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两位谥号为“武”的武将

中雁山人

<p class="ql-block">来源:情怀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谥号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人的一生功过。它往往是对于地位尊崇之人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寻常百姓难以企及,唯有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才可能拥有。依据《大明会典》记载,武官的谥号以“武”字为开端,而仅仅一个“武”字作为谥号,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纵观历史长河,仅有两位武将的谥号为“武”,他们究竟是谁呢?</p> <p class="ql-block">一、王濬</p> <p class="ql-block">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名阿童,出生于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王濬乃西晋时期的名将。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博学多才,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且英勇善战。在曹魏后期,王濬凭借秀才的身份崭露头角,初任河东郡从事。</p> <p class="ql-block">泰始八年(272年),王濬出任广汉太守,成功平定益州的叛乱,随后升任益州刺史。当时,西晋正密谋灭吴。王濬充分利用长江上游的地利优势,精心打造战船,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军。</p> <p class="ql-block">在充分准备之后,王濬向晋武帝上书,促使晋灭吴之战的爆发。</p> <p class="ql-block">咸宁六年(280年),晋灭吴之战拉开帷幕,王濬率领军队顺流而下,熔断横江的铁链,攻克丹阳郡,率先攻取石头城,接受吴末帝孙皓的投降,完成了西晋统一大业。在这场西晋灭东吴的战役中,王濬立下了赫赫战功。王濬被晋武帝司马炎拜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册封襄阳侯。</p> <p class="ql-block">王濬虽立下巨大战功,但他为人低调,不嚣张跋扈,为避免引起皇帝猜忌,他纵情享受,官职不断升迁,成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p> <p class="ql-block">太康六年(286年),王濬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武”,安葬于柏谷山。作为一位功高震主的武将,王濬的结局相对圆满。</p> <p class="ql-block">二、陈庆之</p> <p class="ql-block">与王濬相比,陈庆之的知名度更为广泛。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是义兴郡国山县(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之人。他是南朝梁的一位将领。</p> <p class="ql-block">陈庆之出身寒门。自幼便成为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因陪萧衍下棋而得到亲近与信任。</p> <p class="ql-block">天监元年(502年),萧衍登基称帝,陈庆之也因此受到重用。</p> <p class="ql-block">普通六年(525年),陈庆之被封为武威将军。同年五月,他一战击溃魏将丘大千。普通七年(526年),陈庆之击败魏豫州刺史李宪,攻占寿阳,俘获七万五千人,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p> <p class="ql-block">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在与北魏大军的交战中取得胜利,攻占涡阳,俘获城中男女三万人。</p> <p class="ql-block">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仅率领7千梁兵攻打北魏,奉命护送北海王元颢返回洛阳,历经四十七战,平定三十二座城池,长驱直入,所向无敌,这样的战绩使陈庆之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同年十二月,陈庆之仅用12天便迅速剿灭僧强、蔡伯龙的叛乱。</p> <p class="ql-block">中大通二年(530年),陈庆之在楚城之战中击败尧雄、孙腾、侯进、司马恭四位将领的联合围攻。</p> <p class="ql-block">大同元年(535年),陈庆之与尧雄交战,虽失利而返,但并未影响他的威名。</p> <p class="ql-block">大同二年(536年)十月,陈庆之大败拥兵7万的侯景。</p> <p class="ql-block">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和王濬一样,陈庆之的谥号也为“武”。</p> <p class="ql-block">陈庆之去世后,长子陈昭继承了他的爵位。南北朝时期,陈庆之身体文弱,难以开弓弩,不擅长骑马,但他善于安抚军士,富有胆略,善于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受士兵爱戴的儒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