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上午9点来钟,走出维也纳酒店大堂,还好,没有车停在我们车后,将行李放进后备箱,顺利倒出车,依导航驶离景洪市区,上昆磨高速,向东北方一路前行,奔抚仙湖而去。已完成在西双版纳的行程,再见了景洪,再见了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昨晚休息的还好,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并不觉累。忽然眼前变得烟火气十足,仿佛驶进了城镇,一栋栋楼房矗立在不远处。我去过的高速服务区不算少,十来天前去大理时途经的读书服务区很有特色,眼前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墨江服务区好像在城市里,</span>也很特别。墨江服务区很大,停了好多车,熙熙攘攘,走在里面仿佛进了集市。前面一高处立着“23.26°N”,硕大的数字后跟着个英文字母。这里在北回归线上。</p><p class="ql-block">北回归线这个地理概念,对我来说,是熟悉的,又是遥远的。上中学的时候,地理课本上说: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那天,是北半球的夏至,大概在每年6月22日;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那天,是北半球的冬至,大概在每年12月22日。太阳像钟摆一样,在南北回归线间荡来荡去,每当直射到回归线上便陡然转身离去,毅然决然,丝毫不犹豫,哪管自己身后的冷与热。人们在冬至与夏至之间轮回,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华夏先人道法自然,从这大自然有节律的变化中悟得“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形成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人世间的任何事情,走到极致都会奔向其反方向,好事的极致是坏事,坏事的极致是好事。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不主张将事做绝,不会追求弥高弥高再弥高,到做人上讲究“谦受益,满招损”,处事谦恭,不可骄傲自满,什么时候“我一下”了便是倒霉的开始。上中学那会儿,学的北回归线概念,冷冰冰,现在站在这墨江服务区,这概念似乎有了温度,形象且亲切起来。</p><p class="ql-block">汽车驶离墨江服务区,越过了北回归线,由热带进入了温带。我们依旧穿着夏装,没有立竿见影的冷热感觉。热带的“热”到温带的“冷”,是个渐变过程,过回归线,仅是开始,恰如“履霜坚冰至”中的“霜”,预示着“坚冰”的到来。汽车穿山绕岭,两旁依旧植被茂盛,绿意盎然。本打算住到玉溪。到了高速玉溪出口,看时间尚早,困乏劲儿已过,距抚仙湖还有五十多公里,也没多远了,干脆住到抚仙湖畔去。妻退掉预订的玉溪的酒店,又预订了抚仙湖边上的一家。天色在逐渐变暗,车外灰白,猛然望见右边一片白亮,像画的一般。抚仙湖就在这路的右下边,妻惊呼,太美了。大大小小的湖我游览过不少,和这抚仙湖相比,顿时都黯然失色,难怪黄健同学极力推荐抚仙湖,不愧是地道的昆明人。</p><p class="ql-block">汽车下了高速,沿湖边公路又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驶上一山。找到预订的酒店的时候,天色已黑蒙蒙。这山就在湖边,上面分布着一栋栋房屋,不很华丽,却也简洁明了。我们预订的酒店在半山腰,是栋四层小楼。又是鲜花又是绿植,房间里满满登登的,却没有电视机。在床头柜上摆着一摞书,最上面的一本居然是《沈从文自传》,整个房间满而不乱,且颇有几分文艺范。这老板大概是文艺青年吧。楼下有个酒吧,也是客人吃早点的地方。酒吧上面有个大平台,站在上面眺望抚仙湖,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我和妻走在坡路上,周围昏昏暗暗,在一家餐馆简单吃了晚饭,本想吃抚仙湖里产的鱼,怎奈两个人太少,根本吃不了。这里的建筑风格有点像中东,简约明了。山下的抚仙湖,静静的卧在那里,白亮亮的,像雪又像冰。第二天早晨我们再看它的时候,它又变得蔚蓝蔚蓝,它的美无以言表,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