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前至今展览着十几门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这些大炮历经岁月沧桑,虽然外表已锈迹斑斑,但仍然隐约显露出几百年前的雄姿。正是这些“红衣大炮”见证了明清一段硝烟滚滚,山河破碎的悲壮史实。到底什么是红衣大炮呢?</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朝政局发生剧变,万历皇帝去世。辽东经略重臣熊廷弼被罢免。关外起兵造反的后金努尔哈赤见有机可乘,接连攻陷辽东重镇沈阳、辽阳等地,致使辽河以东七十余城相继纳降。自古以来的“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告急。</p><p class="ql-block">大约就在这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遭遇台风沉没。广州官府雇佣精通水性的渔民,打捞出18磅重的舰炮三十六门。随即将其中的二十四门炮运至北京。这种大炮当时被称为“红夷大炮”,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因明朝把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称为“红毛夷”,因为他们的头发是棕红色。所谓“夷”就是对关外北方游牧民族和外国人统一的蔑称。所以这种新出现的火炮就被称为“红夷大炮”。它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的特点。它比一百年前明嘉靖二年(1523),缴获的葡萄牙“佛郎机后膛装火炮”,有了很大改进。它的射程是佛郎机炮的两倍。可达到一千米,最远可射1500米,由此拉开了明朝火炮大跃进的序幕。</p><p class="ql-block">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六万重兵,围攻关外宁远城。此时督师蓟辽的袁崇焕親自指挥十二门“红夷大炮”向城北后金大营猛轰,“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死伤甚重。后金军连攻数日,遭到红夷大炮的猛烈打击。努儿哈赤也身负重伤,后金将士死伤1.7万余人被迫撤军。明军凭借“红夷大炮”取得了对后金作战的重大胜利。(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p><p class="ql-block">明天启七年(1627年),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再次进攻宁远和锦州,结果又被袁崇焕用大炮击退。连遭挫败之后,皇太极认识到了“红夷大炮”在战争中的威力,后来利用在战争中俘虏的造炮工匠,于5年之后,(1631年)试造出了第一批40门“红夷大炮”,为了避讳“夷”字正式改为“红衣大炮“并组建了一支满语名为“乌真超哈”的炮兵部队。(乌真是沉重,超哈是兵,其意为重兵)</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带着这支炮队,一举攻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大凌河城(今辽宁省凌海市)。丛此,八旗军“每有征战,必载炮而行”。清顺治年间,清军驻京八旗每个旗都配有炮队,并设有炮厂,以后常年成批地铸造“红衣大炮”。</p><p class="ql-block">到了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还特意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和监铸了“神威将军”炮和“武成永固大将军”及“神工军”炮。(现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就藏有一门南怀仁制造的大将军炮。他还试制出铁心木壳铜箍的轻型大炮。但是,他设计的这些大炮基本上都是“红衣大炮”原理。后来1690年康熙皇帝派大军在蒙古乌兰布通平定葛尔丹叛乱时就是使用了上述大炮,猛烈炮轰葛尔丹用活骆驼摆成的驼阵(捆住骆驼四蹄蒙住眼外罩用水浇湿的毛毯,环形布阵。士兵用火枪和小炮对外射击,阻止清军骑兵冲击)。但是“红衣大炮”其威力巨大,炸的驼阵血肉横飞,打败了葛尔丹叛军。</p><p class="ql-block">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火炮制造工艺更是再上一层楼。首先是炮身所用钢铁的冶炼材料提纯,使得大炮质量已经是今非昔比。而且普遍采用车床精密加工,配件和炮弹同样做到了标准化和精细化。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程已经远超中国的“红衣大炮”。</p><p class="ql-block">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使的红衣大炮制造技术在二百多年中,除了康熙朝有些改进,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什么提高。所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的大炮和舰船彻底轰开了国门。摆在故宫午门前的那些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文物。但是它们见证了明清岁月的沧桑和山河破碎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