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脉络》(3)

纵横一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史观</b></p><p class="ql-block">(40)史观,即对历史的看法。一个觉的历史是少数英雄创造的人,在现实中会屈服于权威,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资源不足。反之,一个觉得历史自有其规律,每个个体都在影响历史发展的人,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1)历史是有脉络的。把握了历史的脉络,才能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世界为什么是这样?才能体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这样的历史才有意义。用航拍、俯视的方式看历史,用全球、全人类的宏观看历史,用上千年、上万年、几十万年的人类演化的全景看历史,你会发现历史有这样几条脉络:</p><p class="ql-block">一是,历史不总是进步的,它是进进、退退、停停、绕绕的。</p><p class="ql-block">二是,历史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某个时段某个节点的剧烈变化,放在全景图中是不足为“变”的。</p><p class="ql-block">三是,历史既不是英雄创造的,也不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它依据自身的规律演化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2)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只是从本国、本地,某朝、某代去观察,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几十年,学界有一个新的趋势,即突破时空的界限,从宏观的层面,从全世界范围,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样,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历史的脉络就更清晣,而现行历史的视角、方法和表述的问题也便逐一显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一,历史是真实的吗?</p><p class="ql-block">通常,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讲历史故事和读史书,然而,故事、史书夹杂了作者太多的主观因素,并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很难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事实是,很多历史故事本不真实,大多史书也不太可信,因为史家们总是将希望我们看到的事情展示给我们。所以,人们看了历史故事,就不免要为屈原、诸葛亮、岳飞等人的结局惋惜;读了历史书,就会对唐、宋、明的亡国,以及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惋惜,大家也会对朱元璋成功北伐建立明朝而高兴。这正是史家们所希望的。</p><p class="ql-block">如今,你依然会看到身边的人或者一些媒体还在讨论这类问题,比如“如果关羽没有失荆州,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是否能实现?”“如果岳飞不死,南宋能否收获北方失地?”等等。当然,讨论之后不免流露出惋惜之情,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代表正统,曹操和金兀术是他们的敌人。</p><p class="ql-block">不仅普通百姓如此,过去的很多学者也是这样思考问题。比如著名学者郭沫若写了篇长文《甲申三百年祭》,里面充满了对李自成失败的惋惜:“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看待历史,真就有些把历史当戏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3)问题二,历史有规律可循吗?</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有许多学者穷其一生来研究历史的规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这位学富五车、做事极为严谨的学者,试图把为君之道以及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都总结出来,供后世的君主学习参考。结果是,后世的昏君、暴君一点儿也没有减少,随后几个朝代的发展可能还不如宋朝。因为,所谓的历史规律,大多是根据结果倒推出来的。何况,时代变了,那些所谓的规律大多也都不管用。</p><p class="ql-block">当然,历史与这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的,但这个轨迹很难被人们所发现,更不可能被人为的改变。像司马光那样指望皇帝能成为明君,然后一切历史的悲剧就能避免,显然是太天真的想法了。比如,我们今天知道古典文明(即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终结,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包括气候、人类迁徙、文明自身的脆弱性、政治制度自身的问题等,这些因素不是任何人可以逆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4)问题三,历史可以被改变吗?</p><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人会问,历史上那些有为之人终还是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吧?其实,一个人有为、无为,抑或有害,常常是后人根据结果给他们贴上的标签。很多事,在当时的环境下,换个人可能也会那么做。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事实就是如此,这叫历史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而且,不仅历史人物左右不了历史,很多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放在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其实影响力也不是那么重大。比如甲午战争,在当时,日本吸收了西方的经验进行了改革,而清政府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所以甲午战争后,日本完胜,成为世界强国;清朝完败,割地赔款,受尽屈辱。因此,总有人觉得是那场战争决定了两国不同的命运,也总有人不断总结那前后几十年两国的经验教训。但是,100年之后再回头看,中国经济发展早已全面超越日本,双方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上回到了战争之前各自应有的位置。换句话说,那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其实对后来两国的发展帮助力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5)问题四,历史教训可以被吸取吗?</p><p class="ql-block">首先,很难被吸取。读二十四史,你会发现,每一个朝代都会对前朝的得失做总结,其结论似乎也能自洽,但是后一个朝代还是会犯同样的毛病。你还会发现,那些看起来能够自洽的结论,换到另一个历史时期就不管用了。</p><p class="ql-block">再深一步,你还会发现,古代历史学家的问题是,他们看到的历史的宽度和长度很有限,因此他们得到的结论很难具有普遍意义,对今天就更没有指导意义了。</p><p class="ql-block">“以铜为镜”,这话出自《旧唐书.魏徵》,背景是,唐太宗的名臣魏徵病逝后,太宗在哀痛之余对周围的侍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是文治武功都上层的有为之君,也是个聪明人,懂得吸取历史教训的道理,并且在努力这么做。但实事求是的讲,他努力做了,却做得很一般,至少有三件事做得很不好。</p><p class="ql-block">第一件,征伐高句丽。他显然没有能吸取几十年前隋炀帝的教训,和隋炀帝一样,三次派大军征伐高句丽,包括一次御驾亲征,结果劳命伤财,均无功而返。只是当时唐朝政治清明,国运蒸蒸日上,才没有像隋一样灭亡。</p><p class="ql-block">第二件,信丹汞之术。最后他死于丹药。这件事也是有前车之鉴的,秦始皇、汉武帝其实就是炼丹术的受害者。</p><p class="ql-block">第三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件,立储传递权力。在他之前,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做好这件事。</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原本有个不错的儿子扶苏,但是秦始皇不喜欢他,而喜欢既残忍又愚蠢的胡亥,于是迟迟不肯立太子,最后才有了“沙丘之变”。</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倒是立了她与皇后卫子夫生的嫡长子刘据为太子。刘据为人宽仁温和,又有魏家、霍家两大家族支持,原本是不错的皇帝人选,但是武帝晚年多疑,使得周围的宠臣江充等人构陷太子,遂引发父子反目的“巫蛊之乱”,太子被逼死。随后朝中一些皇族和外戚打算立宠妃李夫人之子刘髆为太子,汉武帝不喜,遂诛杀了这一批高官,刘髆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死在了汉武帝的前面。最后,武帝只好传给5岁的刘弗陵(汉昭帝),但又怕其母赵婕妤将来专权,遂将其赐死。好好的一个皇族家庭被搞得破烂不堪。</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是一个愿意吸取教训的人,但这件事做的比汉武帝更糟糕。他原本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后来又因宠爱四子李泰,让太子觉得储君之位不保,于是出现了诸子夺嫡的局面,最终他的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因谋取帝位或被杀,或被放逐。太宗自己也心灰意冷,连死的心都有了。最终在以大舅子长生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们的劝说下,立了比较柔弱、对谁都无害的李治为太子。谁想,李治宽容柔弱,导致皇后武则天废唐建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很难被正确吸取。</p><p class="ql-block">西汉的建立者认为秦没有任用自家人是灭亡的原因之一,于是大肆的分封刘姓诸王,结果导致“七国之乱”。</p><p class="ql-block">建立西晋的司马氏认定曹魏失去政权的原因是曹氏宗亲没有足够的权力制约群臣,于是大肆分封司马诸王,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开国的朱元璋不相信大臣,只相信自家子弟,分封了大量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又导致了“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他们每一次都是错误的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而导致新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6)问题五,历史书上的明君、暴君可信吗?</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坏的两个昏君和暴君当属商纣王和隋炀帝。纣和商都是不好的词,“纣”的本意是套车时拴在驾辕后面横木上的皮带、帆布等,引申意为残忍;“炀”的本意是烤火,引申意为虐民残暴。</p><p class="ql-block">但事实上,纣王并不比他的父亲和祖先更残暴,他的祖先武丁比纣王残暴的多,但因为当时国家在发展,所以他被誉为“中兴之主”。隋炀帝虽然杀了一些大臣,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远不是残暴的君主,比如曹操、朱元璋,就比他残暴得多,但是口碑却比他好很多。</p><p class="ql-block">商纣王和隋炀帝还有一个共同的恶名,就是好色。其实纣王一共也没有几个儿子,而他的对手周文王却有一大堆儿子。</p><p class="ql-block">隋炀帝与随后的所谓明君的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真的算不上好色。隋炀帝后妃不到10人,子女只有9个,而李渊和李世民每个人的后妃都超过20人,比隋炀帝两倍还多,他们每个人的子女更是达4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那些所谓的明君。大家熟悉的汉武帝在今天绝大多数人看来算是明君的典范了,否则他也不会被排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列。但如果你要问汉武帝做了什么对历史发展有帮助的好事,其实仔细数一数很少。很多人都说汉武帝打败了匈奴,确立了汉朝的历史地位,然后会讲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成功、霍去病封狼倨胥的故事。的确,卫青、霍去病的胜利是农耕民族对草原民族少有的胜利,不过,我们评价这些事,要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看它们的影响。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汉武帝花了无数的钱、死了无数的人,只是取得了对匈奴战争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匈奴不是被彻底打败了吗?《汉书匈奴传》上不是写“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了吗?这其实是班固给汉武帝留了点情面。我们熟知的卫青、霍去病取得了一系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假,但那只是汉匈战争的第一阶段,就从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都知道,看比赛不能只看上半场,要看整场的结局,那么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下半场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在漠北之战之后,汉朝和匈奴都无力再战。不过,从公元前112年到公元前90年,武帝时汉匈战争就进入了第二阶段,20多年里一共有6次战役,汉军一次小胜,两次无功而返,两次遭受重创。最后一次是公元前90年,国舅李广利率7万大军出塞,全军覆没,李广利自己都投降了匈奴,是完败。</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汉武帝消耗了汉初几代皇帝轻徭薄赋的累积,打光了全国一半的人口,又回到了原点。</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司马光很看不起汉武帝,他在《资治通鉴》中说,“孝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就是一个亡国之君,本来他的结局是和秦始皇差不多的,好在他的儿子汉昭帝不是秦二世,辅政大臣霍光也不是赵高,才免于亡国。</p><p class="ql-block">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汉武帝时是这么说的:“文景以前,七十年的畜积,到此就扫地以尽,而且把社会上的经济弄得扰乱异常。这都是汉武帝一个人的罪业。然而还有崇拜他的人。不过是迷信他的武功。我说,国家的武功,是国力扩张自然的结果,并非一二人所能为。”</p><p class="ql-block">最后,就连汉武帝自己到了临终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罪已诏——《轮台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7)历史的学习有意义吗?尽管我们很难以古为镜,但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依然有意义。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己经有了答案。它可以作为据典,让我们对眼下的状况加以检索,了解和预见可能出现的结果。尽管不是标准答案,但仍可以作为参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