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镇儿时的记忆) 总面积32.5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镇核心区分布于马鞍山东侧和东南侧,面积达14.3万平方米。古镇依山而建,以磁器口正街和横街为骨架,42条巷道垂直于正街和横街向马鞍山脊和溪沟边缘呈枝状发展,形成特征明显的树枝状平面格局。正街和横街宽3-6.5米,将嘉陵江水运码头、宝轮寺及外围交通干道联为一体。巷道宽1.5-4.5米,顺应地形灵活布局,不拘一格,街道-巷道-宅院构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3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镇,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的规模最大、最具巴渝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镇 、古镇上有着传统的民居建筑、石梯街巷、遗存的寺庙宫观,是巴渝山地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古镇中寺庙建筑采用“深山古庙”的建筑模式,大都依山傍水,其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传达了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以及天人合一的内涵;民居住宅大多是政府为兴办旅游业而重新修建的仿古建筑,也都依山而建,傍水而行,呈点状聚集,是典型的山地住宅群落;古镇中的商业建筑仍保留传统建筑结构,多以竹木为材,结构形式主要采用穿斗式和捆绑式两种,布局灵活,以适应地形的变化。沿街店铺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店铺后房通常为四合院形制,且多为商贾大户的居所。古镇建筑装饰,多采用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目的是让建筑群体更具统一感;在建筑装饰方面主要体现在挑檐以及门窗上,其精美的雕刻图案和形态各异的图形,使建筑的整体形象光彩耀人 </p> <p class="ql-block">传说,明朝建文年间,建文帝朱允炆辗转流落到磁器口避难,曾在宝轮寺藏匿数年,遂又称龙隐寺 清康熙年间,宝轮寺曾进行修缮,其规模扩大,远超过明代。民国时,除大殿外,仅剩的殿宇和禅房遭日本飞机炸毁。“文化大革命”时期,残存的一些佛像和碑匾被损坏。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大殿建筑和主佛释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1983年,重庆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随后并迁走了寺庙</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渡口</p><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渡口(码头)位于嘉陵江边,形成于唐宋之间,繁荣于明清之际,民国时达到极盛。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政府专门设置囤船,开通磁器口至桂花园航线 </p> <p class="ql-block">排长队买重庆特产 《麻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