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生命之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闰承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初,我被诊断为癌症三期,癌细胞已从原发处扩散到周围的淋巴。同年5月,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因特殊需要,我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一年后,例行复查发现,癌细胞转移至另一脏器,病情由三期转为四期。</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年的治疗和康复,2024年9月,医院告诉我:治疗效果基本稳定,肿瘤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相关指标基本正常。同时,宣告我属于少部分治疗成功者。得到这个诊断结论,按常理说,我应该兴奋不已,但是,除了对于医生、家人和朋友由衷的感激之外,我内心深处却十分平静,几乎没有丝毫的波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风雪来时与共舞,留得枝干开春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一次发病治病到现在的七年里,我在与疾病遭遇、较量、和解和相处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与人的生命有关的问题,并多多少少产生些感悟。这些感悟,让我面对死亡时坦然,感受病痛时平静,审视过往时理性,安排当下和未来时笃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感悟之一:人的生死,即生命的周期,是天决定的。</b></p><p class="ql-block">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这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冯谖讲的一句话,意思是有生命的东西必然死亡,这是必然结果和规律。东晋末期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写了挽诗《拟挽歌诗三首》,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死后的情形,表现了他对于死亡极其坦然的态度。其中两句“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道出他对生死达观的看法。我们的古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生死是人的生命周期,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就必然会死亡,这是天理,或者叫自然法则。人固有一死,这一点,人类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异议。</p><p class="ql-block"> 任何希望不死的想法都是妄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生一世,草木一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感悟之二:人能活多久,即生命的长度,是父母决定的。</b></p><p class="ql-block">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人的自然寿命是不是可以自己把控?或者说可以无限延长?古人已做了大量的尝试,特别是那些拥有巨大权力和巨额财富的人,如我国历代帝王,他们中间有许多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希望通过寻求仙药、宠信方士、服用丹药、修道求仙等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秦始皇嬴政晚年极力追求长生不老,派方士徐福和卢生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被忽悠,不到50岁就死了。汉武帝刘彻宠信方士栾大,封其为官,甚至把自己的长公主嫁给他,以求长生,结果不到70岁还是死了。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迷恋长生不老,服用所谓的“仙药”去世,死时52岁。明世宗朱厚熜潜心修道,迷信方士,30年不上朝,还是只活了60岁。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早年对炼丹有兴趣,晚年因服用过量丹药中毒而死,终年57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所有生物的寿命(自然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不同物种有不同的寿命长度,短的只能用天数或月数计算(如蜉蝣寿命1天,蚊子寿命1月),长的可以用年数计算(如兔子9年,羊15年,陆龟120年,北极蛤500年)。人类最长的寿命135岁,平均寿命75岁左右。决定生物寿命的根本因素是遗传基因,决定每个人自然生命长度的根本因素是其父母的遗传基因。每个人活多久,第一参照系数是父母的寿命,第二参照系数是同时代同地域人的平均寿命。</p><p class="ql-block"> 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形态,是自然规律。凡出生者就会衰老,衰老难免生病,生病导致死亡,死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这样表述看上去非常残酷,但却是事实。能认识这一点,理解这一点,接受这一点,那么,对于死亡便没有那么恐惧了。</p><p class="ql-block"> 既然生死、寿命自己都决定不了,那么,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还有什么纠结和害怕的呢?正确的选择是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做好自己能决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经千年风霜雨,能成荫时仍发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感悟之三:人活得怎么样,即生命的质量,是自己决定的。</b></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用白话讲就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活着追求的目标不同。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道理,生命是有质量差别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决定差别的关键在于生命个体的不同选择,即为什么死,为什么活。</p><p class="ql-block">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有头脑,除了拥有一个身体感知的世界(自然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头脑感知的世界(精神世界)。面对死亡,动物一般都会畏惧、躲避,但是,只有人类能坦然正视,甚至主动选择,信教者殉道、爱国者殉国、敬业者殉职即属此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超越动物性,社会性逐渐增强,人类个体成为人类整体各种关系的一部分,已不可能超然世外,生命也被赋予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的人,因为人生目标、道路、态度选择不同,付出的努力不同,做出的贡献不同,活得就不一样,生命的质量就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也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段话是在一场追悼会上为悼念一位殉职者讲的,说的是“为什么死”意义和价值不一样,那么,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讲,“为什么活”,其意义和价值同样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人类既改变不了生命的周期,又决定不了生命的长度,唯一可以参与决定的是生命的质量。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认真地选择人生的目标和道路,珍惜历史和时代赐给我们的使命和机会,尽己所能为周围的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提升生命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感悟之四:吃睡动想——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和抓手。</b></p><p class="ql-block"> 住院治疗期间,我在病房和住院区每天重复着一套例行的动作,生活一下子变得超级简单,犹如压缩一般。我望着病房的天花板,忽然觉得生命本来是极其简单的:吃了拉了、睡了醒了、活动着、思想着,表明活着;上述运动停止,意谓死了。吃、睡、动、想,也许就是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而且是人自己把握生命的抓手。</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人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现在,全球人口总数量为81.62亿,他们分属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着数千种语言,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作为人类,他们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是一样的,无非“吃睡动想”四个字,概莫能外。如果一个人每一天重复着“吃睡动想”四个行为,这就叫做“活着”,说明他的生命还存在,在进行之中;如果哪一天“吃睡动想”停止了,这就叫做“死了”,证明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把握生命的抓手。“吃睡动想”不仅是人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而且是人类把握自己生命的抓手。“吃睡动想”是每个人每天必须进行的运动,与人的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正常,那么,他的“吃睡动想”就正常;倒过来讲也是成立的,一个人的“吃睡动想”正常,他的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也会是正常的。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抓住了“吃睡动想”,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落西山安然睡,能见朝阳继续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些年的治疗、调理、恢复过程,一直把“吃睡动想”当作每天必修的功课认真做好,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想,病人能够通过这个办法配合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健康的人们何不应用这个办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呢?</p><p class="ql-block"> 吃好睡好动好想好,我们的健康就好!“吃睡动想”是我们把握生命的抓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草稿</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1日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来自闰公摄影和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