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闯仕途(第十五集)

书同文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同文美篇号</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568628</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布衣闯仕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章 举家迁县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诗曰:</b></p><p class="ql-block"><b> 妻小偏陬数岁憔,</b></p><p class="ql-block"><b> 善星照月雨云霄。</b></p><p class="ql-block"><b> 中签吉幸权宜计,</b></p><p class="ql-block"><b> 眷顾长风可踏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续上集)我回到家乡,一系列搬家手续要前往办理,如同我被招工时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少。友人曾问我,此次迁县城,今后还回老家么?我答,一定会的。</b></p><p class="ql-block"><b> 之前,我与妻子最记挂的是三弟尚未成家,我们商量:待三弟结了婚,家里安顿好了起程。</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广州留影</font></b></h3> <p class="ql-block"><b>  我那伯母,是我亲事的积极推动者,游说者,不辞辛劳多次回娘家,促成了侄女一家人达成共识,高看了我的人品与前程,体谅了一个当兵且贫困的家庭,实在是沾伯母的福。伯母也喜不自胜,看到我已有两个孩子,立马又要搬进县城,不知哪里是福是苦,反正“高山打鼓,名声在外”,是农村人向往的县城,不是所有人都能搬进去住的。因此,伯母还是向我们祝贺,我也向她老人家承诺:待安顿好了,条件方便了,再与其侄女(也亦侄媳)一道回来,接老人进城“看看世外”(当地人称外出看风景),因伯母从未来过县城。</b></p> <p class="ql-block"><b>  原种场分配我们的住房,系该场向农科所暂借。房子系一单套间,约十来平米,头可平屋沿,手可探屋脊,幸亏我不足一米七身高,否则,每天都要低头“认罪”。那种“鸽笼式”的宿舍,实在容不下我一家四口,无奈之下,只好将三岁的次子,送回外婆家照看。我曾自我戏谑:曾在援越抗美战场上,钻丛林,居草舍,似蜗居;而今又钻鸽笼,居矮屋,胜蜗居(笑)!</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农科所居住两年后,因长子渐长大读书启蒙了,农场便为我们调大一点的房子,搬出了农科所。</b></p> <b>  农场生活方式,算得上“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我们刚把转来的户口及粮油关系一交,立刻享受统一待遇了。房子是统一建的“公寓式”宿舍,按人多少分配;饭菜票也是按户籍人口指标分发,统一食堂开伙,凭票证买饭菜;水电费免收,由农场统一支付;劳动力实行工分制,固定工资加工分折算补助。</b> <p class="ql-block"><b>  果然,农场的劳动强度,比丘陵地区大好几倍,被农办夏副主任早先言中。一个月统一休息两天,不分晴雨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大农忙根本不能休息。其“铁姑娘”队伍,即由未婚女孩组成,系当时出现的新名词,对其特指尊称。她们带领全场已婚妇女,开展各种比赛,令身材和体力较强的妇女,都叫苦不迭。如挑肥担秧下水田,平均每担120多斤,对于部分妇女,乃至我妻子,她们几乎是用命拼,但也不甘心落后。</b></p><p class="ql-block"><b>  妻子本只有百斤,要挑起比体重大的担子,确实免为其难,由于长期负重,致使脊椎骨裂腰痛病上身,去医院检查拍片,医师认为乃终身疾患,很难治愈。</b></p> <b>  农场的生活规律,以敲钟为信号,统一出工收工,食堂统一开餐。为了节省生活开支,我们一般只选两分或三分钱价格的菜,连七八岁大的长子,有时同她母亲去买饭菜,劝妈妈节约一点,五分钱一个菜也舍不得买。</b> <p class="ql-block"><b>  生活艰难远不止如此,妻子系新加入的农场工,每月只能领到20多元工资,我们全家收入,加起来近60元,孩子要上学交学费,义务教育尚无此说,吃饭穿衣,人情世故,何其难也!</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给孩子改善一下生活,我有时半夜起床,到食品公司门店排队,等候天亮开门,若幸运就能买点猪“杂骨”。那时的猪“杂骨”,乃似筷子粗的纯猪肋骨,上面一点肉腥也没有,用大罐子加水熬汤,待汁水熬出来了,加点萝卜再熬,便是“肉汤”了。将捞出的杂骨再作废品卖钱,可一举双得,很多人懂此决窍,又不用花肉票买,所以人们必须起早排队,趁早晨一趟争相抢购。那时卖鱼也是食品公司,每次渔民打的鱼,都送交食品公司经销,他们将有关单位食堂分配后,剩下一点小鱼小虾,才供给排队的居民。象这种排队,因我要上班,无法买到手,只能瞅时机拉点关系发根烟,请求适当照顾留一点,这样孩子就可尝点鱼腥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进入老年</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本来已有两个“学生”,(时称生的男孩为“学生”,女孩为“绣花的”)。不过,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在我们家已无所谓了。当时政策正提倡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少生优生优育”的标语口号,遍布城乡各个角落。于是,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又是一个党员,更要响应党的号召,不再要孩子了。就家庭而言,生活方面负担已够重,也生不起了。</b></p> <b>  妻子所在的单位,半农半工,半城半乡,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紧时松,加之地处城乡结合部,干部抓此项工作,可严可宽,不象对待城镇商品粮户口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那样,严肃认真,一抓到底,若有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开除党籍、工作籍,或取消商品粮户口。这样谁还敢违抗,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识时务,不会因超生孩子而丢饭碗。</b> <p class="ql-block"><b>  可是,我们在农场计划生育干部的督促下,让妻子采取了节育措施,但不知何时何故导致失败了。人们见妻子腹大出怀,纷纷猜测是男是女,有的则认为,生个“绣花的”更好。我们一笑置之:生什么都可以,反正就生这一个了。</b></p> <p class="ql-block"><b>  1978年中秋节那天,县城所有单位都放了假,农场也不例外。我与妻子商量,在领导的关心下,已迁移到农场了,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工作,我是局办公室负责人,让别的同志休息,我去单位值班。我临走时,妻子还在水井旁洗衣,待我到办公室不久,电话铃响了,是农场办公室打来的,告知妻子快要生产了。我将情况向领导报告后,连忙骑上自行车,到家接妻子去医院,当时选择最近的城关卫生院,待妇产科医生尚未准备齐备,孩子降生了。下午,我借来一辆木板车,将她们母子俩拉回住处。从此,家里便又增加了一口人,生活变得进一步艰难。</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刚满月不久,农场领导与计生干部找上门,督促妻子去做“结扎”手术,我们二话不说,推着孩子摇篮,一起去县人民医院,做了结扎手术。</b></p> <p class="ql-block"><b>  晚上,我陪伴在妻子的病床旁,手扶孩子的摇篮,望着可爱的小宝贝,不禁为孩子的命运而遐思:孩子呵!你是不幸的,生在贫苦人家,父母不知是否有能力把你养大?宝贝儿!你又是幸运的,你两个兄长都在农村老家出生,出生时,为父却不能在你母亲身边陪护,也没有第一眼见到。而你,出生在县城医院,你将来甚至可以自豪地说,县城出生,是城里人。当然,将来命运之神或许降临你,说不定会拥有商品粮户口,还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或许,你将来会有更高远的志向,接替父辈的旗帜,冠戴红星闪耀的军徽帽,为保卫祖国钢铁长城,做出你们后辈应有的贡献。</b></p> <b>  哦,外面天亮了!我从朦胧的梦中醒来,睁开惺忪眼一瞧,一股温暖和煦的阳光,从窗户缝隙射向孩子的摇篮,照在小宝贝红润的脸蛋上……。</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对不起,让你受苦了!”这一次,我又用大板车,拉着妻子和孩子出院,回原种场宿舍,从县医院出发,有一公里多路程,因路况不好,怕震动了妻子的手术伤口,我们走得很慢,边走边聊,感谢她为家族门庭所作的贡献。(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