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一、建瓯市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酒文化</p><p class="ql-block"> 建瓯素来被人称之为“酒城”。据学者的考古以及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酒具,以及秦汉时期酿酒、盛酒和饮酒用的陶罐、大瓮、提桶、盅等,这说明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居住在建瓯地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酿酒、饮酒以及用酒了。据学者的研究发现,证实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从建安县(今建瓯)招募了多名船工,并采购带去当地的红酒2000坛。上溯到元代,建瓯的红酒就已有相当大的产业规模,说明建瓯红酒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已“香飘”五湖四海,随着郑和下西洋而名扬海内外,“建瓯红酒”作为和平使者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的.建瓯人和红酒结下不解之缘,从城市到农村居家必自酿红(柚米)酒。红酒伴随建瓯人的终身,凡是地道的建瓯人都在继续着传统习俗的传承,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红酒。满月、周岁、祝寿、结婚、考取、乔迁、入殓、出葬,无一不用红酒:就连死后,子孙在清明节为其扫墓、七月半中元节为其焚烧纸钱、作揖祭拜都要举杯敬酒酒:在古代行刑砍头或现代执行处决,建瓯的官方也会按照原有习俗,在死因吃最后顿饭时,让死囚喝一碗或一杯建瓯红酒,让其作自祭或生祭。划拳也是建瓯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划拳”又称为“对拳”、“猜拳”。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酒市》就是描写建州红酒的香醇,以及历史上的酒市酒家。建瓯的酒令、酒仪、酒俗、已经成为建瓯酒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二)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说到建瓯,就不能不说下建瓯的茶文化,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考证,在南北朝时建瓯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而建瓯茶叶的兴盛时期便是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的团茶,从此北苑茶叶便由“前丁后蔡”时期开始名震天下。建瓯产茶历史悠久,五代闽国时东峰镇凤凰山一带方园三十里的茶园,就列为皇家御茶园,制作北苑贡茶,北苑贡茶代表了我国唐宋团茶制造最精端工艺,上贡时间经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时458年,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建瓯茶业的史料。现已收集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写的关于北苑茶的诗词有75首,保存的记载北苑茶事的专著有16部,占宋代茶专著一半强,日本茶道源于北苑茶艺,建瓯矮脚乌龙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等茶文化宝库,全国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三)挑幡文化</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被砍倒的旗杆由众人竞相擎持,可想而知,要让旗杆不倒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于是大家用闽北习惯的挑担的肩膀去挑起旗杆,肩不够又用头顶,背拱,以及全身各部位,甚至用鼻子,用牙齿,多种花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总之,这高超的技艺为的就是一个目的让军旗永远不倒,世代相传,在建瓯人民的心里永世飘扬着成功精神,为祖国的早日统一高高地挑起飘扬的“幡”。</p><p class="ql-block"> 二、建瓯市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一)送灶王爷</p><p class="ql-block"> 腊月廿四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糕粿、茶酒,紧接着点烛、烧香、鸣炮,送东厨灶君:“上天奏善事”。从腊月二十起,平常人家多在每日夜晚,熬饴糖,配制年果糕点,如花生糖、麻仔糕、糖豆、酥粿脯仔炒花生瓜籽等以此来恭送灶王爷。随着时间的变迁以及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此风俗中在年果糕点的准备上几乎都已采买为主,很少会有人家亲手制作。</p><p class="ql-block"> (二)“封大门”与“开大门”</p><p class="ql-block"> 除夕守岁到开大门前一刻,每户人家先点小烛、香线封大门。然后又按“通书”规定的时刻,设供桌,有些比较讲究的家庭还用红缎金线绣“福禄寿喜” 为供桌订制桌裙。在供桌上摆好糕点、红桔、盐茶、红酒、粿猪、粿银宝等物品,再点着大烛烧香,打开大门,鸣放鞭炮,并用红纸正楷书写“开门大吉”裁成两半,分贴大门正中,要能合缝。迎接“财、运、喜”三神降临舍宅,庇佑本宅。随着时间的迁移,此俗逐渐简化,守岁时间缩短,供品六十年代后粿猪、粿银宝逐渐少了,糕果酒茶一直仍然保持都有,鞭炮必放,香烛必点。</p><p class="ql-block"> (三)叉龙灯</p><p class="ql-block"> 即舞龙灯。它是建瓯民间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游乐活动。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或娟彩扎;龙身以竹蔑为骨架,上面复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铁树叶。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蜓如飞。建瓯龙灯按颜色分为黄龙、红龙、和青龙。每一龙另有一颗用红纱蒙制的滚灯,称作“龙珠”。此外还常配以一组不同颜色纸扎的鱼形或龙形大彩灯,欲称“九鱼采莲”或“五经魁”。“叉龙灯”时,观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断,热闹非常。</p><p class="ql-block"> 从建瓯古风淳淳的风俗与文化中,依稀可见当年古闽族和闽越族先民们古朴的生活气息及其神秘的信仰色彩。建瓯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滤,更是洋洋洒洒,颇为壮观,建瓯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与文化,建瓯也凭借这些独特的文化与风俗成为称著一方的文化宝藏之地。</p><p class="ql-block">(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 戴海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