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旅行日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东 关 街</b></p><p class="ql-block"><b> 一条东关街,十里扬州路。</b></p><p class="ql-block"><b> 扬州有五百多条纵横交错的街巷,最古老最繁华的也是东关街。东关街位于古城扬州东北角,因为街道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城门,或者说直抵东关古渡,故名东关街。到此一游,你会发觉东关街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线装书,浓缩了扬州的千年历史与万种风情。</b></p><p class="ql-block"><b> 扬州的东关街,上下千年,不变的是那弯曲的街道。它用小巷子讲述老扬州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东关街有着与许多江南古街相似的气质:石板路、青砖黛瓦,特色工艺店铺……若是喜欢江南风情的朋友,肯定会爱上这条古街道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东关古渡</b></p><p class="ql-block"><b> 东关古渡为扬州古运河的一个景点。在古代,该处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b></p><p class="ql-block"><b>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扬州新城区月亮湖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 昌 阁</b></p><p class="ql-block"><b> 文昌阁,俗称文昌楼,位于江苏扬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为:"文昌阁"。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文庙建筑,已陆续圮毁,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现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 望 亭</b></p><p class="ql-block"><b> 据明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祐志》记载,亭为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始建,明代改建为江都县学的魁楼,供魁星,倡文风。亭属砖木结构,三层八面,八角攒尖顶。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守扬州,曾利用其作了望之所。</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9月13日扬州修四望亭时,发现亭内4根立柱为罕见金丝楠木,4根立柱高4米左右,直径在36厘米左右,如此大的金丝楠木并不多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御码头、天宁寺</b></p><p class="ql-block"><b> 淮安御码头,扬州御码头和杭州御码头都被称为御码头。</b></p><p class="ql-block"><b> 御码头不远就是当时的国宾馆天宁寺。因为皇帝的脚下不能有任何障碍,因此御码头的“码”去掉了石字旁。</b></p><p class="ql-block"><b> 天宁寺为扬州名刹,始建于晋代。康熙帝五次南巡,每次都在天宁寺西园的行宫内居住。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史可法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扬州市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广储门外街24号,扬州梅花岭畔、南临古城河、史可法路南端,内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墓分地面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墓周围绕以短墙,墓前立“史忠正公墓”石碑,墓之左右各辟圆门,上嵌“梅花岭”石额。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清同治九年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朱自清故居</b></p><p class="ql-block"><b> 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眼前的这条窄窄的巷子叫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朱自清故居是朱自清父母、子女及朱先生在扬州前后居住十多年的地方。 </b></p><p class="ql-block"><b>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江泽民旧居 </b></p><p class="ql-block"><b> 江泽民旧居位于扬州市东圈门大街14~20号。1926年8月17日,江泽民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从出生到17岁外出求学前,古城扬州一直是他生活的地方。江泽民早年就读于扬州东关小学和扬州中学,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家乡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常去梅花岭明代爱国名将史可法墓凭吊,吟诵史公祠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抒发悲愤心情。</b></p><p class="ql-block"><b> 江泽民祖藉是江西婺源江湾人。江西婺源江湾镇萧江宗祠内的资料,记载着江泽民的曾祖父江振鑫,是一个手艺高超的箍桶匠,于咸丰年间,为了躲避太平军之乱,带着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下了芜湖和扬州,最终在扬州定居,至此就没有再回婺源江湾。现江湾还有一块空着的土地,据介绍曾是江泽民祖居的原用地,原祖居因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附上2018年在江西婺源江湾拍攝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吳道台宅第</b></p><p class="ql-block"><b> 吴道台宅第建于1904年,坐落在扬州市区泰州路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宅主吴引孙道台(光绪已卯年中举,曾任广东、甘肃、新疆、浙江布政使、巡抚等职)用40万两纹银,邀其表兄周颖孝督建,从浙江请设计施工人员,仿造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设而成。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揉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 门上挂着“院士博物馆”的牌子,进去后看到里面的展览,才知道这吴家后人中出了两个院士,吴征铠,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另外还有两位兄弟,虽然不是院士,但也很有名,吴征铸(吴白匋),著名剧作家;吴征鉴,著名医学生物学家,真是一门四杰。门内有块“传胪”的匾额,旁有小字“光绪甲午恩科吴筠孙”,传胪是清朝科举考试殿试后放榜时的二甲第一名,一甲仅三人,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的传胪其实就是第四名。介绍上说吴筠孙是吴氏宅第的建造者之一,与另一位建造者其兄吴引孙在清末都曾做过道员,所以吴氏宅第又被称为吴道台宅地。上面说的一门四杰就是这位吴传胪的孙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汪氏小苑</b></p><p class="ql-block"><b> 汪氏小苑位于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8号。它坐北朝南,中间住宅,四角花园,呈现出一宅四院的独特格局。因主人姓汪, 以房为主, 苑则相辅,占地4.5亩, 故称汪氏小苑。 现有老房97间,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汪氏小苑主人汪竹铭,祖籍安徽旌德,为豪门大贾, 祖上以皮货为业, 其父来扬时改为盐业, 号 "乙和祥" , 除在扬州、仪征开店售盐外,还取得了在江宁、 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其长子伯平仍业盐,次子仲石后改做房地产,三子叔盈继承皮货业,四子季高则从事金融业。后代多为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举家事业心重,责任心强,属中等偏上的商贾阶层,且又重视文化,当为儒商一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树 德 堂</b></p><p class="ql-block"><b> 树德堂是“汪氏小苑”原始主要住宅,位于中纵,是徽商汪竹铭在清末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携家从安徽旌忠德逃难来到全国盐商云集的繁华之都扬州,与其子汪泰阶、汪泰麟(字号分别为伯平、仲石)在扬州左卫街(现广陵路老中百一店)开设“乙和祥”盐号,家业兴旺,购置的地官第街14号住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扩建。堂后居室为汪竹铭先生和长子汪泰阶(字号伯平)居住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秋 嫮 轩</b></p><p class="ql-block"><b> “秋嫮(意同嫮,音户)轩”(秋户,喻为美好秋色)是汪氏小苑三进三纵西首的一纵居室,系汪竹铭先生清末购置地官第第14号住宅后,首次扩建的厅、园、宅之一。主要供其二女和其他女性居住。推开折叠门,“秋嫮轩”庭院遍铺白矾石地面,信步其上,举目向南透过月门花墙,玲珑山石映入眼帘,百年女贞如盖,茉莉花婀娜多姿,花草参差点缀,船厅一角若隐其间,屡屡阳光洒入卵石地面,宛然如画,颇有诗情画意,回首北望,古朴厅堂进进相连,层层递进,有深深不尽神秘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姐居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春 晖 室</b></p><p class="ql-block"><b>春晖室正厅楹联、匾额介绍</b></p><p class="ql-block"><b> 春晖室正厅,亦称柏木厅,厅中悬楹联、匾额皆为柏木所制作,文则以小篆体撰写、浅刻。上联为“即肯构、亦肯堂,丹膜茨,喜见梓材能作室”,联文取自《尚书·大诰》和《尚书·梓材》篇字句。意为用好的木材及美好的色彩建好的厅堂,汪氏子女亦成栋梁之才。上款是“戊午暮春上浣”,戊午是用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年序代号,即为民国七年(1918)年,“暮春”即为三月,“上浣”既为上旬。下联为“无相犹,式相好,竹苞松茂、还从雅什咏斯干”。其文摘自“诗经·小雅”斯干篇。原文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意为兄弟之间不要欺诈,应友好相处使家庭兴旺,如竹苞团结,如松茂盛。下款为“含光陈延锋撰并篆”(陈延辨字含光,近代著名篆刻家真州人,以教书为生。生于1879年, 十六岁即为秀才, 1948年随子到台湾,1957年去世)。此对楹联句式对应,平仄协调,用典精巧。上方匾额的篆文为“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夏云,抵枝拂潭,如撞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承研织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只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此篆字为邓石如所书、 白居易《草堂记》时,白居易被贬为江洲(今九江市)司马,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之间筑草堂。草堂落成后,作《草堂记》。匾额是借此对春晖室屏风中所嵌大理石自然山水及堂前庭院景色描述、烘托,短文落款为“清嘉庆十年完白山人”(完白山人,清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的别号。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后因嘉庆皇帝的字号为琰,为避嘉庆皇帝的名讳,故以别号“完白山人”落款)因之,驻其前,谈其文,既能受到“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哲理,同时也能享受其小篆书法的高超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书 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轿 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厨 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子汪泰阶居室</b></p><p class="ql-block"><b> 汪泰阶,字伯平,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人憨直,精明好学,幼随父入乙和祥见习盐务,主外事销售联络,尤其当父亲撒手西去后,年届不惑的他于风雨飘摇之中,全面担纲盐号。政蔽、官贪、课增、费滥、产减、销绌、枭狂,使他在扬州盐业回光返照中疲于奔命,仅仅又过八年,他不堪重负,心力交瘁,终于在1935年因心肌梗塞早逝!此时,他正是如日方中的47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次子汪泰麟居室</b></p><p class="ql-block"><b> 汪泰麟,字仲石,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长兄1935年离世后,一直主事乙和祥盐号内务管理的老二接班,全面负责。二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践踏扬州,乙和祥在战火中轰塌破产!汪氏家族就像一百多年前在战火中离徽迁扬一样,恋恋不舍地离开地官第汪氏小苑大宅门,逃难上海。生性豁达的汪泰麟承继了其祖在哪里撒种,便在哪里开花、结果的适应性的特点,独具慧眼将所带财产投资到菜市口、三址坊一带,置业了三个弄堂的房地产。自此,汪氏被迫离扬却走出内河文化,面向海洋经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创业。汪泰麟是幸运的。1966年中风而死,他是四兄弟中唯一年享古稀的老人。相对而言,他是最幸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子汪泰科居室</b></p><p class="ql-block"><b> 汪泰科,字叔盈,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诚信笃实的他立志光大汪氏旌德皮货业,将皮装生产与销售开到了南京三山街,前店后厂,号名“庚源”。由于经营有方,庚源以南京皮货同业中之老大,受到政要名流垂青。成为外访或接待的首选定装。但是,好景不长,庚源号终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蹂躏,所有皮装财产在高宁装船赴沪的前一天,被日军抢烧一空,汪泰科子然一身避祸上海,一身心血付之战火,他遭此致命打击,尽管他也看到了抗战曙光,但终因国仇家恨,悲愤交加,忧郁成疾,不满50岁便过早的离开人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子汪泰第居室</b></p><p class="ql-block"><b> 汪泰第,字季高,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年轻,也最富活力,所从事的职业也是最时尚的金融业。抗战前,他是扬州中国银行行长;抗战中,他又迁扬州行驻上海公理处负责。1942年,有黑道吴四宝出面,逼他迁银行去陪都重庆,他血性方刚,坚决不从,遂被四匪用车劫持绑架,车号是11008,车行法租界突然抛锚,有安南巡捕经过,汪泰第呼救,遂被绑匪当场枪杀撕票。当时,他方值英年45岁。四匪虽被杀,被抓,出逃,但这次绑架的背景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凶手是日军,是黑道?亦或姓蒋、姓汪?至今仍是不解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苑中优雅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早茶,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广东早茶,但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盛行早茶,那就是——扬州。</b></p><p class="ql-block"><b> 在扬州怡园酒楼尝试叹早茶。</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传统四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b></p><p class="ql-block"><b> 淮扬菜中,“扬”即扬菜,以扬州一带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淮”即淮菜,以淮安一带为代表的淮河流域。</b></p><p class="ql-block"><b> 扬州、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扬菜系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扬州、淮安等地区。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碟碟精致,款款可口,地道、正宗的淮扬菜品,令我食欲大增,这是我在扬州几天时间里吃得最惬意的一顿晚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天不同的扬州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拍摄于2023.6.6</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编辑于2025.2.20~2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