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马街

龙行天下

起源于元代马街书会,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据碑文记载,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年)书会初具规模,每年吸引近千名艺人。至清代同治年间(1863年),参会艺人达2700人,达到鼎盛。其起源众说纷纭:一说为纪念春秋时期应国大夫张舒,一说为东汉刘秀脱险后百姓以曲艺庆祝,亦有宋代朱秀才传艺、马德平弟子祝寿等传说。尽管起源未定,但书会自元代起便未曾中断,成为中华曲艺的“活化石”。<br>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20余省的千余名艺人负鼓携琴,齐聚河南宝丰马街村的麦田旷野,以天为幕、地为台,献艺会友2310。书会现场曲种繁多,涵盖河南坠子、三弦书、山东琴书、凤阳花鼓等40余种,其中河南坠子占80%,以幽默传神、通俗易懂的表演风格最受欢迎168。艺人或独唱,或组团,在田间、河岸即兴演出,观众摩肩接踵,单日表演书目超千部,形成“一天能听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奇观。 马街书会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评“世界最大规模民间艺术大会”近年书会融合现代元素,吸引刘兰芳、冯巩等名家参与,甚至出现外国艺人登台表演.尽管面临曲艺传承挑战,书会仍以“土地里长出的掌声”延续着千年文化基因,成为全球曲艺爱好者共襄盛举的民俗奇观。<br> <p class="ql-block">  书会期间,“亮书”与“写书”是核心活动:艺人通过说唱竞技展示技艺,观众则挑选心仪艺人预约演出,书价高者荣膺“书状元”。例如2014年,河南坠子《反腐倡廉》以1.6万元高价成交,成为当年状元。此外,祭火神、拜三皇、对戏、收徒等传统仪式,以及村民自发接待艺人,彰显了民间文化的凝聚力。</p> 马街景区内的说唱俑雕塑是该景区标志性景观。该雕塑矗立于书会广场中央,基座高9.9米,雕塑主体高3.6米,整体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说唱艺人的表演形态。雕塑设计灵感源于成都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文物,保留了传统曲艺表演者的典型姿态:左臂夹鼓、右手执槌,表情诙谐,动作夸张。基座上镌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题写的“中国曲艺之乡”金色大字,凸显宝丰作为国家级曲艺文化传承地的地位。说唱俑象征着马街书会700余年历史,呼应了汉代以来民间曲艺的延续性。<br>精神地标:作为“世界上最大民间曲艺盛会”的视觉符号,该雕塑成为艺人亮书献艺、游客打卡的核心场景。 刘兰芳艺术馆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马街书会景区内,是为纪念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而建。也是景区最主要的建筑,该馆总占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仿古四合院,由入口门楼、主题艺术馆、艺术人家馆、多功能厅等组成。 艺术馆于2018年2月正式开馆,适逢刘兰芳从艺60周年,成为马街书会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 2025年2月10日上午,81岁高龄的刘兰芳在马街刘兰芳艺术馆休息室走出。 在保安以及粉丝的簇拥中走向搭建在艺术馆大门之外的演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