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地情论述(一)

王岳雷

<h1>  格陵兰岛,世界第一大岛,大家对该岛及熟悉又陌生,多数人知道它在北美洲的北冰洋,但是对该岛的具体情况,大多数人是不太了解的。为了使大家对该岛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对此,我整理编写了《格陵兰地情论述》文章,较详细的介绍该岛情况。分为八篇,分别论述格陵兰目前行政区域内的六十几个市镇、村庄及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h1> <h1>  格陵兰岛,一个冰封的岛屿,躺在北冰洋上,它有多大?总面积为2,166,086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的面积总和。格陵兰面积是台湾岛的60倍,是法国的4倍,是德国或日本的6倍。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个国家,它的面积能排在世界第12位。</h1> <h1>  然而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岛屿上,却仅有5万多的人口,比上海杨浦区国和新村再加上市光新村的总人口(6.2万)还要少。格陵兰岛上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因为岛上人口太少的原因,至今为止它依然没有自主的权力,而是欧洲国家丹麦的殖民地。</h1> <h1>  北冰洋和它邻近的陆地,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格陵兰,岛上存在着辽阔的大陆冰层,冰层覆盖了全岛面积的84%。它的内地全部为冰盖,由于气候恶劣和冰冻的情况,格陵兰海岸的大部分地区还是难以到达,北方的海岸全年冰封。东、西两海岸,全年有十至十一个月被从冰层分离出来的大块浮冰和冰山所封锁,只有北纬62度与66度之间的西南海岸,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是不冻的。</h1> <h1>  2024年1月17日出版的英国知名科学期刊《自然》一篇论文中说,格陵兰冰盖1985年至2022年间融化的冰量比先前估算大约多出20%,这可能威胁到全球的气温和洋流系统。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由此推算出1992年以来至2022年间,冰盖减少了约五万亿吨冰,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3毫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最新研究,认为格陵兰冰川末端退缩情况,推算出格陵兰冰盖减少的冰量比原先估计多约1万亿吨。意味着向海洋注入大量的淡水,会影响墨西哥暖流的调节系统。<br>  格陵兰自然条件的严峻,是和岛上气候的特性分不开的,从北极带中心区域流来的东格陵兰寒流,对它的东海岸和南海岸发生了寒冷的影响,由于极大的高度和阳光的反射,全年保持着极低的负温。<br></h1> <h1>  格陵兰岛是一个由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组成的地区。格陵兰岛沿岸绝大部分为陡峭山峦,山峰崎岖,内部则是冰川覆盖层,荒无人烟。格陵兰岛为数不多的居民,多半是因纽特人,现多居住在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一些岛屿上的低矮台地上,方便出海,居民靠猎捕海兽和渔业为生。<br>  格陵兰岛无冰地区的面积为441,70平方公里,大部分皆为裸露岩石及永久冻土层,其中北海岸和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区域约为2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温和的西海岸南部地区。<br>  虽然最终归属权划给了当年相对强大的丹麦,但格陵兰岛的本土居民却希望拥有更大的自治权。<br></h1> <h1>  2025年1月1日,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穆特•埃格德在发表新年讲话时,就呼吁格陵兰岛“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还计划在4月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独立。<br>  格陵兰岛有意独立,给了特朗普“可乘之机”,而且格陵兰岛上有美军军事基地,恰恰又给特朗普增加了夺岛的底气。自从特朗普赢得本届美国总统,在他尚未就任之际就以吞并格陵兰岛、加拿大,将“墨西哥湾”改名“美国湾”,“ 收回”巴拿马运河等言论惊世骇俗。尤其是关于格陵兰岛,特朗普从提出“购买”,到“不排除使用武力”等,表态十分强硬,似乎志在必得。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觊觎格陵兰岛?<br></h1> <h1>  美国一直看重格陵兰岛的地缘战略价值。1951年,美国与丹麦签署一项防务合作条约,丹麦给予美军使用格陵兰岛北部的图勒空军基地的权利。依托建在该基地的军事设施,可监测卫星和探测飞越北极地区的战略导弹。美军在基地部署有导弹预警系统和卫星监测站,是美国在这一地区重要的防空反导前哨支点。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该基地军事投入,部署了最大探测距离超5000公里,能够追踪到整个北冰洋和俄罗斯北海海岸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卫星跟踪系统”。2023年,美国空军首次在该基地部署F-35A战机。<br>  2024年12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出于国家安全和全球自由的目的,(美国)拥有和控制格陵兰岛是绝对必要的”。2025年1月7日,当被问及会不会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力量取得格陵兰岛时,特朗普直截了当地回应说:“我不保证我不会那么做”。对美国而言,格陵兰岛是连接北极和北美的“高速公路”。<br></h1> <h1>  格陵兰岛(Greenland),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加拿大北极群岛以东。格陵兰是丹麦的一个自治领土。地处于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与加拿大隔海峡相望,北部濒临北冰洋,南部濒临大西洋,东部通过丹麦海峡与欧洲的冰岛隔海相望。尽管从地理上看,格陵兰岛是北美大陆的一部分,但一千多年来,它在政治和文化上一直与欧洲(特别是殖民大国挪威和丹麦,以及附近的冰岛)联系在一起。它的大多数居民是因纽特人,他们的祖先从阿拉斯加迁徙到加拿大北部,到13世纪逐渐在岛上定居。<br>  格陵兰岛是仅次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和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世界第四大国家分区,也是北美洲最大的国家分区。<br>  格陵兰在语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从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韦尔角相距2574千米,最宽处约有1290千米。海岸线非常曲折,全长39330多千米。约3/4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最北端距北极不到800公里。总面积2,166,086平方公里(836330平方英里)(包括近海小岛),其中无冰面积410,449平方公里,覆冰面积1,755,637平方公里(677855平方英里)。<br></h1> <h1>  格陵兰总人口56,732人(2020年),格陵兰岛的人口中,人口估计为89.7%的格陵兰人(包括欧洲因纽特人在内的多民族因纽特人),7.8%的丹麦人,1.1%的北欧人和1.4%的其他人。欧洲因纽特人的多民族人口代表了丹麦人、法罗群岛人、冰岛人、挪威人、荷兰人(捕鲸者)、德国人、捷克人等后裔。至少有十分之八的人居住在城市定居点,其中约18,000多人居住在首都努克。格陵兰语(因纽特人的尤皮克语)于2009年6月成为唯一格陵兰的官方语言。大多数人口讲格陵兰语,其中大多数人会双语。卡拉利苏语(Kalaallisut)是西格陵兰岛的格陵兰方言,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岛人口讲的最多的地区。北部方言因纽特语仍有大约1000人在卡纳克周围使用,东部方言图努米苏语(Tunumiisut)约有3000人使用。这些方言中的每一种都几乎无法被另一种方言的使用者理解,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它们是独立的语言。约12%的人口将丹麦语作为第一语言,尤其是格陵兰岛的丹麦移民,其中许多人担任行政人员、专业人员、学者或熟练商人等职位。</h1> <h1>  全岛终年严寒,是典型的极地气候,沿海地区夏季气温可达零度以上。内陆部分则终年冰冻,整个岛屿的冰盖总面积达1,833,900平方公里,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南极洲,平均厚度2,300米,已知最大厚度3415米,约占格陵兰全部面积的84.7%。光秃的冰原上风雪肆虐,层层积雪挤压成冰,不断向外缘冰川移动。西海岸伊卢利萨特峡湾的雅各布港冰川常常一天移动30米,为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之一。无冰地分布在沿海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山脉与岛的东西两岸平行,沃特金斯山脉(Watkins)的贡比约恩山(Gunnbjørn)海拔3,700米(12139英尺),位于68°55′10.2″N 29°53′54.72″W,是格陵兰岛最高峰。<br>彼得曼峰海拔2943米(9656英尺),位于73°5′24″N 26°23′25″W。年平均温度为−16°C。最热的月份是6月,平均温度上升到−2°C,最冷的月份是1月,为−22°C<br>  坐落在诺登斯基冰川北侧的冰原峰上,位于弗朗茨•约瑟夫峡湾的弗伦克尔地(Fraenkel Land)西部。它有一个宏伟的外观,支配周围的景观。格雷戈里冰川从其东北侧流入裂缝(Knækdalen)山谷。卡利夫山(Kalifbjerg)(2667米)、凯贝鲁斯(Kerberus)峰(约2500米)、戈格峰(Gog)(约2600米)和梅戈格峰(Magog)(约2400米)位于彼得曼峰以北。彼得曼峰与附近的帕耶尔峰(Payer)一起,是格陵兰东北部最著名的山峰之一。<br>  然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500米(4921英尺)。<br></h1> <h1>  格陵兰冰盖,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冰块,仅次于南极冰盖。是一个覆盖1,710,000平方公里(660,000平方英里)的巨大冰块,约占格陵兰表面的79%,该冰盖南北方向长近2.900公里(1.800英里),最大宽度为1.100公里(680英里),位于北纬77°,靠近其北部边缘。冰的平均海拔为2135米(7005英尺)。厚度通常超过2公里(1.2英里),最厚处超过3公里(1.9英里)。除了大冰盖外,外围还有76.000至100.000平方公里(29.000至39.000平方英里)的孤立冰川和小冰盖。如果全部2.850.000立方公里(684.000立方英里)的冰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2米(24英尺)。<br>  从格陵兰西北部、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和格陵兰南部回收的深海岩芯中存在冰筏沉积物,这表明在过去1800万年中,覆盖格陵兰大部分地区的一个或多个冰盖或多或少是连续存在的。从大约11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格陵兰冰盖的面积大大缩小。格陵兰冰盖形成于中新世中期,由冰盖和冰川合并而成。上新世晚期冰川作用加剧。与西格陵兰高地和东格陵兰高地的隆起有关而形成的冰盖。格陵兰西部和东部山脉构成被动大陆边缘,在1000万年前和500万年前的中新世分两个阶段抬升。<br>  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将追踪格陵兰冰盖体积、速度和重力变化得出的26个单独的质量平衡估计值相结合,作为冰盖质量平衡相互比较的一部分,估计格陵兰冰盖在1992年至2018年间共损失了3902亿吨冰。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上升7米(23英尺)以上。<br></h1> <h1>东格陵兰被阳光照亮的山峰</h1> <h1>  为丹麦属地,距离丹麦达2200公里。首府努克(戈特霍布),居民中因纽特人占多数。全岛终年严寒,是典型的极地气候,沿海地区夏季气温可达零度以上。内陆部分则终年冰冻,整个岛屿的冰盖总面积达1,833,900平方公里,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南极洲,平均厚度2300米,已知最大厚度3415米,面积183.39万平方千米,约占格陵兰全部面积的84.7%。在格陵兰岛上形成了平均海拔约2000米的冰雪高原。光秃的冰原上风雪肆虐,层层积雪挤压成冰,不断向外缘冰川移动。西海岸伊卢利萨特冰峡湾的雅各布港冰川常常一天移动30米,为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之一。无冰地分布在沿海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山脉与岛的东西两岸平行,东南的贡比约恩山海拔3694米(12119英尺)。尽管有这些高原,大部分格陵兰冰原的岩底实际上相当或略低于海平面。<br>  格陵兰岛的最北端是1900年由海军上将罗伯特•皮尔里发现的莫里斯•杰苏普角。<br>  长而深的峡湾伸入格陵兰东西两岸腹地,形成复杂的海湾系统;人烟虽然稀少,景色却极为壮观。在沿海岸的许多地方,冰体径直向海面移动,冰川断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块冰山。格陵兰岛冰川每年产生的冰山约有2~4万座,外形奇异,而且高度很高。有时也会有非常巨大的冰山出现,长宽达几公里,高达一百米以上,丝毫不逊于南极冰山。冰山落海后,由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推动着漂向南方,进入大西洋,其中1%~2%的大冰山可漂至或漂过北纬40°(比英国更南,与北京市和纽约市同纬度)。<br></h1> <h1>格陵兰地貌图</h1> <h1> 格陵兰岛属于阴冷的极地气候,岛上全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最冷的地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70摄氏度。深受北冰洋寒流和极地东风影响,东格陵兰寒流沿格陵兰岛东海岸南下,西格陵兰暖流则沿格陵兰岛西海岸北上,使格陵兰岛西侧气温高于东侧。<br>  气候从北极到亚北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地形大多是平坦但逐渐倾斜的冰盖,覆盖了除狭窄、多山、贫瘠、岩石海岸外的所有土地。岛屿内陆覆盖着巨大冰盖,为严寒的极地冰原气候。北部和东北部沿岸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少、难以形成冰盖。但气温仍然极低,地面大部分为裸露的岩石,为寸草不生的极地荒漠气候。<br>  东格陵兰寒流沿格陵兰岛东海岸南下,西格陵兰暖流则沿格陵兰岛西海岸北上,使格陵兰岛西侧气温高于东侧。由于西格陵兰暖流流到迪斯科岛南部,使得格陵兰西海岸免于冰冻,适合人类居住。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人全部集中在西海岸,一些较大的城镇,如戈特霍布(努克)、朱利安娜霍普(卡科尔托克)、伊维赫图特(伊维图特)、荷尔斯敦堡(西西穆特)、戈德港、乌佩纳维克、乌曼纳克、伊卢利萨特镇(雅各布港)、卡西江吉特、阿西亚特(埃格瑟斯明讷)等。<br>  东海岸由于受到东格陵兰寒流影响,海水温度在0°C至-1.7°C。产生大量海冰漂移,气温低,定居点稀少,直到现在还是人烟寥寥。<br></h1> <h1>西格陵兰暖流</h1> <h1>  西海岸南部地区受西格陵兰暖流影响,气温略微提高,气候较为温和,没有冰盖,为永冻层,其表面在夏季会融化,地面生长地衣苔藓和低矮的草丛,为极地苔原气候,是格陵兰岛气候最为怡人的地方,岛上居民大多居住于西南沿海地区。<br>  西海岸南部地区受西格陵兰暖流影响,气温略微提高,气候较为温和,没有冰盖,无永冻层,其表面在夏季会融化,地面生长地衣苔藓和低矮的草丛。岛的西南部有一条没有大陆冰的陆带,自南端的法尔韦角一直伸展的迪斯科岛海岸,长1100公里,宽20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是个多山地区,散布着许多湖泊,由于冰川作用,把海岸切割出许多半岛。冬季的温度在其纬度上非常温和,是格陵兰岛气候最为怡人的地方,岛上居民大多居住于西南沿海地区。在首都努克,冬季平均气温仅为−9°C。夏季温度非常低,平均最高温度约为10°C。这片土地是没有树木的苔原。<br></h1> <h1> 岛上居民大多居住于西南沿海地区。一月份平均气温为-47.2℃,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2.2℃。该岛冰冷的内地上空有一层持久不变的冷空气,冷空气上方常有低压气团自西向东移动,致使天气瞬息多变,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风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零下6℃,北部为零下35℃。夏季(7月)西南沿岸平均气温为8℃,最北部夏季平均气温为3.6℃。1991年12月22日,在格陵兰冰盖地形顶峰附近的格陵兰岛记录到北半球有史以来的最低温度,当时温度达到−69.6°C(−93.3°F),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br>  在格陵兰冰盖上,全年温度永远低于零度。最低年平均温度约为−31°C(−24°F),出现在中北部,南部冰盖顶部的温度约为–20°C(–4°F)。1991年12月22日,格陵兰冰盖地形顶峰附近的自动气象站记录到−69.6°C(−93.3°F)的温度,这是北半球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br>  一月份平均气温为-47.2℃,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2.2℃。该岛冰冷的内地上空有一层持久不变的冷空气,冷空气上方常有低压气团自西向东移动,致使天气瞬息多变,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风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零下6℃,北部为零下35℃。夏季(7月)西南沿岸平均气温为8℃,最北部夏季平均气温为3.6℃。其中最冷的中部高原地区最冷月的绝对最低温度达到零下70℃,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br>  年平均降水量从南部的1900毫米递减到北部的约50毫米。冬季,除了受西格陵兰暖流影响的西南沿海外,格陵兰岛周围大部分海面都会冰冻。夏季,格陵兰岛周围大部分海面解冻,冰山和碎裂的海冰随波逐流,但北部和东北部的海冰仍然连成一片不会融化,与北冰洋中央的永久性海冰相连。<br></h1> <h1>  格陵兰岛气候严寒,冰雪茫茫,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测量,全岛冰的总容积达2600万亿立方米,假如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地球的所有海面就会升高7.1~7.5米。格陵兰岛全靠厚厚的冰层,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于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层去掉,格陵兰岛就不会有那样高耸的气派,而只能像一只椭圆形的盘子,固定在海面上罢了。<br>  因为终年只有雪,没有雨,格陵兰岛尽是冰雪的王国。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冰川与厚重的冰山。在北极圈以北的纬度上,有极昼和极夜。<br>  在格陵兰岛的最南部,一个山谷有一片非常小的森林,因为山谷周围有超过1500米(4900英尺)高的山脉,可以保护山谷免受穿越冰盖的寒冷强风的侵袭,它是格陵兰岛唯一的天然森林,但只有15公里(9.3英里)长。<br></h1> <h1>  格陵兰矿产资源有褐煤,铁矿、铜矿、锌、铅、钼、金、铂、冰晶石、铀、稀土、铝、镍、铂、钨、钛、石墨、大理石等。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就高达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储量的30%。已探明煤炭储量上万亿吨,占全球储量的25%。已探明稀土储量有150万吨,潜在稀土资源更是高达4200万吨。据勘探,格陵兰岛的石油储量达175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万多亿立方米。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在欧盟委员会视为“关键原材料”的34种矿物中,有25种是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包括石墨和锂,以及稀土元素等。<br>  2013年初,欧盟敦促格陵兰限制中国开发稀土项目,格陵兰政府表示没有计划实施此类限制。2017年,格陵兰岛发现了新的红宝石矿床,开始开采,有望为该国带来新的产业和新的出口。<br>  岛的南部伊维赫图特镇是冰晶石的主要产地,自1854年开始开采。伊维赫图特镇还有锂矿。朱利安哈布(尤利安娜霍布)、戈特霍布、荷尔斯登堡、西格陵兰乌马那克峡湾有几个铜矿。迪斯科岛附近有磁铁矿、闪锌矿、镍矿、钼矿。戈德哈布发现褐钇钽矿和铀矿,东格陵兰法兰士约瑟夫峡湾埃拉岛上的铀矿,东格陵兰江格尔德鲁苏阿克峡湾的周围和南格陵兰尤利安娜霍布有锆石矿,该地还发现氟碳钡铯矿。乌佩纳维克附近的兰岛出产格陵兰最纯净的石墨矿,埃格台斯明和荷尔斯登堡也有石墨矿,但是并不纯净。朱利安哈布(尤利安娜霍布)南面的阿米特索克岛是唯一在开采的石墨矿。乌曼纳克峡湾的阿格巴特岛和史科尔斯比海湾的内区是大理石的主要产地。迪斯科岛的北东岸库德利萨特地区和努格苏阿克半岛卡耶尔苏阿克镇的褐煤矿。目前除了开采褐煤矿、石墨矿、冰晶石、大理石外,其余由于开采困难,均为未采。格陵兰岛的东北部蕴藏着310亿桶的石油储备,1970年代勘探出的铀、铜和钼矿,1989年又发现了特大型金矿,因气候和生态方面的顾虑未采取过度的矿产资源的开采。<br></h1> <h1>格陵兰矿产分布图</h1> <h1>  在公元800年至1300年间,格陵兰南部峡湾周围地区的气候相对温和,比北大西洋平时高出几摄氏度,树木和草本植物生长,牲畜饲养。大麦一直种植到北纬70度。<br>  这些冰盖岛屿定居点在14世纪和15世纪初消失了。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夏季最高温度显著下降,比现代夏季温度低6到8°C。挪威人在15世纪逐渐放弃了格陵兰岛的定居点。<br>  图勒人是目前格陵兰人的祖先。在格陵兰岛目前的人口中还没有发现古因纽特人的基因。公元1000年左右,图勒文化从现在的阿拉斯加向东迁移,1300年左右到达格陵兰岛。图勒文化是第一个将狗拉雪橇和鱼叉等技术创新引入格陵兰岛的文化。<br></h1> <h1>格陵兰一览图</h1> <h1>因纽特人妇女和儿童</h1> <h1>21世纪在图努利雅菲克峡湾边复制的维京人教堂</h1> <h1> 格陵兰岛属于北极地区,岛上植被稀少;植物主要由草地和小灌木组成,格陵兰岛最常见的本土树木是欧洲白桦树,以及灰叶柳树、罗望树、普通杜松树和其他较小的树木,主要是柳树。<br> 格陵兰岛的植物群由大约500种植物组成,即开花植物、蕨类植物、马尾植物和石蒜属植物。在其他类群中,地衣种类最多,约有950种;真菌有600–700种;苔藓和苔藓植物也被发现。只有十几种虎耳草是当地特有的。一些植物物种是由挪威人引进的,如牛齿苋。<br>  从植物地理上讲,格陵兰岛属于北极,岛上植被稀少;植物主要由草地和小灌木组成,这些灌木经常被牲畜放牧。格陵兰岛最常见的本土树木是欧洲白桦树,以及灰叶柳树、罗望树、普通杜松树和其他较小的树木,主要是柳树。<br>  格陵兰岛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岛的南部和西部沿岸,基本为苔原、地衣类,还有一些高2到3尺的灌木,北纬61度以南有欧洲白桦树,还有一些赤杨、花楸、柳树。在迪斯科岛的定居点用温室种植小洋萝,也种植花椰菜、胡萝卜、香芹菜。而在南部朱利安娜霍普还种植马铃薯和大麦,但是产量很少,自给自足还不够。<br>  格陵兰岛有两个生态区:卡拉利特-努纳特高北极苔原和卡拉利特-努纳特低北极苔原。格陵兰岛大约有700种已知昆虫。尤其是在温和的西格陵兰洋流,是格陵兰动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型海鸟群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可以找到海雀、海雀、臭鼬和三趾猫的繁殖种群。格陵兰的鸭子和鹅包括普通鸭绒、长尾鸭、王绒、白额鹅、粉足鹅和藤壶鹅。繁殖候鸟包括雪鹀、拉普兰鹀、环鸻、红喉潜鸟和红颈鹬。非迁徙陆地鸟类包括北极红犀、松鸡、短耳猫头鹰、雪猫头鹰、灰尾鹰和白尾鹰。<br></h1> <h1>格陵兰的麝香牛</h1> <h1>  格陵兰的陆生动物包括由因纽特人引进的格陵兰犬,以及欧洲引进的格陵兰绵羊、山羊、牛、驯鹿(由欧洲人引进)、马、鸡和牧羊犬。有北极熊、北极狐、北极兔、白鼬、麝香牛、领狐猴、貂和北极狼。最后四种是从埃尔斯米尔岛移民过来的,仅在东格陵兰岛自然发现。<br>  海洋哺乳动物包括带帽海豹、环纹海豹、斑海豹、海兔和格陵兰海豹。在夏末秋初,鲸鱼经常经过非常靠近格陵兰海岸的地方。鲸鱼种类包括白鲸、蓝鲸、格陵兰鲸(一角鲸)、长须鲸、座头鲸、逆戟鲸、剃刀鲸、小须鲸、独角鲸、领航鲸、抹香鲸、海豚、北极鲨。<br>  截至2009年,格陵兰岛周围水域已知有来自80多个不同科的269种鱼类。几乎所有物种都是海洋物种,只有少量淡水物种,尤其是大西洋鲑鱼和鳕鱼(普通鳕、峡湾鳕、极地鳕)。渔业是格陵兰经济的第一产业,占该国出口总额的大部分。<br></h1> <h1>格陵兰犬,是1000年前从西伯利亚带来的,格陵兰雪橇犬只在冬天工作,在夏天不活动的时候聚集力量。</h1> <h1>  美国和丹麦的几个军事基地位于格陵兰岛,包括图勒空军基地,该基地是美国太空军第21太空联队的全球传感器网络的所在地,为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提供导弹预警、太空监视和太空控制。</h1><h1> 1995年,一份报告显示,丹麦政府默许在格陵兰岛部署核武器,这违反了丹麦1957年的无核区政策。美国在格陵兰冰盖建造了一个名为世纪营的秘密核动力基地,1968年1月21日,作为铬穹行动的一部分,一架载有四枚核弹的B-52G飞机在试图紧急降落在图勒空军基地时坠毁在北极星湾的冰面上。由此引发的火灾造成了广泛的放射性污染,其中一枚氢弹仍然丢失。</h1><h1> 格陵兰的经济基础为渔业和采矿业。海豹狩猎业曾经是经济的主要支柱,20世纪初急遽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渔业、罐头业,鳕、明虾及其他海产品的冷冻业。农业分布在南部的无冰地区,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境的1.5%。农作物只有干草和蔬菜。大部分无冰地区是饲养绵羊和驯鹿的牧场,借以获取肉、羊毛和乳。狩猎在北部地区仍很重要,捕捉海豹、狐和北极熊,以获取肉和毛皮。</h1><h1>  鱼类和贝类除供应国内需求外,还大宗出口。锌和铅是主要的矿产。主要的工业制品有冻鱼、鱼罐头、鱼干、熏鱼,汰选过的精矿。</h1><h1>  格陵兰经济高度依赖渔业。渔业占格陵兰出口的90%以上。到目前为止,虾和鱼行业是收入最高的行业。主要的贸易伙伴为丹麦、挪威、德国和美国。该岛受丹麦的财经援助。</h1><h1> 格陵兰岛矿产丰富,2017年,格陵兰岛发现了新的红宝石矿床,开始开采,随着价格的上涨,其他矿产的前景也在改善。其中包括铁、铀、铝、镍、铂、钨、钛和铜。国有公司筹集更多资金以提高黄金产量。欧盟敦促格陵兰开发稀土项目,直到2024年,格陵兰政府表示没有计划。</h1> <h1>西北格陵兰冰川分布图</h1> <h1>  华盛顿地的北缘,彼得曼冰川全长200公里,一直漂流到水面,但是不产生冰山。彼得曼冰川以北到皮里地,由几个半岛组成。纽门峡湾东北的纽别地、华尔明地、乌尔夫地、内尔斯地,被封闭的笔直而非常宽广的山谷之间,几个巨大的冰川伸入到北冰洋。赖德尔冰川和奥斯津菲尔德冰川是这里最大的冰川。华尔明地的最高峰海拔1300米。赖德尔冰川,把冰舌推入海洋,长达40公里。</h1> <h1>图勒地区的冰川</h1> <h1>北格陵兰冰川分布图</h1> <h1>  格陵兰最北部的皮里地,有一条宽不到100公里的地峡连接成一个半岛,南部以高600-900米的台地为主,被许多坡度陡峭的冰川和小河分隔。皮里地北部,是从西向东伸展的一个狭小半岛,南邻弗雷德里克峡湾,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吹积冰川和积雪冰斗。还有个长超过80公里的米德索梅尔湖。在独立峡湾、丹麦峡湾、克里斯琴王太子地海岸有许多台地,在东北为200-40米,在西部则为1200-1400米。独立峡湾的海军崖,高1600米,为该地区最高的山。学院冰川上部高达1000米,下面入峡湾的冰舌有许多裂缝和碎块。北格陵兰盛行北风,由于受地形影响,显得寒冷而干燥。也有从冰川吹来的风,通常引起降温,有时降到摄氏零下50度。</h1> <h1>  北格陵兰的当地居民极少,基本居住在史密斯海峡一带的海岸边。居住在图列附近的因纽特人,至今靠捕猎为生。他们极少到肯尼迪海峡以北地方,因为那里没有海象、一角鲸、海豹等,只有旅鼠和北极狐。大部分因纽特人居住在卡纳克、西奥拉帕鲁克(伊塔),总共人口250-300人。</h1> <h1>  格陵兰岛行政区:格陵兰岛在行政上分为5个市,阿凡纳塔、库雅雷克、凯凯尔塔利克、凯帕塔和塞尔默苏克,约有74个市镇和村庄。其中:西北部的阿凡纳塔(Avannata)(“北方”),阿凡纳塔是由原四个城市之一的卡苏伊特苏普(Qaasuitsup)市在2018年被分割而产生的。库雅雷克(Kujalleq)(“南方”)在法韦尔角附近。迪斯科湾周围的凯凯塔利克(Qeqertalik)(“有岛屿的人”)。 凯帕塔(Qeqqata)(“中心”),位于首都以北,沿戴维斯海峡。塞梅索克(瑟默苏克Sermersooq)(“多冰”),位于西南,也包括所有东海岸社区。岛的东北部组成了未合并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br>  全岛由努克(18326人),西西穆特(5,582人),伊卢利萨特(4670人),阿西亚特(3069人),卡科尔托克(3050人)、马尼特索克(2534人)、塔西拉克(1985人)、乌曼纳克(1407人),纳萨克(1,346人)、帕缪特(1,308人),纳诺塔利克(1185人)、乌佩纳维克(1092人),卡西江吉特(1081人),昂马沙利克、戈德港(925名)、凯凯塔苏瓦克(839人),卡纳克(646人)、康加特斯亚克(520人),康格鲁苏阿克(508人)、库洛苏阿克(453人)、斯科斯比松(345人)、康加米尤特(293人)、库卢苏克(280人)等23个市镇组成。全岛定居点不超过70个。<br></h1> <h1>格陵兰行政区图</h1> <h1>  当地的主要定居点没有公路连接,因此大多数人通常需要坐直升机到另一个定居点。格陵兰有18个民用简易机场(除图勒空军基地外)和47个直升机停机坪,由国营格陵兰机场管理局运营。<br>  从哥本哈根到康格鲁苏阿和冰岛雷克雅未克的国际航班限制为每周四班。冰岛航空公司从雷克雅未克飞往纳尔萨苏亚克。它还提供从雷克雅未克到东海岸库卢苏克的“荒野一日游”。冰岛航空公司全年每周在库卢苏克上空飞往东格陵兰斯科斯比松一两次。从雷克雅未克出发的航班全年运营。此外,从雷克雅未克到伊卢利萨特的全年航班在2011年4月开通。从2012年起,格陵兰航空公司在夏季运营一条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首府伊卡卢伊特(Iqaluit)到努克的航线。<br>  格陵兰岛定居点之间没有道路,只有定居点内部和周围的道路。全国有150公里(90英里)的公路,铺设了60公里(40英里)的道路。这些道路是主干道或地方道路,格陵兰岛没有高速公路。限速范围从地方道路的50公里/小时(31英里/小时)到主要道路的80公里/小时。南部的一些农场有相当广泛、非常简单的单车土路,用于全地形车辆,用于养羊和收集干草。还有其他一些短而简单的砾石路,比如从岸边通往水电站的路。<br> 西西缪特和康格鲁苏阿之间有一条170公里长(110英里)的公路计划,2015年,它的成本(5亿丹麦克朗)导致它被重新规划为一条用于地形车辆的单车道道路,成本是原来的十分之一(5000万丹麦克朗),决定在2019年开始融资。<br></h1> <h1>  格陵兰岛有伊卢利萨特、康格鲁苏阿、卡科尔托克、纳萨克、努克、埃格瑟斯明讷、西西缪特有港口。其他几个城镇也有小港口。港口的主要用户是皇家北极线和北极乌米亚克线。皇家北极线组织货运船,例如集装箱船,定期从丹麦启航。北极乌米亚克线运营一艘客轮,也运送货物。从丹麦乘船到努克的距离为3800公里(2400英里/2000英里,计4天,航速20节),更多易腐的食品通过空运进口。<br> 格陵兰岛没有汽车渡船,可以通过丹麦皇家北极线将汽车作为集装箱运输。乘客必须采用其他方式出行。这主要是在搬家或买车时进行的,而不是通常在旅行时进行,因为任何地方都没有大型道路网。<br> 历史上,专用窄轨铁路,如努克峡湾科奥诺克(Qoornoq)村有600毫米轨距的小推车,一直在运营,用于将鱼类从港口运输到支架上进行干燥。铁路车厢只是平板车厢,没有机车来移动它们。这条铁路建于1955年,1971年左右就被废弃了。<br></h1> <h1>  还有两个非建制地区——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和图勒(Thule)空军基地。后者在丹麦控制下,由美国空军管理。格陵兰岛的四分之三被南极洲以外唯一的永久冰盖所覆盖。人口56,081人(2020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和最大城市努克(Nuuk);就人口而言,第二大城市是努克以北320公里(200英里)的西西穆特(Sisimiut)。北极乌米亚克(Umiaq)渡轮是格陵兰岛西部的生命线,连接着各个城市和定居点。</h1> <h1>  阿凡纳塔行政区(阿文纳塔Avannaata),格陵兰岛西北部,面积522,700平方公里,人口10,726人(2020年)。行政中心伊卢利萨特(Ilulissat)。有10,726人(2020年)居住在106,700平方公里的无冰土地上。包括冰盖覆盖的土地在内的总土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北格陵兰岛的无冰土地比例高于该国大多数其他地区,因为大部分极北地区,如珍珠地,由于降水量低,基本上是无冰的。海豹狩猎是大部分人口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冬季,当峡湾结冰时,狗拉雪橇是渔民和猎人常用的运输工具。野生动物仅限于狐狸或野兔等。在城镇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管鼻鹱(一种海鸥),虾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也是许多大型拖网渔船和小型渔船往返于北格陵兰水域的原因。同样常见的是巨大的长须鲸。</h1> <h1>  格陵兰岛弗朗茨•约瑟夫•峡湾,最初于1974年5月22日从北部创建,几乎无人居住。1988年,该公园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又扩大了272000平方公里(105000平方米),增加了北格陵兰前阿凡纳县(Avannaa)的东北部。1977年1月,它被指定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该公园由绿地环境和自然部监督。艾斯密特和北冰洋历史研究营地着落在今天公园的边界内。</h1> <h1>格陵兰岛西北部海岸的深峡谷或峡湾景观</h1> <h1>格陵兰岛西海岸的冰川</h1> <h1>格陵兰岛管鼻鹱</h1> <h1>  汉斯岛Hans(格陵兰 / 伊努克语:Tartupaluk;丹麦:汉斯;法国:汉斯岛),是在内尔斯海峡的肯尼迪海峡中部,海峡两岸分开埃尔斯米尔岛和格陵兰岛北部,连接海洋与巴芬湾,位于北纬80°49′41″,西径66°27′35″,长1.29公里,宽1.2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0.50平方英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山丘陵岛,汉斯岛是在海峡内三个岛屿中最小的岛,其余的是富兰克林岛和克罗泽岛。格陵兰和加拿大均主张拥有该岛屿的主权,两国之间有争议。以1871年至1873年在格陵兰岛探险的美国北极探险家汉斯•亨德里克(Hans Hendrik)命名。</h1> <h1>内尔斯海峡的汉斯岛</h1> <h1>汉斯岛位置图</h1> <h1>  克罗泽岛Crozier,是在纳雷斯海峡最南端的岛屿,长4公里,宽2公里,最高点是60米的悬崖。位于80°30′N 67°20′W。是格陵兰的一部分。它有两个姐妹岛,富兰克林岛(Franklin)和汉斯岛(Hans)。前者属格陵兰,而后者为格陵兰和加拿大之间有争议的岛屿。</h1><h1> 富兰克林岛Franklin,是在肯尼迪内尔斯海峡的三个岛屿之一,位于80°40′N 66°57′W,是格陵兰的一部分,宪法角以北3英里。非常陡峭,最高海拔215米。由英国探险家利沙肯特凯恩1854年和1855年之间在这里考察后,以英国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1786年至1847年)命名,美国人汉斯•亨德里和威廉•莫顿曾在1854年6月来到这里。</h1> <h1>  亚历山大角(Cape Alexander)(格陵兰语:Ullersuaq,也是Uvdlerssuak和Sarfalik;丹麦语:Kap Alexander),是格陵兰西北部巴芬湾的岬角,位于78°11′N 73°3′W,哈德斯泰恩湾(Hartstene Bay)西端的普拉德霍土地(Prudhoe Land),东面是道奇冰川(Dodge Glacier),东南面是萨瑟兰岛(Sutherland Island)。它是格陵兰岛的最西端。凯里群岛(Carey Islands)位于西部。其中包括格陵兰岛最西端的诺德韦斯特(73°10'W)。</h1> <h1>格陵兰西北部巴芬湾的亚历山大角</h1> <h1>格陵兰西北部亚历山大角附近地图</h1> <h1>  萨瑟兰岛(Sutherland Island),(丹麦语:SutherlandØ;格陵兰语:Tigssarfik),是格陵兰岛西北阿凡纳塔特市(Avannaata)巴芬湾的一个岛屿,位于78°9′0″ N, 72°54′0″W,史密斯峡湾(Smith Sound)的南端,亚历山大角(Cape Alexander)东南5公里处。它是一个长1.5公里(0.93英里)的岩石砂岩岛,宽0.45公里(0.28英里),最高点海拔90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被冰包围。<br>  西奥拉帕鲁克(肖拉帕卢克Siorapaluk),又名“伊塔(itta)”。格陵兰西北部阿凡纳塔市卡纳克地区的一个定居点,位于77°47′08″N 70°38′00″W,罗伯逊峡湾(Robertson)北岸。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有人居住的定居点之一,也是格陵兰最北端的原住民定居点,人口43人(2020年)。他们说极地因纽特人语和格陵兰语的卡拉利苏特方言。许多居民是20世纪因纽特人最后一次从加拿大移民的直系后裔。该定居点地区有很好的狩猎活动,周围的悬崖是小海雀和厚嘴鹬的繁殖地。该地区有许多北极狐和北极野兔,还有大量的海豹和海象被猎杀。有一个发电厂、卫星广播和电视广播、库存充足的商店和电话服务。定居点的学校与教堂和一个小型公共图书馆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常驻医疗设施,但医生和牙医会定期探访该定居点。到卡纳克镇的距离为45公里,每周两次的航班由格陵兰政府补贴。伊塔村(Etah)是个废弃定居点,北极探险的起点,也是因纽特人最后一次从加拿大北极迁徙的登陆点。<br></h1> <h1>西格陵兰的西奥拉帕鲁克位置</h1> <h1>西格陵兰的西奥拉帕鲁克村</h1> <h1> 科克塔特(Qeqertat),是一个小村庄,位于77°29′39″N 66°41′05″W,格陵兰岛北部的阿凡纳塔市的卡纳克地区。它在哈佛群岛(Harvard islands)上,英格菲尔德峡湾内,距离卡纳克以西约63公里(39英里)。该村有23人(2020年)。<br><br> 卡纳克(Qaanaaq),以前和现在都被普遍称为图勒(Thule),是在英格菲尔德峡湾(Kangerlussuaq)的北入口,位于77°28′00″N 69°13′50″W,属卡苏伊特苏普区(Qaasuitsup),是格陵兰西北部阿凡纳塔市北部的主要城镇,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镇之一。卡纳克语(Qaanaaq)或卡拉亚苏语(Kalaallisut),还有许多人也讲因纽特语(Inuktun)和丹麦语。该镇人口为646人(2020年)。英格菲尔德峡湾的北部入口。科克塔特(Qeqertat)村位于哈佛群岛(Harvard Islands)。<br> 和整个格陵兰的趋势一样,附近村庄的人口有逐渐往都市移动的趋势,因此部分的村庄已经荒废。该城的自治管辖区达225,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冰所覆盖。南部和乌佩纳维克自治区相接,东北部是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西部隔内尔斯海峡和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相邻。卡纳克城中有美军的苏里空军基地。格陵兰航空有飞往卡纳克的航班。<br> 该城的自治辖区达225,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冰所覆盖。南方和乌培尔纳维克自治体相接;东北部是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西部隔内尔斯海峡和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相邻。另外卡纳克城南面有美军的图勒空军基地。当地378米高的环球通讯大楼,是图勒电台的所在地,也是全个格陵兰最高的建筑物。格陵兰航空有航班卡纳克的航班。<br> 卡纳克的气候属于极地气候,因此长期处于冷冬。最高温度通常于7月录得,绝少会超过摄氏10度。年平均气温-11.2℃,最热七月平均气温4.6℃,最冷二月平均气温24.6℃,年平均平均值量124毫米。<br> 卡纳克当地的学校大约有120名学生,还有一所寄宿学校,可容纳来自周围定居点的大约20名学生。镇上的幼儿园可容纳34个孩子,而托儿所最多可容纳12个孩子。<br> 格陵兰航空在卡纳克机场和乌佩纳维克机场之间提供固定翼飞机服务,并进一步通往伊卢利萨特(Ilulissat)机场和卡苏特(Qaarsut)机场。定居航班为飞往西奥拉帕鲁克(Siorapaluk)的航班,偶尔飞往莫里乌萨克(Moriusaq,76°45′03″N 69°50′55″W),并通过图勒空军基地飞往萨维西维克。<br> 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加拿大北极迁徙而来的古爱斯基摩人首次定居在格陵兰岛北部的卡纳克地区。1818年,约翰•罗斯爵士的探险队首次与该地区的游牧民族因纽特人(极地爱斯基摩人)接触。詹姆斯•桑德斯(James Saunders)乘坐英国皇家海军“北极星”号(HMS North Star)的探险队于1849–50年被困在北极星湾(North Star Bay),并被命名为地标。<br> 1910年,丹麦探险家库纳德•拉斯穆森和洛伦茨•彼得•埃尔弗雷德•弗洛伊德(Lorenz Peter Elfred Freuchen,1886年2月20日-1957年9月2日)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传教士和贸易站。该遗址今天通常被称为“邓达斯(Dundas)”。<br> 1951年,美国在此在宽阔的平原上建立基地,受影响的当地人搬到了图勒。然而,1953年,美国空军在该村庄附近建造一个防空基地,丹麦政府强行将约有130名居民的“老图勒”搬迁到以北97公里(60英里)的一个新建的村庄,称为卡纳克(Qaanaaq)或“新图勒(New Thule)”。<br>  卡纳克镇建立于1953年冬天,当时美国扩建了图勒空军基地,并在四天内强行将因纽特人向北迁移了31公里(19英里)。定居点随后又向北移动了100公里(62英里)。<br>  属于寒冷的苔原气候,因此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1.2°C,最低二月平均气温−11.2°C,最高七月平均气温4.6°C。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很少超过10°C。年平均降水量124毫米,<br>  当地因纽特人在每年4月中旬持续到8月底的白昼中,狩猎独角鲸和海象,这些皮被用来做衣服和覆盖皮划艇,肉和内脏被人类和家畜吃掉,象牙被雕刻成精细的装饰品和狩猎工具,羽毛也可以用于手工艺品。格陵兰航空公司在卡纳克机场和乌佩尔纳维克(Upernavik)机场之间运营固定翼飞机服务,连接伊卢利萨特机场和卡尔苏特(Qaarsut)机场。有几条未铺砌的土路。只有一条路与卡纳克机场相连。<br></h1> <h1>卡纳克镇</h1> <h1>卡纳克镇禁核试组织微型气压计阵列,位于城外约一英里处。</h1> <h1>卡纳克市外约一英里处监控核试验的微气压计阵列次声站</h1> <h1>卡纳克机场航站楼</h1> <h1>卡纳克机场的格陵兰航空DHC-8-200(OY-GRJ)货机</h1> <h1>卡纳克机场的格陵兰航空贝尔212(OY-HGY)直升机</h1> <h1>卡纳克机场的格陵兰航空212直升机和DHC-8-200货机</h1> <h1>卡纳克镇南面的美国图勒空军基地</h1> <h1>  哈佛群岛(Harvard Islands)(丹麦语:HarwardØer)是格陵兰西北部卡纳克市(Qaanaaq)以东的一个岛群。77°29′50″N 66°26′00″W,是在英格尔菲尔德峡湾的尾部附近,卡纳克以东约63公里(39英里),学院峡湾的北部,在海尔普林冰川终点站的东边。凯凯塔特(Qeqertat)村庄位于这些岛屿上。凯凯塔特(Qeqertat)是格陵兰北部阿凡纳塔(Avannaata)市卡纳克(Qaanaaq)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位于77°29′39″N 66°41′05″W,该村有33名居民(2010年)。<br>  霍克吕伊特岛(哈克卢特岛Hakluyt)(格陵兰岛:Appasuak,丹麦语:HakluytØ),是位于西北格陵兰岛卡苏伊特苏普(Qaasuitsup)市(今阿凡纳塔自治市)巴芬湾的一个岛屿。位于77°26′0″N, 72°40′0″W。诺森伯兰岛的西岸。英格菲尔德峡湾旁,在北部的默奇森海峡和南部的赫瓦尔松德水道之间。<br>  凯凯塔苏瓦克岛(Qeqertarsuaq),或赫伯特岛(Herbert),是巴芬湾的一个岛屿,位于77°25′52″N 70°41′47″W,海岸线长72.4公里,面积222.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890米(2920英尺)。是在格陵兰岛西北部阿凡纳塔市的卡纳克(Qaanaaq)附近,克利夫兰角(Cleveland)以南,是诺森伯兰岛(Northumberland)、哈克吕特岛(Hakluyt Island)和赫伯特岛(Herbert Island)组成的一个群岛的一部分。后者是该群的最东边。这些岛屿从东向西排列,因格菲尔德峡湾(Inglefield Fjord)附近,默奇森海峡和赫瓦尔湾(Hvalsund)之间。赫伯特岛距离因格菲尔德峡湾河口最近。<br></h1><h1> 诺森伯兰岛(Northumberland Island)(丹麦:Northumberland Ø),也称为库贾塔(Kujata),是格陵兰岛北部沿海的一个岛屿。位于77°22′N 71°55′W,库贾塔的西海岸,英格尔菲尔德峡湾(Inglefield Fjord)入口处,最高点海拔1,030 米(3,380 英尺)。在北部的默奇森海峡(Murchison Sound)和南部的赫瓦尔松德水道(Hvalsund)之间。1886年和1891-1897年,罗伯特•皮瑞(Robert Peary)在格陵兰探险时发现,该岛曾有人居住。</h1> <h1>诺森伯兰岛</h1> <h1>  格兰维尔峡湾(Granville Fjord)(格陵兰语:Iterlassuaq)是西北格陵兰西北部阿瓦纳塔市的峡湾。位于76°52′N 70°1′W,在约克角(Cape York)和亚历山大角(Cape Alexander)之间的海岸中,伍尔斯滕霍姆峡湾以西,靠近莫里萨克(Moriusaq)因纽特人定居点。峡湾的入口位于桑德斯岛(Saunders Island)西北,至伍尔斯滕霍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的西北,在马努萨克(Manussaq)和乌夫留沙亭格(Uvdlisautinguag)之间。佩里角(Cape Peary)是东面的岬角。峡湾大约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延伸约35公里(22英里),其海岸两岸都是冰雪覆盖的山脉。柏林斯克(Berlingske)冰川的终点站位于峡湾的尽头。三姐妹蜂(Three Sister Bees)是一群坐落在峡湾口的平坦小岛。<br>  科克塔特(Qeqertat),是一个小村庄,位于77°29′39″N 66°41′05″W,格陵兰岛北部的阿凡纳塔市的卡纳克地区。它在哈佛群岛(Harvard islands)上,英格菲尔德峡湾内,距离卡纳克以西约63公里(39英里)。该村有23人(2020年)。<br>  格兰维尔峡湾(Granville Fjord)(格陵兰语:Iterlassuaq)是西北格陵兰西北部阿瓦纳塔塔市的峡湾。位于76°52′N 70°1′W,在约克角(Cape York)和亚历山大角(Cape Alexander)之间的海岸中,伍尔斯滕霍姆峡湾以西,靠近莫里萨克(Moriusaq)因纽特人定居点。峡湾的入口位于桑德斯岛(Saunders Island)西北,至伍尔斯滕霍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的西北,在马努萨克(Manussaq)和乌夫留沙亭格(Uvdlisautinguag)之间。佩里角(Cape Peary)是东面的岬角。峡湾大约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延伸约35公里(22英里),其海岸两岸都是冰雪覆盖的山脉。柏林斯克(Berlingske)冰川的终点站位于峡湾的尽头。三姐妹蜂(Three Sister Bees)是一群坐落在峡湾口的平坦小岛。<br></h1> <h1>  莫里萨克(莫里乌萨克Moriussaq),是位于格陵兰北部阿凡纳塔特市(Avannaata)的一个封闭住区,位于76°45′03″N 69°50′55″W,格兰维尔峡湾(Granville)口的东部,距图勒空军基地西北约42公里(26.1英里),距卡纳克西南约83公里(51.6英里)。该地区的狩猎和捕鱼资源丰富,尤其是鱼类,独角鲸,海豹和北极熊。<br>  过去曾为居民提供直接的电视和广播,互联网访问,私人电话以及一个小型发电站,有一间小商店,一所学校,一座教堂,甚至还有一个小图书馆。2007年,学校关闭。<br>  莫里萨克成立于1963年,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人口高峰,当时人口有100多名居民,但在1998年迅速降至39个。在随后的几年中,几乎所有家庭都搬走了。在2009年的人口普查中,只有5个人。在2010年仅留下了2名居民,即父亲和儿子。儿子在当地的发电厂,为他们的房屋供电。2010年9月最后一批居民搬到了卡纳克,定居点被关闭。2010年12月31日,其邮局正式关闭。2012年记录的人口为0,现在将莫里萨克列为封闭式住区。<br></h1> <h1>  凯里群岛(Carey Islands)(丹麦:CareyØer;格陵兰:Kitsissut),是格陵兰岛西北阿凡纳塔特市(Avannaata)巴芬湾附近的一个岛屿群,位于76°40′0″N, 72°30′0″W。凯里群岛位于离海岸较远的地方,是格陵兰岛最西端的领土。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岛屿周围的海面都被冰堵塞。群岛由六个荒凉的岛屿,几个小岛和数不清的岩石组成。它位于图勒空军基地以西约100公里,距离帕里角(Cape Parry)西南部50公里。最大的岛屿是西北岛(Nordvestø),全长4.5公里,宽近3公里,该岛的西面是格陵兰岛的最西端,最高点海拔225 米。东部的北极熊马尔默岛(Isbjørn Malmø),最东边的博迪岛(Bordø)与比约灵厄岛(Björlingø),最高点海拔300 米。南部的火岛(Fireø)。</h1> <h1>凯里群岛地图</h1> <h1>凯里群岛比约灵厄岛</h1> <h1> 图勒空军基地(Thule Air Base),如今的皮图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是在格陵兰西北部邓达斯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北极圈以北1,207公里(750英里)处,格陵兰岛北部卡苏伊特萨普自治市的美国无建制领地飞地。图勒的北极环境包括包括北极星湾(North Star Bay)的冰山,两个岛屿(桑德斯岛Saunders和伍尔斯滕霍姆岛Wolstenholme),极地冰盖,极地冰盖和伍尔斯滕霍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2005年1月1日,基地的常住人口为235人。图勒在当地语言就是“天涯海角”的意思。<br> 是美国最北的军事基地,位于76°31′52″N 68°42′12″W,海拔77米(251英尺),飞机跑道长3,047米(9,997英尺),目前驻有美国第12太空预警中队。图勒空军基地建设始于1951年,1951年6月6日,一支有120艘货船的舰队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起航,船上有12,000名男子和30万吨货物。他们于1951年7月9日抵达图勒。并于1953年完成。在夏季的连续日光下,建筑工程全天候进行。工人们在船上生活,直到宿舍建成。一旦他们搬进宿舍,船只就回家了。<br> 1954年,在北山建造了一座378.25米(1,240.98英尺)的全球通信塔,这是一座军用无线电通信塔。从1958年到1960年,美国在图勒建立了一个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站。<br>  图勒空军基地的设施包括巴芬湾阿索尔角(阿瑟尔岬Cape Atholl)的(远程导航站(罗兰)LORAN),位于76°23′N 69°38′W,海拔230米(755英尺)。<br>  还包括图勒空军基地以东150英里处的世纪军事科学研究基地(世纪营Camp Century)(冰帽营地Ice Cap Camp),是安装在格陵兰发射核导弹的场地,位于77° 10′ 0.12″ N, 61° 7′ 59.88″ W,该营地由核反应堆提供动力,从1959年一直运营到1967年。该基地由21条隧道组成,总长度为9,800英尺(3.0公里)。后来反应堆被拆除,营地被废弃。然而,危险废物仍然埋在冰下,已成为环境问题。<br>  空军基地以东18英里(29公里)处的图托营地(Camp TUTO)(冰帽进场斜坡和简易机场),冰帽雷达站(Ice Cap Radar Stations)1号和2号站,P山(P-Mountain)的雷达和通信站点,J-站(J-Site)(BMEWS),南北山脉研究站和研究火箭发射场。它对于北极气象站的建设和补给也至关重要,还包括埃尔斯米尔岛东北端的加拿大军队(CFS)预警站(预警机场)和丹麦设在格陵兰岛东北部的北站。<br></h1> <h1>图勒空军基地和北极星湾</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地图</h1> <h1> 图勒空军基地是第十二太空预警中队全球网络感测器的家,设有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PAVE PAWS),可以提供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和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AFSPC)导弹预警,太空监视和掌控。<br>  1957年,基地周围的四个奈克导弹雷达预警系统开始施工,于1958年底投入使用。<br>  1961年,建造弹道导弹预警系统(BMEWS)雷达在主基地东北21公里(13英里)的“J-站(J-Site)”上。<br>  1999年在图勒建造了一个更强大的X波段雷达的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AN / FPS-115 PAVE PAWS)。<br> 于1982年成为空军太空司令部基地。今天,图勒是第821空军基地的所在地,第12太空预警中队驻扎在此,这是一个弹道导弹预警站点,旨在探测和跟踪针对北美而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所有导弹预警信息和太空监视信息都流向位于科罗拉多州彼得森空军基地的NORAD指挥中心。图勒也是第23太空作战中队的第1支队,是第50太空联队的全球卫星控制网络的一部分,并且还运营着许多新的武器系统。此外,该机场拥有3,047乘42米(9,997乘138英尺)的沥青跑道,每年有3,000个来自美国等国的国际航班。年平均最高气温−7.8°C,平均最低气温−14.3°C,平均降水130毫米。<br> 1968年1月21日,在丹麦领土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发生一起飞机事故,一架编号HOBO 28载着4枚B28FI热核弹的美国B-52G战略轰炸机在巴芬湾上的冷战警戒任务中的北极区格陵兰岛西北角的伍尔斯滕霍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坠毁,其中一名飞行员在通风口前塞了一些座垫,结果干热的加热点燃了座垫起火,烟雾很快弥漫整个机舱,机组人员决定弃机逃生,不幸的是,7名机组人员中,有1名没有弹射座椅的人员跳出飞机而丧生。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岛图勒附近北极星湾的海冰上,导致机上的常规炸药爆炸,4枚氢弹在坠毁时结构被破坏,撞击和随后的火灾更造成重复物质的释放,也就造成当地的核污染,而同时还有1枚氢弹至今也仍然不明没有找到。<br> 1959年,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开始在格陵兰岛的美国图勒空军基地以东,大约200公里处修建一处地下基地,犹如一座地下城市,有军营、医院、电影院、教堂等各类设施,甚至建有铁路,可容纳多达200名的士兵居住,所需能源全部来自一座小型核反应堆。1962年,美国提出了“冰虫”计划,打算在格陵兰岛的冰面下,挖掘隧道隐藏弹道导弹。1967年,虽然工程已经开始修建,但美国最后还是放弃,因为冰层是“活的”。当时为基地提供电力的核反应炉也被撤走,但却留下了大约有30架空客A30客机的核废料以及其他工业废料。现在冰层融化,废弃的核材料和其他化学垃圾,可能最终会进入到海里。<br></h1> <h1>图勒空军基地</h1> <h1>美国在2017年在图勒基地安装导弹防御雷达</h1> <h1>图勒空军基地的双侧固态相控阵雷达系统</h1> <h1>图勒空军基地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h1> <h1>图勒空军基地103号楼,第72间宿舍。</h1> <h1>图勒空军基地102号楼新宿舍</h1> <h1>图勒空军基地新宿舍</h1> <h1>图勒空军基地,2013年3月18日拍摄。</h1> <h1>图勒空军基地机场</h1> <h1>美国在图勒以东约200公里处的世纪营隧道</h1> <h1>美国在图勒以东约200公里处的世纪营隧道施工</h1> <h1>美国在图勒以东约200公里处的地下核基地</h1> <h1>图勒空军基地在清除暴风雪</h1> <h1>图勒空军基地扫描天空中外国军用火箭和导弹的防御雷达</h1> <h1>图勒空军基地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四个AN - FPS-50预警雷达</h1> <h1>图勒空军基地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四个AN - FPS-50预警雷达</h1> <h1>图勒空军基地的四个通信雷达防护罩</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北极星湾的冰山</h1> 图勒空军基地,第74战斗机拦截中队F-89s。 <h1>1968年一架B-52坠毁在图勒空军基地和桑德斯岛之间</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北极星湾的拖船</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北极星湾的拖船3,71英尺长的拖船由两辆底特律柴油二冲程V-16发动机提供动力,每台发动机产生900马力。</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北极星湾的补给船</h1> <h1>图勒空军基地的燃气电厂</h1> <h1>图勒空军基地老的跟踪雷达</h1> <h1>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路被冰覆盖</h1> <h1>图勒空军基地P-3B机,2012年。</h1> <h1>图勒空军基地LC-130运输机,2016年4月13日。</h1> <h1>图勒空军基地Dc-8机</h1> <h1>图勒空军基地新控制塔</h1> <h1>  皮图菲克(Pituffik),是格陵兰北部的一个前定居点,位于76°32′N 68°45′W,拜洛特湾(Bylot Sound)的东端,靠近美国图勒空军基地的现址。以前的居民被重新安置到现在的卡纳克镇。皮图菲克是格陵兰因纽特人的狩猎村。1849-50年,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詹姆斯•桑德斯在英国皇家海军北极星号上过冬时,被海湾中的冰块困住,对该地区进行了探索。1951年,美国获准在定居点建造图勒空军基地。1952年至1953年5月,皮图菲克和附近邓达斯(Dundas)的所有居民被强制迁移到北部130公里(81英里)的卡纳克新城。1968年轰炸机坠毁事故产生的放射性钚污染了附近古老的狩猎场,影响了该地区居民的生计。丹麦技术大学国家空间研究所运营着位于皮图菲克的图勒研究站。年平均气温−11°C,最低二月平均气温−18.4°C,最高七月平均气温6.6°C。年平均降水量134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30.5天,年平均雪天46.3天。</h1> <h1>皮图菲克一景</h1> <h1>  桑德斯岛(Saunders Island),是在格陵兰岛西北部图勒空军基地以西18公里,巴芬湾的北星湾的一个无人岛,位于76°34′N 69°50′W,长15公里(9.3英里),宽度7 公里(4.3英里),面积103.1平方公里(40平方英里),海岸陡峭,最高点海拔391米(1,283英尺)。海岸线长42.3公里。是鸟类栖息地。在格陵兰捕鲸的全盛时期,海岛被用作捕鲸船供应站。<br>  该岛位于伍尔斯滕霍姆岛北部的伍尔斯滕霍姆峡湾(Wolstenholme Fjord)河口的南岸。在地质学上由分层岩石组成。它是海湾中最大的岛屿,平顶,陡峭的侧面,东北部有一片土地。桑德斯岛和格陵兰陆地之间,被称为布罗特水道(Bylot Sound)。<br>  该岛以英国皇家海军的指挥官詹姆斯•桑德斯命名。在1849年春天,詹姆斯•桑德斯(James Saunders)率领“北极星”号船前往北极航行,寻找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探险队,后者于1848年开始航行,试图找到约翰•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探险队的下落。然而,詹姆斯•桑德斯的船被北极星湾格陵兰岛西北海岸的冰块困住。在1849年至1850年的冬天,以英国北极星捕鲸船船长桑德斯的名字命名。桑德斯在该地区命名了许多地标,包括桑德斯岛,而在冰冻的海湾越冬。在格陵兰捕鲸的全盛时期,海岛被用作捕鲸船供应站。<br></h1> <h1>桑德斯岛在前景,伍尔斯滕霍姆岛在背景中。</h1> <h1>  伍尔斯滕霍姆岛(Wolstenholme,格陵兰语:Qeqertarssuaq),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巴芬湾,位于76°24′N 70°22′W ,属卡苏伊特苏普自治市(Qaasuitsup)管辖,最高海拔259米(850英尺)。该岛在桑德斯岛北部,由片麻岩制成。冷战时期在此发生核事故,1968年当时携带四枚热核弹的B-52轰炸机坠毁,在该地区散布受污染的物质。</h1> <h1>格陵兰西北海岸巴芬湾北部的约克角,位于75°54′38.3″N 66°24′44.6″W。</h1> <h1>格陵兰西北海岸巴芬湾北部的约克角景色</h1> <h1>格陵兰西北海岸巴芬湾北部约克角的罗伯特•佩里纪念碑,罗伯特•埃德温•皮瑞(Robert Edwin Peary)(1856年5月6日至1920年2月20日),是美国探险家和美国海军军官,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多次前往北极,以1909年4月6日的探险队到达地理北极而闻名。</h1> <h1>  陨石岛(Meteorite Island)(丹麦语:MeteoritØ),是格陵兰西北海岸巴芬湾北部约克角的一个岛屿,位于76°01′10.92″N, 65°06′53.64″W,相当荒凉荒凉。它位于流星湾(Meteor Bay)的岸边,是由陨石岛,萨尔维岛(Salve Island,),乔治岛(George Island),布什南岛(Bushnan Island)和一个小岛组成的沿海小岛链的一部分,是该岛中最大的一个。这一系列岛屿位于约克角和梅尔维尔角之间。萨维西维克因纽特人村位于陨石岛的西南端。该定居点有一个直升机场,萨维西维克(Savissivik)直升机场,2010年有66名居民。用格陵兰语来说,萨维西维克(Savissivik)定居点的名称意为“陨铁的所在地”,暗示了该地区一万年前有的众多陨石降临。<br>  萨维希维克(Savissivik),意思是“流星铁之地”,是格陵兰北部阿凡纳塔市,位于76°01′10″N 65°06′50″W,该定居点位于梅尔维尔湾北岸的约克角陨石岛(Meteorite Island)上,人口有55人(2020年)。<br></h1><h1> 这些陨石是在1万年前坠落的,陨石中的铁吸引了来自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陨石附近的因纽特人将陨石作为工具和鱼叉的金属来源。1894年,美国海军的罗伯特•E•皮尔斯,得到了当地因纽特人导游的帮助,把他带到了格陵兰岛北部约克角附近的萨维克索阿岛(Saviksoah),花了三年时间并将这些沉重的铁陨石装载到船上。这一过程需要修建一条又小又短的铁路。皮尔斯以4万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123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些陨石卖给了纽约市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块重37吨的陨石目前仍在那里展出。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碎片是从因纽特人那里购买的还是被盗的。1963年,在阿格帕利克半岛(Agpalilik)发现了约克角陨石的第四块主要碎片,重约20公吨,目前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质博物馆展出。<br> 基塔苏克岛(Kiataussaq)(丹麦:Amdrup),是在格陵兰岛西北部,距格陵兰岛大陆约8.5公里(5.3英里),位于74°43′30″N 57°32′0″W,长8.3公里(5.16英里),宽3.7公里(2.3英里),最高点海拔420米(1,380英尺),无人居住。</h1> <h1>  库罗苏克岛(Kullorsuaq),是在格陵兰岛西北部,格陵兰语中的意思是“大拇指”,梅尔维尔湾的南部,位于74° 36′ 0″ N, 57° 8′ 0″ W,最高点海拔546米的(1,791英尺),其北部有定居点。</h1> <h1>库罗苏克岛</h1> <h1>  基亚塔苏岛(Kiatassuaq),是在格陵兰西北部梅尔维尔湾,乌佩纳维克群岛的岛屿,位于74°30′45″N 56°58′0″W。长32.76公里(20.356英里),宽15.86公里(9.855英里),海岸线81.8公里(50.83英里),面积180.9平方公里(69.85平方英里)。</h1> <h1>基亚塔苏岛北岸</h1> <h1>  因苏利苏克岛(Inussulissuaq),是在格陵兰岛西北部梅尔维尔湾,格陵兰语中的意思是“大山”,74°24′50″N 57°0′0″W,基亚塔苏岛以南6.5公里,东距大陆8.5公里(5.3英里),长1.9公里(1.18英里),宽6.3公里(3.91英里),岛南有一个小的淡水湖泊,最高点海拔560米(1,840英尺),无人居住。</h1> <h1>鸟瞰因苏利苏克岛</h1> <h1>  伊罗尔菲克岛(Illoorfik),格陵兰岛西北部克劳尔斯港,位于74° 10′ 50″ N, 57° 1′ 30″ W,最高山海拔341米(1,119英尺),无人居住。</h1> <h1>伊罗尔菲克岛</h1> <h1>  库洛苏阿克(Kullorsuaq)是格陵兰西北部阿文纳塔市的一个定居点,乌佩纳维克群岛群岛最北端的定居点,位于74°34′45″N 57°13′05″W,梅尔维尔湾南端的库洛苏亚克岛上,本身就是更大的巴芬湾的一部分。该定居点于1928年成为一个贸易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因努苏利克湾(Inussulik Bay)、甜面包湾(Sugar Loaf Bay)和塔西乌萨克湾(Tasiusaq Bay)周围几个小村庄的猎人搬到了努苏阿克(Nuussuaq)和库洛苏阿克(Kullorsuaq)等更大的定居点,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库洛苏阿克仍然是格陵兰岛最传统的狩猎和捕鱼村庄之一,人口453人(2020年)。1952年该村成为群岛最北端的贸易站。该定居点的名字在卡拉利苏特语中的意思是“大拇指”,以魔鬼的拇指(Devil's Thumb)命名,魔鬼的拇指是位于该定居点以北约3公里(1.9英里)的岛屿中心的一座突出的尖顶山。如今,该定居点仍然是格陵兰岛最传统的狩猎海豹、海象和捕鱼村庄之一。每周两次直升机飞往努苏阿克(Nuussuaq)和乌佩尔纳维克。</h1> <h1>库洛苏阿克村</h1> <h1>库洛苏阿克村教堂</h1> <h1>库洛苏阿克村码头</h1> <h1>库洛苏阿克村直升机机场</h1> <h1>  霍尔姆岛(Holm)(霍姆斯岛Holms),是在格陵兰岛西部巴芬湾,位于74.50ºN 57.00ºW,面积180.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60米,海岸线长81.8公里,无人居住。</h1> <h1>格陵兰西部库洛苏阿克、霍尔姆岛、乌佩纳维克群岛地图</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