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过朝阳门那带着历史痕迹的门槛,仿若穿越了时光的帷幕。建水古城中,青石板路在脚下绵延,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纹路,每一道纹路都在低语着临安都府往昔的传奇。朝阳门巍峨耸立,飞檐斗拱间流淌着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这座比天安门更古老的城楼,目睹了无数商旅的往来,倾听了无尽马帮的铃声。清远门与之遥相呼应,两座城楼宛如古城的守护者,在时光长河中默默守望。翰林街、滇提都府考棚,“滇榜临半”这些承载着无数文人梦想的场所,至今仍散发着翰墨的芬芳。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缕清风都带着文化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宛如演奏一曲古老的乐章。两旁的老宅院门虚掩,雕花的窗棂后隐约可见天井中的花草。天王庙的香火缭绕,朱家花园、朱德旧居的砖墙静默,这些建筑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记忆。古城的生命力就藏在这些细节里:老茶馆里飘出的茶香,街角阿婆手中的绣花针,孩童追逐嬉戏的笑声,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在建水的日子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朝阳门的飞檐上,古城的轮廓渐渐清晰;傍晚,当最后一抹晚霞染红清远门的砖墙,古城的剪影又渐渐模糊。这种时光的流转,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想起汪曾祺描写的昆明。建水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始终保持着生活的本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这座古城,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化遗产不是供人瞻仰的标本,而是依然跳动的生活。建水古城就像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其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动。这座古城教会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守护传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让历史的光辉照亮前行的路。建水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朝阳门下的青石板路,永远向前延伸。这座古城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倾听时光的声音,不要遗失文化的根脉。这才是建水古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0晚上写于建水燕朝阳酒楼315房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