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贺岁片】人性褶皱中的光与尘——《哪吒之魔童闹海》观感之二

李恒森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李恒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638248</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坐在影院的黑暗中,望着银幕上哪吒赤红的混天绫划破天际,我突然想起幼时读过的《封神演义》里,那个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少年。千年后的今天,这个被重新解构的魔童,却在光影交织中长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像——他的愤怒是未被驯化的天真,他的孤独是时代病症的切片,他的反抗更是人性褶皱里倔强生长的野草。</p> <p class="ql-block"><b>一、魔性与神性的角力:人性原初的暴烈与纯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哪吒从莲藕重塑的躯体中睁开眼时,他的瞳孔里燃烧着两种火焰:一种是魔丸赋予的暴烈,另一种是灵魂深处的澄明。导演饺子用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将这种人性本真的撕裂外化为火焰与冰霜的碰撞。哪吒在陈塘关城墙上踢毽子的场景,是整部电影最动人的隐喻:他每一次将毽子踢向天空,都像在叩问命运的铁幕;而无人接应的毽子坠落时,又化作无数个被偏见击碎的自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种身份的挣扎,在敖丙身上呈现出另一种样态。龙族逆鳞化作的铠甲既是护盾亦是枷锁,当他褪去铠甲与哪吒并肩而立时,银幕前的观众分明听见了灵魂破茧的声响。两个少年在熔岩中相视而笑的瞬间,魔性与神性的界限轰然崩塌——原来所谓正邪,不过是权力者编织的谎言,而人性本就像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从来不该被单一的色彩定义。</b></p> <p class="ql-block"><b>二、血缘的茧房与破茧:代际传递的情感困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靖夫妇的塑造堪称东方家庭关系的终极寓言。殷夫人铠甲上的裂痕,是母爱在责任与愧疚间反复灼烧的印记;李靖以命换符时颤抖的指尖,则是父权体系在亲情面前的溃败。当哪吒终于读懂父亲沉默背后的守护,那场暴雨中的拥抱让无数观众泪湿衣襟——我们何尝不是在相似的误解中,错过了父母藏在严厉背后的温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具深意的是龙王敖光的转变。这个被权力异化的父亲,最终放开锁住敖丙的镣铐时,水晶宫檐角滴落的不是海水,而是父权制瓦解的眼泪。他那句“你的路要自己走”,既是权力的让渡,更是对人性自由意志的终极承认。这种代际和解的艰难,恰似我们与父辈在时代裂谷两岸的相互凝望:他们用规则编织安全网,我们却渴望在风中张开翅膀。</p> <p class="ql-block"><b>三、规则的铁幕与野性的突围:集体无意识中的个体觉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庭云雾缭绕的凌霄殿里,众仙将凡人命运当作棋子的场景,何尝不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写照?当申公豹嘶吼着“凭什么出身决定命运”,银幕上飞溅的不仅是角色的愤怒,更是千万寒门子弟被偏见割伤的创口。那些困在体制内的鹿童、鹤童,机械重复着上仙指令的模样,分明是现代社会“工具人”的魔幻投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但哪吒的选择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他既未完全臣服于规则,也未彻底摧毁秩序,而是用混天绫在铁幕上撕开一道裂缝。这种“中间道路”的智慧,让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反复滚落,仍要在推石上山的途中歌唱。当他在天劫咒中仰天大笑时,那份向死而生的洒脱,恰是人性最璀璨的光芒——不是消灭黑暗,而是在黑暗中成为光。</b></p> <p class="ql-block"><b>四、孤独的群像与共鸣:时代病症的集体诊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暗中看着敖丙独自擦拭龙鳞的片段,忽然惊觉这个角色承载着更隐秘的当代创伤。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他完美表象下的自我割裂,恰似社交媒体时代戴着面具生存的我们。当他终于撕下假面与哪吒纵情一战时,冰棱破碎的声音里,分明有千万个被困在“人设”中的灵魂在欢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耐人寻味的是陈塘关百姓的塑造。他们朝哪吒扔石头的愚昧与最后集体下跪的忏悔,构成人性善变的绝妙讽刺。这种群体无意识的摇摆,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中每天都在上演:昨天还被奉为英雄的斗士,明日就可能沦为众人唾弃的罪人。影片借此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改变世界,而是在浊流中守住内心的指南针。</p> <p class="ql-block"><b>五、宿命论废墟上的人性之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片尾字幕浮现时,仿佛听到有观众轻声啜泣。他或许想起了职场里磨平的棱角,或许触痛了亲情中未愈的伤口,又或许只是为那份不曾熄灭的少年意气热泪盈眶。这恰是《哪吒2》最伟大的地方:它不仅是神话新编,更是一面照见众生相的棱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说电影太过理想主义的人,或许未曾读懂导演的深意。哪吒最终没有推翻天庭,敖丙也未能重振龙族,但这种“不彻底的成功”反而更接近生命的本相——我们都是在妥协与坚持的夹缝中寻找平衡的凡人。就像主题曲里嘶吼的“生而为魔又如何”,不是胜利的宣言,而是受伤野兽的自我舔舐。</p> <p class="ql-block"><b>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正飘着雾霾。霓虹灯在水洼里扭曲成光怪陆离的色块,恍惚间竟像极了电影中的熔岩地狱。但我知道,在某个平行时空里,永远有个踢毽子的少年站在城墙上,他的混天绫猎猎作响,他的眼眸比所有星辰都明亮。这或许就是人性最动人的模样:明知世界不会因我们改变,仍愿做扑火的飞蛾;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在规则缝隙中栽种自由的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