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时骆宾王在《易水送别》中所咏的那段历史,便发生在这悠悠易水河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的燕赵悲歌,已穿越了2252年的时空。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就在同一片土地上,八十四年前,狼牙山五勇士以生命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战歌,这激昂的旋律,至今仍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久久回荡,震撼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在漫漫旅途中,我踏足过众多的壮美山川,攀登过无数的奇峰异壑,可唯有河北易县的狼牙山(亦称“郎山”)之行,如同一把镌刻记忆的刻刀,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勇士在枪弹、石块耗尽后的纵身一跃的情形</span>时常在我眼前浮现。那是一种无畏生死的震撼,直击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7日,黎明前的夜色还未完全褪去,我与同伴们披着下弦月朦胧的月光,自五勇村向黑黝黝的大山深处前行,目的地便是五勇士的跳崖处。一路上,只听见脚下踩出的“嚓嚓”声,大家都沉默着,唯恐惊扰了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们。</p> <p class="ql-block">因进山路径不在景区之内,我们只能借着月光,在山间野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不知不觉间,天色渐亮,沉睡的山体缓缓苏醒,展现出嵯峨壮丽的身姿。我抬眼望向远处西北方向的山峰,竟有幸目睹了日照金山的奇观。那被橙黄色霞光笼罩的山头,宛如炼钢炉中淬炼的钢铁,散发着庄严而神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愈往大山深处,前行愈加艰难,幸有向导带路,不至于迷失方向。看着眼前陡峭的悬崖和曲折崎岖的山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当年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敌人周旋时,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险阻,又需有何等的无畏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年秋,日寇大举‘扫荡’边区。9月25日,以二千五百之敌,陆空配合围攻狼牙山。我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同志奉命率胡德林、胡富才、葛振林、宋学义四同志与日寇对峙于棋盘坨险峰之上。”他们巧妙利用熟悉的险要地形和军民构筑的工事,成功吸引敌寇主力至远离军民转移的小莲花峰方向。</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们不知经过了多少岔口,翻过了多少山头,绕过了多少障碍,终于来到了小莲花峰西北面的山脚下,这里是登上峰顶的唯一路径。当地政府用钢管作支撑、铁索作护栏,为前来观瞻的人们搭建了简易通道。即便如此,面对这约60度的陡坡,攀爬起来仍感到异常吃力。得双手紧抓铁索,脚登手拉才能向上挪移。突然,一阵脆响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原来是一同伴俯身时撑破了背包口,保温杯滚落山涧,砸在岩石上的声音,竟与当年手榴弹的爆炸声产生了某种奇妙而又宿命般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登上这海拔800多米的峰顶,眼前是造化神秀的绵绵群山,脚下是花岗岩上依稀可见的累累弹痕,耳畔仿佛回响着当年激烈的枪炮声、勇士的呐喊声和敌人恐惧的嚎叫。我小心地越过山顶上的围栏,栏外峭壁如刀削斧劈,涧深达数十丈。在勇士跳崖的那一面,我趴在花岗岩上,左手抓住小灌木,伸长脖颈向下望去,生在半崖裂缝间的、曾遮挂葛振林、宋学义的几株虬曲小树,依然顽强地挺立在崖壁上,见证着那次残酷的战斗。偶尔有侧风吹过,枝条轻轻摇曳,似乎在深情追思当年从峰顶跳落的五位勇士。</p> <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伫立在悬崖边的围栏旁,凝视着耸立于峰顶铁塔半腰上的“五勇士跳崖处”匾额,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棋盘坨主峰五勇士纪念塔碑身上记载的情形:在这二十多平方米的山峰上,“日寇攻势极为凶猛,炮火连天,烟云迷空,我五勇士以一抵百,坦然不惧,击退敌人四次冲锋,毙敌五十余,激战五小时,阵地屹立,寇兵难越。最后弹净无法应战,誓不以革命之躯见辱于倭寇,故将枪摔坏,相随跳身崖下。”五位勇士的英勇事迹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离开小莲花峰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铅似沉重</span>的双脚徘徊在带有弹痕的花岗岩上。我仰望着塔尖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涌起对先辈们深深的敬意与深切地愐怀。他们为了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赴汤蹈火、舍生忘死。这种为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而战的不朽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也永远矗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后记:是夜梦回郎山,得见五勇士雕塑化作抵天之戟。遂以血为墨,记此《郎山怀五勇士》诗:郎山秋刃裂,易水尚幽咽。一跃惊千壑,丹心昭万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