尚佛教,皇室参与了许多著名寺庙的建造,应县木塔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与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使用上万立方米的木料。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木塔的内部构造独特,通体由内8根外24根木柱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梁柱交叠,斗拱相连,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使得木塔在经历无数次地震和战争后依然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p> <p class="ql-block">英烈祠</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27</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这座镶嵌在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康宁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誉为“龟城”,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距今已有超过2700年的悠久岁月。</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又名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p> <p class="ql-block">绵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山西绵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p><p class="ql-block">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期,因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而得名。早在北魏时期,绵山就有了寺庙建筑,到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还是中国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山西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