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7月,喀什古城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每天早上10点半的开城仪式几乎成为每一位到访游客必看的节目。小王不到10点就把车开到古城东门对面的停车场,10点整东门前的马路开始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游客,只能步行前往城门前的小广场。此时,表演区早已被围的水泄不通,最后在前排一位好心大伯的帮助下,才好不容易让小朋友们腾挪到了栅栏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开城仪式暖场的是一位年近80的维族老汉,尽管一张沧桑的面颊皱得像颗老核桃,但舞姿绝对不输年轻人,满场飞了足足有20多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都说在南疆还有90岁的老汉,60多岁的阿婆生娃娃的,你信不信?我信。据说其中秘籍就是天天吃新疆特产的各种干果,像核桃、巴旦木这样的干果都属于种子,或许这其中有一定的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古城的开城仪式和春晚一样,免费参观,所以不要期望太高。它就是通过音乐、舞蹈、旁白和对话搞的一个仪式,大家来凑个热闹,烘托一下气氛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还是要体现的,特别是后者,所以中间那位穿汉服的男子必须是全场主角,他也许是定远侯班超,也许是大将军耿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喀什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为了打破马六甲海峡潜在的封锁,国家重金打造的瓜达尔港必须经过喀什才能将物资从陆路运入内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古城占地约20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中间只隔一条马路,举行开城仪式的东门就在东区。东区较为商业化,刚到喀什哪天,我们就去了东区汉巴扎的美食街。此外,东区还有花盆巴扎和空中花园等打卡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要再去作为古城文化中心的西区转转,主要景点包括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和百年老茶馆等。下面图片分别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正殿、外殿、教经堂、拱拜孜(穹窿顶)、净身房和门楼、院落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后经1537年、1787年和1873年三次扩建。该寺坐落于市中心的艾提尕广场西侧,是一个充满浓郁伊斯兰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第一次到喀什,由自治区政府一位老同志陪同,当时的艾提尕广场还是个乱哄哄的巴扎(市场)。打眼望去,只见乌泱泱的一大片身着皮大衣、头戴黑毡帽的维族汉子,在冬季寒冷的晨雾中,搓着手、跺着脚,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两个外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同志嘴上说:“走,我带你进清真寺转转。” 但话语中却透着一丝发怵。及至走到清真寺大门口,老同志又说:“唉,算了吧,今天要办的事多,还是改天再去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同志是位非常实诚的人,每次出门办事,首选步行。我说:“咱们不打车,公交车总是要坐的吧?” 老同志十分诧异:“啊,还坐公交?我们地州出差每天只补助四角钱,所以到哪儿都是走路。” 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还是坐了公交车,每次每人四分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次听说艾提尕尔清真寺就到了2014年7月,该寺伊玛目居玛. 塔伊尔大毛拉被暴恐分子杀害,所以这个早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见过多次的艾提朶尔清真寺,今天终于有幸迈进了它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以为这座外表还算光鲜的清真寺,内部一定不差档次,结果甚为失望,参观完我脑海中能够想起的形容词就是四个字“简洁、实用”。我以为该寺完全可以在穆斯林世界中,僻为一处伊斯兰教艰苦朴素再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艾提尕尔清真寺里最贵重的物品只有两样,除了一块来自伊朗的真丝挂毯,就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赠送的一块和田纯手工羊毛挂毯,该毯以大石榴花为中心,并由56朵小石榴花相环绕,寓意中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为召唤阁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艾提朶尔清真寺朝南走几步有个路口,往南是古董一条街~艾格孜艾日克路,这条街不长,两边店铺门口堆放了一些马鞍、皮囊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生活器具,喜欢怀旧的人可以进去转一转,很有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还有一个名为艾格孜艾日克路博物馆的私人博物馆,展示了父子两代人近40年的藏品,五花八门,但均以当地特色为主,其中有块价值600万的和田玉籽料为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路口朝西拐就是东西走向的千年古街~吾斯塘博依路,吾斯塘博依在维语中意为“水渠边”,曾经是古疏勒国王宫所在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一条制作和销售维吾尔传统手工艺品的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街道两旁的店铺所售商品琳琅满目,各种手工艺品,如土陶、铜艺、乐器、小刀和纺织品等应有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隔壁古董街的辐射下,这里不少店铺也挂出了“古玩、古币”的招牌,不过这些来路不明、标价不菲,缺乏传承的所谓老物件,看个热闹就好,务必谨慎购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得不承认喀什古城是个街拍打卡的理想去处,迷宫般的老街巷被各种充满民族色彩及文化元素的物件装扮起来后,顿时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童话世界。现代维族女孩都很阳光,见我拍照大多都能落落大方地报以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这对小姊妹还在上学,暑假结伴出来旅游,平常也会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喜乐无虞。下面是她们和同学一起去吐峪沟玩时自拍的照片,附言很飒:“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古城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建在吐曼河畔的一块高地上,具备古代人类居住生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喀什旧称喀什噶尔,喀什在突厥语中为“玉石”之意,而噶尔在古伊朗语中有“石或山”的意思,难怪自古和田玉的最大集散地竟然在喀什而不是和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虽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破坏与重建,但自清代以来,除了城墙、城门已经失灭,古城民居却得以完整保存至今。上面是随拍的一些老城新、旧民居,我觉得最后一张骑楼及其下面迷宫般的街巷看上去比新宅更有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1908年,英国人凯瑟琳. 马噶特尼绘制的一幅《喀什噶尔城市简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国内很多著名景区,如5A级的周庄(江苏昆山)、乌镇(浙江嘉兴)和千户苗寨(贵州西江),都是采取将原住民异地搬迁,然后围起来统一规划改造的方式修建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证明,在逐利的资本主导下,最终景区都将变成一个由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个体老板,分包承租经营的商业地产项目,卖的大多都是从义乌批发来的,同质化严重的旅游纪念品,这与老王搞的那些文旅项目有何本质区别?至少老王没毁掉什么稀缺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好喀什古城因为3.6平方公里的面积以及近22万常住人口的巨大体量,难以彻底清空,原住民最终被留了下来。留下原住民就相当于留下了这座城市的灵魂,虽然没有机会与他们深入交流,但来来去去看着这些寻常人家、普通百姓,并与他们擦肩而过,心里就感觉真实、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拍的是老城库木代尔瓦扎街道一户普通人家的大门一角,中间一块小红牌子上写着“十户联防中心户长”,一座看似充满烟火气的大门,却让人读到些许不安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古城有两个百年老茶馆,其中一个位于东区的药茶巴扎一带(上图),另一个就在西区的吾斯塘博依路口(下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老茶馆通常都具有典型的维吾尔建筑风格,木雕、花饰绝不可少,色彩鲜艳但不失庄重。室内装修亦甚为考究,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土炕上铺着厚厚的地毯,不管认识不认识,上了坑都是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过一壶茯苓砖茶,维族老汉会将窝窝馕掰成小块放进茶碗,再加几块土黄糖,最后浇上热茶,然后不紧不慢地嚼着,正如那句维吾尔族老话说的:“馕要掰成小块吃,话要想上三遍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厅或门口演奏都塔尔、热瓦普和弹布尔是茶馆的老传统,但现在仅靠收取几元茶资已经很难平衡茶馆固定开销,于是老茶馆变身茶餐厅,亦茶亦餐,与时俱进皆大欢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热衷打卡的游客还可循着街边竖立的导览图,去花盆巴扎、油画街、布袋巷和彩虹巷凹造型。我对人为过度装饰起来的艳俗街巷并非很感兴趣,所以移步去了高台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地人称高台民居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因为这里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家族传承的老土陶作坊。高台民居依崖而建,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不得不在祖屋上加盖新屋,于是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建筑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治安等原因,始于2009年的喀什老城改造后,现在我们只能从上面这张图片一窥高台民居曾经的原始风貌,妥妥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是高台民居新建的有四根立柱的拱形大门,其图案设计灵感源自1995年和田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这座高台民居标志性建筑的四根立柱,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在喀什的交汇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正门对面一个三面临河的黄土高坡上,与古城仅隔一条马路。这片建在40多米高,80多米长土崖上的民居群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台民居始建于公元17世纪,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50多条小巷纵横交错分布其间,在这座错综复杂的迷宫里,曾经居住了600户人家,近4000居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造后的高台民居分为两部分,即非遗展示区和古代民居遗址,注意这里用的是“遗址”两字,才过去十几年怎么就成了遗址?从所摄图片看,更像是拆迁后留下的废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估计原计划是要彻底推平的,后来有人强调了它的历史价值才得以保留,否则怎么会连门窗都被拆走了呢?以至于现在不得不采取各种支护措施,防止房屋倒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照我曾经写过的游记《摩洛哥. 本. 哈杜筑垒村》,一个原本可以申遗的好项目,就这样灰飞烟灭,太可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造后的非遗展示区,除大部分被用于商铺及手工作坊,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民居原貌,使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高台民居曾经的生活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高台原住民一直有“分家不分户”的习俗,即孩子们长大成家时,就在原来平房上加盖一层,孩子越多加盖越高,最后甚至盖到了四层。更有借助两家相邻或共用的屋墙,搭建一、两间跨在街巷上的土屋,形成景观独特的骑楼或半骑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高台民居原来迷宫一样的街巷示意图,不难想象如此随意搭建后形成的“楼上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将是何等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是非遗“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及其家人,他们一家八代都居住在高台民居。在长期的磨砺与实践中,吐尔逊把制陶的色彩、纹样及图案完全内化于心,创作时从来不绘图、不打样,手、脑、心会自动融合为一体。他说全凭感觉和经验,就能做出自已想要的东西,大差不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代生活在高台民居的维族人往往就靠一门手艺养活全家,这些手艺经过传承得以延续,并成为高台民居的灵魂所在。上面前两图是努尔麦麦提第五代铁匠铺,此外,紧跟着的是鞋匠、刀匠、毯匠、木匠,以及乐器师傅和编织师傅的图片。不少作坊与时俱近,相继推出各种体验项目,此举既可增加收入,又可扩大宣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循着鼓点和唢呐声,我们来到非遗展示区的一处小广场,这里不仅有吹吹打打的老茶馆,也有装饰精致的咖啡厅。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明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我以为喀什古城及其高台民居就是对季老总结的最好注脚。 (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南疆十日游行程(2024.7.4 -7.1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1 独库南段&库车大峡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2 烈焰泉&红石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3 温宿大峡谷&塔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4 老街夜市&喀什古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5 白沙湖、喀拉库勒湖&塔合曼湿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6 盘龙古道&红其拉甫国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7 慕士塔格冰川&木吉泥火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8 阿图什天门、两山交汇&西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9 莎车的叶尔羌汗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D10 艾提朶尔清真寺&高台民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