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254·工具对号入箱,刮蜡片尺寸不差分毫……老会战李福来说,会战年代,交班换岗严细认真不含糊

伏虎

<p class="ql-block">从学生到油田徒工,再从徒工到经验丰富的采油工人,李老的蜕变,是那个时代大庆石油工人奋发向上、不惧困难、勇挑重担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李老来到油田的1964年,是大庆逐步揭开神秘面纱的一年。年初,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之后,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在报纸和广播中传播,这篇报道首次对外介绍大庆油田,并第一次提出了“大庆精神”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朱德、董必武等多位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纷纷来到大庆视察,对大庆石油会战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和短时间内形成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p><p class="ql-block">会战工委也不失时机,向会战职工们提出了“项项工程质量全优、事事做到规格化、人人做出事情过得硬”的高要求。</p><p class="ql-block">一时间,大庆成了全国工业城市发展的样板。</p> 服从命令听指挥 <p class="ql-block">严格的要求、严细的作风、严肃的纪律,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一切行动听指挥……当年的大庆石油会战职工被誉为“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p><p class="ql-block">1964年冬天,从老家延寿招到大庆油田当徒工的李老,通过教导队的学习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采油指挥部……</p><p class="ql-block">李老说:“本想着和一起来的伙伴们一道,当个采油工。没想到我只是挂了个采油工的名,很长一段时间,干的却是赶马车、赶牛车、喂猪、做饭的杂活。</p><p class="ql-block">“看着同来的老乡们,一个个满身油污、肩扛着管钳的样子,整天羡慕得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自己,虽然也是一身油渍麻花,可咱这油是豆油,哪赶得上人家身上的原油。咱肩上扛着大炒勺,哪有人家扛着管钳看上去那么威武。</p><p class="ql-block">“年轻嘛,从众心理作怪,总觉得在采油队,干不上主业,老在后勤打杂,能有啥出息。为这,我几次想去找队长、指导员,可到了办公室门口,却又踌躇了。</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我们受的教育多是‘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立足本岗位,在自己岗位上建功立业’。所以,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过分’,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小心思,让领导烦心。</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夜深难眠,我就在想,领导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是工作的需要。队里有这么多人,每天要吃要喝,总得有这么个人干我这份工作。我今天闹个情绪,明天打个退堂鼓的,无心干工作不说,大家吃不好饭,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也会间接影响到原油的生产。这样一来,不就把我想‘为油大干’的积极因素,转变成服务不好全队职工的消极因素上了吗?想到这里,我还是把这件事儿,放下了。”</p> 徒工摊上疑难井 <p class="ql-block">其实,洞察到李老心里所想的队长和指导员,早就揣摩出了李老的思想脉搏,可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他来队部找领导谈心,但两位领导从日常的接触中知道,他是一个守规矩、听指挥的好青年,从他积极的工作态度上,两位领导主官感觉出他是想通了。</p><p class="ql-block">李老说:“有一天,队长不动声色地走到我身边,有意无意地对我说:‘小李呀,整天干这些细碎的活,委屈不?’我当是领导在考验我是不是安心工作,就回答说:‘不委屈,啥活不得有人干吗?领导你放心,我会把这项工作做得让领导和同志们满意。’队长微笑地瞅了我一眼说:‘就没想过去当采油工?’我一听这话,心里一忽悠,一时不知搭什么话好。</p><p class="ql-block">“看到我这个样子,队长都笑出了声。‘我和指导员觉得你这段时间任劳任怨,工作努力,决定满足你的心中所想,让你下队当采油工。’我的心里,这时已经乐开了花。‘队长,这是真的?’队长向前走了几步,头也没回地说:‘那还有假,明天就去报到。’望着队长的背影,我高兴得蹦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心愿达成了,可困难也随之而来了。我被分到48队的2排35井,在我眼里是个结蜡严重的老大难。这么说吧,好清蜡的井,清一次个把小时就够了,我管的这口井,最少也得四个小时。就是这样一口疑难井,因为队里缺采油工,师傅只带了我熟悉了两天的量油测气、清蜡扫地,就让我独立顶岗管井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每口井的清蜡,还在使用苏式笨重的亚克夫手动搅车。每次清蜡,相邻井的两个采油工要兵合一处,把两口井的清蜡时间窜换开,清蜡时,两个人在值班房中摇动搅车,将与钢丝相连的刮蜡片下到井中,每个动作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马虎。</p><p class="ql-block">“当时,对一口井的管理要求是‘地面无油污,井下无落物’。这里的落物,大多指的是刮蜡片。一旦清蜡过程中,刮蜡片被管壁厚厚的结蜡卡住,搅车就不能使蛮劲向上拉,这样钢丝容易断,刮蜡片就会落到井底,这可是需要关井打捞落物的大事故,罚钱、批评是小,全战区通报,丢的可是全队职工的脸。所以,清蜡时要格外加小心。</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独自清蜡操作中,就遇到了结蜡卡‘片’的情况。我急中生智,跑出值班房,把钢丝绑在房顶的扒杆上,然后跑回队部,将这一情况向队长作了汇报,并及时得到了处理,因此避免了一场停井捞物,影响原油生产的事故发生,受到了采油指挥部领导的通报表扬。”</p> 一丝不苟挺较真 <p class="ql-block">许多读者都对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因一把火“烧出”的岗位责任制,以及之后衍生出来的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班组经济核算制、岗位练兵制和安全生产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执行制度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李老为大家举了几个例子。</p><p class="ql-block">李老说:“就拿交接班制来说吧。一口井,三班倒。每次交接班,都和站岗军人交枪检查、上岗下岗一个样。采油工没有枪,交接的是工具箱、卡尺、钣手、抹布和马蹄表(当时有手表的人不多,它不仅看时间,也是交接工具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交接班时,接班的采油工要看所有的工具是不是对号归位,卡尺、钣手、马蹄表有没有损坏,影不影响使用,抹布是不是洗得干干净净,有一项不合格,对不起,上一个班的采油工要在逐项改正交接后,才能下班走人,即便上一个班的采油工是接班人的父亲或爱人,也要按制度来,‘六亲不认’。这样的事儿,在当时的油田比比皆是,没有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讲人情、马虎了事,油田哪有今天这样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事儿,有一次在清蜡时,刮蜡片因被卡住变了形。我把它取出井口后,就用钳子恢复了一下。这时候,接班的采油工来了,他在用卡尺测量刮蜡片时,发现口径比标准的多出了0.5厘米,直到我把这0.5厘米的误差修正,这才进行了交接班。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丝不苟,严细认真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但每个人没有抱怨,知道大家都出于公心,都是为了原油生产不出半点问题,才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当时因落实岗位责任制而产生的岗位大检查(简称岗检),也非常严格。比如,岗检的领导看你是否对岗位责任制熟记于心,不是让你从头背到尾,而是从中抽出某一条,让你说出倒数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要做不到倒背如流,你就等着汗流浃背吧。还比如填报表,每个人都要学写仿宋体,一口井的三个人,要写得一模一样。还有值班房里的设备,包括法兰片的缝隙,都要擦得一尘不染,要经得住岗检领导白手套或白毛巾的检验,才能过关……”</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李老眼中的石油大会战,这就是他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荣耀时刻,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想起这些故事,仍旧意气风发。</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那股对工作的“轴”劲无人能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李树伟(李老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父亲讲的会战故事,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动。</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一辈大庆石油人,正因为他们身上的那股一丝不苟的“轴”劲和对石油事业的执着以及拼命甩掉中国石油落后面貌的英雄气概,才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建章立制,管理出了这座世界闻名的大油田。</p><p class="ql-block">这种“轴”的认真精神,是我们这辈人不可丢掉的宝贵财富。工作上不讲人情,制度下“六亲不认”,一心为公,才能为新时代保证油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