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各地,历史文化街区数不胜数,虽说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齐名。但能够以街区形式单独获评国家5A级景区的实属少见。它能出圈的独特价值在于被公认的“方向性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及“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属中国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佼佼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口标识</div> 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是中国现存唯一仍完整保留唐宋以来“里坊制”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东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的空间格局,完整呈现了古代“棋盘状”里坊布局。<br> 至今仍有居民生活其中,兼具居住功能与文化传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区内坊巷相通,石板铺地,白墙瓦屋……</h3> 有资料解释:古人的居住区称之为“坊”,大户人家面前称之为“巷”,做生意的地方称之为“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后街</h3> 新华社每日电讯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37岁到福州担任市委书记,他说自己一生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的。2021年3月24日下午再次来到福州考察调研,特专程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时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当时定位福州要建设山水城市,坚持做下去,希望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家大院(宫巷18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衣锦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榭戏台</h3><div> 衣锦坊4号,有个全坊最大宅院,院内有一座临水而建的舞台——水榭戏台。其建筑的功能分工很巧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古代没音箱,水能激发音量,增加传播的距离,与戏台上的藻井会形成回音共鸣,而产生立体环绕声,成为一个天然音箱。左侧的小亭是乐队位置;右侧通道用来传戏单,墙面为马鞍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榭戏台一楼正厅座位</h3> 中国民间素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南妈祖即海洋守护女神。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是中国沿海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文化,闽南文化的灵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儒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禄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黄楼</h3><div> 小黄楼是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的家,进入小黄楼先下二个台阶,再上三个台阶,古人叫“落二进三”,步步高升之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代名贤英杰 灿若群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地所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一大批在中国近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都在三坊七巷这片热土留下深深的印迹。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乃至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乃至影响全局的作用,并从这里走向辉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见证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十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福州多元包容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大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现有榕籍院士74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位(含1位双院士)。宗师巨匠,鼎助家国鹏程。</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福州历代科名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福州唐时称“文儒之乡”,世称“晚清风流数侯官”,福州历代重视科举、人才辈出,科举成绩斐然。尤其是宋代,福州有进士约2625名,占宋代全国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排名全国第一。“福建出秀才”、“龙门一半在闽川”成为当时人的共识。</div><div> 全中国进士最多的地方就在福州,原来以为是苏州。到这儿才知道,苏州是状元出的最多的地方。最有钱的人不在福州,但是捐钱最多的人也在福州——曹德旺。<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座院子三名人 船政大业一脉承。<br></div><div><br></div><div>1、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市三坊七巷澳门路16号)<br></div><div>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被称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鸦片战争给了这位“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建立海军的启示。<div><br></div><div>2、沈葆桢故居 (福州市三坊七巷宫巷26号)<br>沈葆桢官至总理船政大臣、钦差(巡台)大臣、两江总督。他在江西巡抚任上购置了这古厝,先后居住了十余年。<div><br></div></div></div><div>3、严复故居 (福州市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br>1866年12月23日,在船政学堂招生考试中,沈葆桢亲笔将严复点为头名。严复被誉为“船政最优秀的学生、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则徐纪念馆</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福州——林则徐的故乡,但这里并不是林则徐居住的地方,而是他的祠堂,是林则徐的后人和当地的乡绅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建的。</div> 此馆展示林则徐的生平事迹、亲笔作品和抗英禁烟的历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碑亭</div> 御碑亭内立三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排列,隐喻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刚正不阿。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其家属的“圣旨”;左边是“御制碑文”,为林公树碑立传;右边是“御赐祭文”,为祭祀文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闽林始祖林禄至林则徐世系图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朝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h3><div>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人。4岁随父入塾启蒙,少年擅文名。嘉庆三年(1798年)13岁中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19岁中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中进士。是清朝中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林则徐的美名随着“虎门销烟”、“屯垦新疆”而世人皆知,被誉为“民族英雄”!就连美国纽约都有林则徐广场和他的铜像。</div> 林则徐:<br>•中国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领导者;<br>•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r>•中国近代运用国际法第一人;<br>•中国近代翻译西方报刊第一人;<br>•中国近代倡导自铸银币第一人;<br>• 中国近代倡导创建新式海军第一人;<br>•中国近代倡导商人集资开发矿业第一人;<br>•中国近代引进西方制造武器技术第一人;<br>•中国近代主张保护利权发展对外贸易第一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则徐生平主要事迹简表</h3> <p class="ql-block">﹡评价林则徐语录:</p><p class="ql-block">中国政府在一八三七年、一八三八年和一八三九年采取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并按照他的命令没收和销毁走私的鸦片。 ——马克思</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江泽民</p><p class="ql-block">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要让今天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永远牢记这段历史,更加奋发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p><p class="ql-block">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纳厅</h3><div> 闽都福州,“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林则徐正是那浩瀚银河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代伟人林则徐 石刻</h3> <p class="ql-block">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题书堂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寓的家书</p><p class="ql-block"> 参观纪念馆时,我被林则徐的小楷书法深深地惊艳到了,当时在想,清末一代将领,乱世之中,哪有闲工夫静下心来去练习书法?!小楷写得这般一丝不苟,点画工整,挺拔典雅,如同字帖般?这也许不是林则徐的书法真迹,莫非是电脑生成?</p> <p class="ql-block"> 我从年轻时就由衷敬佩、羡慕别人能写出一手漂亮字,曾试图练启功的小楷,其前期准备“工作”很扎实,但一直处于虚无的“梦想”,且没有恒心付诸实践。这次旅游回到家后又阅读了不少相关林则徐书法的资料与真迹。方知:林则徐还真是一位低调的清末书法家,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就已名声卓著,被誉为“清朝楷书第一人”。只是后来他的民族英雄形象太过光芒,以至于世人都忽略了他的书法才华。</p> 1837年,52岁的林则徐官至湖广总督,相当于从省部级二把手变成了一把手,这一年,他为自己的老大哥领导宫保尚书陶澍贺寿,写下了小楷《佛说无量寿经》,成为清朝“最美小楷”书法极品,一等书法文物,价值连城,遗憾流落美国,现收藏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特斯艺术博物馆。 <div> 清朝官员大多是科举考试选拔而出,科举考试不仅要看才华,更看其书法。所以为官者,个个都写了一手好字。林则徐也不例外,他书法入门是先学赵子昂、文徵明、董其昌风格的“馆阁体”,但“馆阁体”容易呆板,之后再吸纳欧阳询、颜真卿等人风格,融汇了颜、柳、欧的精髓,字体不显重复和呆滞,即规范又灵动,自成一体。</div><div>﹡注:「馆阁体」起源于明朝,到了清朝时期成为盛行的科举考试字体,又被称为“官场字体”。虽然乌黑光亮、正雅圆融,但却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和艺术性。</div> 行楷《行书录沈大悟诗四屏》林则徐此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晚清书法家林散之 曾言:“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 林则徐“字如其人”,其人格、气质、学识等,都在其书法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民族脊梁林则徐,一字值千金并非夸张。<br><div> 现今,沧桑巨变,一个半多世纪都过去了,笔写逐渐被数字设备的使用所取代……。</div> 【林则徐在宦海中浮沉了三十多年,曾“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官至极品。虽封疆大吏、钦差大臣,他始终以民为本,以国为家,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则徐职官年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则徐在福州治理西湖</h3> <p class="ql-block"> 甘米力治号原为美制美国商船。1839年底为加强海防,林则徐购入该船并改装成配有34门西式火炮的“中国海军中最早的外国造军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饲鹤图雕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饲鹤图》纪略</div>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在嘉庆戊辰(1808)年六十岁时,绘制了自我形状的《饲鹤图》。林则徐游宦他乡,随身不离父手绘的《饲鹤图》,并遍求题咏,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怀念。林则徐一生能为民请命,不计得失,恬淡处世,或许得益于乃父饲鹤养性的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林则徐禁烟的场景</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839年的6月3日,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万箱,约237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此次销烟持续了23天,老百姓欢呼雀跃。</div> 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在虎门销毁,严重损坏了英国人的利益,清政府在英国人的施压下,给林则徐扣上了“民族罪人”的帽子,被道光皇帝发配去了新疆伊犁。“虎门销烟”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div> 1841年6月,56岁的林则徐正式踏上前往新疆的道路,这一段数千余里的发配之路,他一刻也没懈怠,每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到日记本上,到新疆以后到处勘察土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疆的“林公渠”(坎儿井)至今还在造福人类。</div><div> 林则徐根据自己在新疆的实地考察,以及当时沙俄诱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事实,还敏锐地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可见林则徐的爱国之心及不凡的远见!</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虎门销烟”、抗敌御侮是林则徐一生业绩的顶峰。</div>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中西方军事科技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先进的官员知识分子,思考中国遭受列强入侵的失败根源,不顾保守势力的阻挠,不计个人的成败得失,主张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以此巩固海防,反对侵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漆画作品:《湘江夜话》作者:谢 煌</div> 虎门硝烟后被贬遣戎伊犁三年的林则徐因为旧病复发,不得不告退还乡,1850年1月3日,因病辞官的云贵总督,65岁的林则徐乘舟返乡,途经湖南岳麓山下,约见了当时还没正式入职场,一遍又一遍看闲书的湖南“举人”,时年37岁的左宗棠。能受到誉满天下的朝廷重臣约见、左宗棠受宠若地惊上了船,一脚踩空,掉进江里。奋力排水又爬上船。二人通宵畅谈中外大事,两代知识分子思想交融。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对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的左宗棠产生了深刻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塑作品《湘江夜话》作者:肖小裘 贺仁寰</div> 2005年9月长沙在湘江中路改扩建工程中,由湖南省塑雕院在湘江边立此雕塑。<div> 这就是175年前两位民族英雄在湘江泊船之中的一次彻夜长谈。湘江夜话促成两人亦师亦友忘年之交的关系,也是左宗棠的人生转折点。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br></div><div> 就在这一夜,林则徐窃喜,可以托付终身大事的人找到了,他怀着“托孤”的心情,将自己在新疆搜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深情地说:“吾老也,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时,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西定新疆,非君莫属”……。从此,慷慨忠言诺,一语托死生。</div><div><br></div><div> 26年后(1876年),64岁的左宗棠独排众议,自酬军饷、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和未竞的夙愿,伴随着兰州总督府三声炮响,率6万湖湘子弟抬棺出征。为华夏夺回了1/6的国土。抬棺西征的悲壮,抗击英法列强的决绝,都受此“湘江夜话”的影响。这是一个民族英雄背负着另一个民族英雄殷殷期许的战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850年10月19日,林则徐再次受命钦差大臣赴任广西,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行馆,享年65岁。去世前他命次子代书,向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和非凡之才。</p> <div>全国林则徐纪念地:<br></div>①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br>②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br>③ 新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br>④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br>⑤ 陕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br>⑥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福州新馆)<br>⑦ 南京陶林二公祠<br>⑧浙江镇海林则徐纪念堂<br>⑨ 普宁林则徐纪念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葆桢故居</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船政之父——沈葆桢</div> 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历任江西巡抚、钦差总理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晚清八大名臣、“同治中兴”时期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近代海军之父”、开启台湾近代化进程的奠基人“抚台使者”,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光绪五年(1879),在江宁(今南京)病逝,享年59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葆桢家族世系简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 女婿</div><div> 即: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舅。同时,沈葆桢迎娶了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因此,林则徐又是沈葆桢的岳父。这在现代来看是不合适的,属于近亲结婚,但是在古代却属正常。</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葆桢生平事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20年4月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47年,考中丁末科进士,在京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56年,外放江西九江知府,后改为广信知府,迁升广饶九南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62年,擢升江西巡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65年,因母亲去世,回福州原籍丁忧守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66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推荐为首任总理船政大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67年-1874年,主持完成船政创建的各项工作目标。</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爆发,奉命赴台抗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74年11月,成功挫败日本侵占台湾的图谋,同时开启台湾近代化建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筹办南洋海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879年12月18日,在江宁(今南京)去世。清政府赐谥号文肃。</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葆桢职官年表</h3><div> 沈葆桢的为人以清廉刚正、务实果敢著称,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务实派官员。沈葆桢,无论守城,杀人,还是辞官,都是不鸣则已,一鸣必定惊人。<br></div><div> 沈葆桢曾受到过曾国藩的极力举荐,可谓是其伯乐。但沈葆桢在平步青云的仕途上屡次叫板曾国藩,将其惹怒。郭嵩焘弟弟郭崑焘评价说:“以刻薄寡情为居心正大,是为君子乎?”</div><div> 沈葆桢的刚正与务实,既成就了他守广信、办船政的功绩,也导致他与曾国藩的决裂。他并非不懂权变,而是将原则置于私谊之上,这种性格在晚清官场独树一帜,既受人敬重,亦招致非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船政创办 海军启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左、沈二公认为“船政为海防第一关键”“船政为海防水师根本”,从左宗棠到沈葆桢都致力于建立一支新型轮船水师,取代积弊已久、日渐落伍的旧式水师。</div> 1871年,清廷批准《轮船出洋训练章程》、《轮船营规》,船政轮船舰队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之后,清廷还调拨船政所造舰船驻防南北洋各通商口岸,初步实现了中国海防的近代化转变。沈葆桢不仅参与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海军人才,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远见的海防思想。他也被后人称赞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船政学堂毕业前的学员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于1871年)</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第二排左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第三排右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第三排右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远”舰管带林颖启(第三排左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超勇”舰管带黄建勋(第三排左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第三排左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第二排左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第一排左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第一排左六)<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复故居</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石上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演论》进化论观点</div> 故居展馆的介绍:<div>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巨人,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严复入船政,赴英伦,最早接受西方文化;拜桐城,考科举,不断夯实国学基础。严复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甲午风云,国耻民辱,他愤起疾书;五篇政论文,一卷《天演论》,拨开大众迷雾,唤醒中国睡狮;八部译著涵盖世界观、方法论,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领域。严复倡导“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探求社会改革路径。他还强调“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个人自由与国家自主的统一,要以低的社会代价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扬弃,但必不可叛,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率先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体制创新、思想自由和包容<i>……</i>严复以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成为汲取和传播西方现代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严复之才,如北溟之鹏振翼,水击三千里,浩瀚壮观。本故居为严复晚年落叶归根之所。】</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启蒙维新——严复(1854—1921)</p><p class="ql-block"> 严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光绪三年(1877),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的学员,赴英国学习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两年半中,“考课屡列优等”,成为该校的高材生。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复旦大学第二任校长,以教育教国为己任。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天演论》,堪称当时思想界石破天惊的一声惊雷,使国人在沉睡中觉醒。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西学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严复手札</p><p class="ql-block">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中,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殉国,林泰曾自杀,方伯谦被处斩,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是严复的同学……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严复苦苦思索。他不再安于教书育人,他想要以笔为剑,参与到战斗中。他要用文字呼唤中国的改革,改变中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1895年,严复开始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在这些文章里,严复旗帜鲜明地呼吁改革:“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p><p class="ql-block"> 严复的文章与理论,成了维新派重要的理论基础。1897年,43岁的严复在与人合办的天津《国闻报》上,开始连载翻译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论》。从那时开始,一直到1909年,他共翻译了8部西方著名作品,他着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唤醒全民族保国保种的思想启蒙重任,翻译介绍西方社会科学众多领域的先进思想。</p> <p class="ql-block">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p><p class="ql-block">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p> <p class="ql-block">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就是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通顺畅达,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就是译文要优美自然,尽量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p><p class="ql-block">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p><p class="ql-block">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谈“夷夏轩轾”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p><p class="ql-block">﹡注:轩轾「xuān zhì」,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夷夏”指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喻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高低轻重之分,是对妄自尊大、忽视实际问题的批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严复家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年严复肖像</p> <p class="ql-block"> 【回首严复启蒙之路,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求索一种既高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于西方近代文明的高级文化模式。这一虽然暂时没有实现的文化模式,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苦苦追求的美好理想。只要我们的现代化转型没有彻底完成,严复就永远不会过时。】</p> <p class="ql-block">名家好评:</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君为思想家,鄙人为实行家。</p><p class="ql-block">康有为: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p><p class="ql-block">林 纾:君才之大,实北溟之鹏。其振翼也,若垂天之云,水 击三干里。</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p><p class="ql-block">郭嵩焘:又陵(严复)才兮,吾甚爱之。其才气横出一世。出使兹邦:维严君能胜其任。</p><p class="ql-block">胡 适: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第一。</p><p class="ql-block">陈宝琛:君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其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六十年来治西学者,无其比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严谨治学,首倡变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求真理,爱国兴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习近平 1997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严复故居。</p><p class="ql-block"> 【1921年,严复在他一生依恋的故土落叶归根。同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的昨天,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严复先生们,盗来现代文明之火,发出惊雷般怒吼,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复翰墨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觉民 、冰心 故居</p><p class="ql-block"> 冰心,1900年出生在福州南后街隆普营内。1901年随家移居上海,1903年迁居山东烟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举家回迁福州,住进了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大宅子(现杨桥路17号)。这里本是林觉民的故居,林觉民遇难后,林家变卖住宅离开,由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将此宅购置。</p><p class="ql-block"> 其实两家也是有亲戚关系的:冰心的姑姑嫁给了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林长民的女儿就是世人皆知的民国另一才女——林徽因。即: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叔叔。</p>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民谋福、黄花岗烈士——林觉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觉民与夫人陈意映</p><p class="ql-block"> 林觉民与陈意映虽是父母包办婚姻,却情投意合。他鼓励妻子放足、读书,并亲自教授新思想。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24岁的林觉民自知此行凶多吉少,在深夜提笔写下诀别信《与妻书》。信中他坦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唯有牺牲个人幸福,方能为天下人谋永福”……泪墨交融,字字泣血,此信曾被译为多国语言,令全球读者为之动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p><p class="ql-block"> 起义失败后,24岁的林觉民被捕就义。陈意映在丈夫牺牲两年后因抑郁离世,年仅22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人、现代作家、民国大才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冰心生平年表</p> <p class="ql-block"> 【冰心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故乡福州。她生于福州,但只回过两次福州,且前后住过三年时间。1911年,她同父亲回乡省亲,对故乡有更多认识,对戚继光抗倭、征东饼以及福州传统习俗和文艺,记忆尤为深刻,在散文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挚情感。她在《我的故乡·自序》中,写道:“故乡在我的回忆中,永远是明丽温暖的……在我心梗上……深深刻下了一幅极其绚丽鲜明的画图。”在《我的父母之乡》中,写下“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儿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秋,她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在校时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国文成绩最佳。】</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冰心作品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冰心语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自己是凡人,我仅求凡人的幸福,做一个平凡的人便足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四方供养?<br></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生活中处处都是平凡的幸福。多看看这个世界美好的部分吧。一动、一静,每个触动人的小细节,可能一不留心就错过了。但仔细观察,处处皆是幸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人生不在乎长度,而在乎质量,精彩的人生,不留遗憾。<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有趣的人生,值得珍惜。无趣的人生,即便时间过得再久,只会更无趣。<br><br>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现在的人生变得有趣,让自己过得快乐。<br><br>我们要享受现在、享受生活,接纳人生送给我们的每一份礼物。<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哪怕最后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完不成自己的理想,但我们也可以说自己尽了力,努力过。而努力的过程也足够精彩了。<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宫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巷</h3><div> 门上方有一小石塔,是五代十国闽国国王王审之曾在这里修了一座木塔,现以此小石塔,取名“塔巷”作为纪念。两侧对联:“六子登科理学融天地,双梅探屋修文逐古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郎官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禅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福州庙宇文化厚重,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是中国寺院、神仙最多的城市之一,因而福州也有“佛国”之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湾会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民漆画《麦盖提的羊巴扎》</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卡古琴</h3> <div>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历代从这里走出去400多位名人,是福州历史之源与文化之根。一步一故事,一步一传说,“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绝对是来福州必打卡之地。<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