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p class="ql-block">母亲的一生满浸着悲苦与坚韧,虽已随着岁月远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点点滴滴,都如深刻的烙印,永恒地镌刻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旅程中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1923 年,母亲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是一个被黑暗与贫穷笼罩的社会。母亲的原生家庭很贫穷,尚在襁褓之中,亲生父母迫于生计把她送给了他人。可命运并未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就在她七八岁时,这个家庭也走向了败落,母亲又被转卖给了一个地主家,从此沦为了一名卑微的丫环。从那一刻起,她欢乐的童年结束了,生活被无尽的繁重劳作与苦涩苦难所填满。</p><p class="ql-block">在地主家的日子,年幼的母亲开始了如牛马般的艰辛生活。洗衣、做饭、照看孩子,这些本不应由她那稚嫩肩膀承担的繁重活儿,却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身上。寒冷的冬天,她依旧得在那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搓洗着地主全家的衣物。每至饭时,她只能等待全家人用餐完毕,才敢去吃那些残羹冷菜。夜晚,当整座宅院都沉浸在梦乡之中,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寻觅那片刻的休息。而天还未破晓,当其他人仍在被窝中酣睡时,她又不得不强撑着起身,开始打扫屋内屋外的每一个角落。擦拭屋中那么多的桌椅板凳。有时,她实在是累到了极点,便会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然而换来的却是地主的呵斥与打骂。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让她的手关节渐渐变形弯曲,双手粗糙并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生活折磨留下的鲜明印记。</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孩子通常十六七岁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母亲却一直等到二十一岁才出嫁。是地主家在世俗社风压力之下,不得已才给她找了一个婆家。因为她一出嫁,地主家便少了一个手脚麻利能干的使唤丫头。那时的母亲,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一米六四的高挑身材,皮肤白净,瓜子脸,单眼皮却透着一股坚毅,高鼻梁,齐耳短发,身材梢显单薄,模样十分俊俏。然而,命运却再一次无情地捉弄了她。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刻,她才得知地主将她嫁给了一个四十一岁的,曾有过两段婚姻的男人。前妻都早早地离世了,家中还有一个前妻所生的十岁男孩。面对这样的命运安排,母亲虽满心悲戚与不甘,却也只能默默认命,丫头身份的她,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婚后,一家三口租房住在县城。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父亲对母亲极为疼爱,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日益深厚。母亲更是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父亲和继子身上,对继子视如己出,她用自己的温柔、善良与坚韧,努力地经营着这个家庭,相夫教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尽管生活并不富裕,日子却也过得和谐而快乐。1945 年,我呱呱坠地,成为了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宠爱备至,那段时光,是我童年中最幸福、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1948 年,县城迎来了解放,农村老家的土改工作队传来通知,要求父亲回去参与土改。于是,父母亲从县城返回了农村老家。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我们家被划定为贫农,分到了十几亩土地、六间房子以及半头牛,就这样,我们家在农村扎下了根。土改之后,母亲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扫盲教育,基本能看书读报,脱盲了。父亲本就读过私塾,经过商,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打的一手好算盘,是村里唯数不多的文化人。父亲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了农业合作社的会计。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阶段,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p><p class="ql-block">那时生产队没有保险柜,贵重物品没处放。母亲便用一块结实的布料,为父亲缝了个白色布袋,所有大队里的现金、公章和重要单据都装在这个袋子里。那细密的针脚,减轻了母亲对父亲经管财务的担忧。从此,父亲白天总是将那布袋紧紧地拴在腰间,一刻也不分离。晚上,父亲便把布袋放在被窝里,如同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一般,生怕有一丝一毫的闪失,给生产队造成损失。我曾好奇地趴在父亲身旁,仰着天真的小脸问他,这布袋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父亲总是慈爱地笑着摸摸我的头,缓缓说道,这里面装着的是全生产队人的心血与希望啊。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即便岁月的风沙不断侵蚀,却依然清晰如昨,令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日子在平淡中一天天向好发展,哥哥在解放前夕参加了解放军,几年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部队里提了干,当了排长、连长。并且还结识了心仪的对象。后来,我又相继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妹妹,家庭愈发和睦幸福,母亲的肚子里还孕育着第四个小生命,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与期待之中,仿佛未来的日子满是阳光与希望。</p><p class="ql-block">可命运的阴霾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1957 年的最后一天,那本应充满欢乐与团圆的除夕夜,父亲却突然地发高烧,第二天大年初一,父亲的病情急剧加重,我们心急如焚,接连请来了好几位有名中医,然而父亲服下中药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大口大口吐血不止。正月十五正午时分,这个本应是阖家团圆、喜乐安康的日子,父亲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我们,享年五十六岁。后来我工作了,结识了一位曾经给父亲看过病的老中医,他惋惜地告诉我,父亲得的是重感冒,肺炎,是被另一位中医开错了药方,消炎药开成大补药,才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最终无力回天。听到这个信息,悲痛与遗憾交织心里,感叹当时医学的不发达,医生的草率,使我的父亲早早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p><p class="ql-block">父亲的骤然离世,让母亲悲痛欲绝,她整日以泪洗面。然而,生活的残酷现实却容不得她长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因为家中最大的我也仅仅只有十三岁,妹妹们更是年幼无知,她必须迅速地擦干眼泪,坚强地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母亲从信用社贷款一百二十元安葬了父亲。在父亲去世不到一个月,阴历2 月 12 日,母亲在悲痛与艰难中生下了四女儿。望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再看看身边三个年幼的孩子,母亲的心中满是无奈与痛苦。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最终狠下心来,托人将才出生的四女儿送给了别人。是我亲手抱着刚出生二十多天的妹妹,小心翼翼地交在了她养母手中。母亲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默默流泪,那无声的泪水里,饱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眷恋与不舍。</p><p class="ql-block">同年秋天,尽管母亲的内心还沉浸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痛苦之中,但她依然强忍着悲痛,满心欢喜地为继子操办了一场热闹而简朴的婚礼。母亲虽然仅比继子大十岁,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真正承担起了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将继子的终身大事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来办。后来哥哥从部队转业,哥嫂都在城里工作,每次他们回家,母亲总是早早地就把家中最好的屋子铺盖收拾得干干净净、温暖舒适,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满心欢喜地招待他们。母亲还不辞辛劳地帮他们带大了两个孩子。她对待继子比亲生的还好。母亲从未向哥嫂开口要求过任何钱物上的帮助。用养猪养鸡等副业收入,省吃俭用,逐步还清了信用社贷款。她用自己的坚强和自尊,维护着这个家的尊严与体面,盈的全村里的人的夸赞!</p><p class="ql-block">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由于母亲平日里的勤劳能干,乐于助人,邻里和睦,她被大家一致推选为生产队妇女队长。自那以后,母亲便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工作上,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奔波。为了能多挣些工分,白天辛苦劳作一天后,晚上还不顾疲惫经常加班干活。她总是以身作则,脏话累活代头干,比如到地里锄草,那草最多、最难锄的地边,她抢先站位。谁家有了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帮助;生产队分瓜果蔬菜时,她总是让别人先挑选,把最好的分给大家,而自己则拿走最后剩下的。生产队的社员们对母亲都敬佩不已,一致称赞她是一位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已经考入了初中,每个星期天节假日期间,母亲坚持让我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我和妹妹们也逐渐分担一些家务,担水,和煤泥,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割草,拾柴禾等等,减轻母亲负担。尽管我们一家四口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衣服上满是补丁,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我们总是穿得有冬有夏,整齐干净。母亲是一个极为要强的女人,身边的人都劝她改嫁,找个依靠,别再这么辛苦地独自支撑这个家,可母亲却坚决摇头,害怕我们姐妹受委屈。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而坚实的天空。</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她总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乐意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记得每年腊月,农村都有杀猪宰羊的习俗,我们家也不例外。但母亲总是把猪卖掉,不舍的杀的吃,换来四五十元钱,然后用这些钱还贷款,再为我们买些布料,亲手为我们缝制新衣服。家里养鸡下的蛋,母亲也从来舍不得吃,全部积攒起来,卖给供销合作社,换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等必需品。每年春天,母亲都会买一只小羊羔,精心地饲养着,养到了腊月,杀了羊后,母亲总把羊肉一块一块地分给了左邻右舍,我们自己留下的连二三斤都不到。煮好的羊杂汤,母亲也会一碗一碗地送给邻居们品尝。全村人都知道母亲是做饭的一把好手,即使是满汉全席这样难做的菜肴,她也能做得有滋有味。大队成立全民食堂时,母亲还是食堂的大师傳呢。平时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不忘给邻居们送一些过去。那时的我,年纪尚小,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是这样无私地付出,可如今想来,那是母亲内心深处善良与无私的自然流露,她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轻很轻。每当有讨饭的人来到家门口,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些食物和衣物送给他们,绝不让他们空手而去。</p><p class="ql-block">二妹妹留在家里务农。在本村成家之后,她便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身体出现疾病后,二妹妹接过了母亲妇女队长的职务,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入了党,后来还被推选为生产大队妇女主任,有母亲严格把关,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三妹则考上了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家人的生活逐渐走出了困境,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可母亲却因为多年来的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由于没日没夜地操劳,白天要忙生产队的繁重劳动,晚上回到家也歇不下,还要照顾我们,有时半夜醒来,还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灯下纳鞋底,缝鞋帮,熬夜为我们缝补衣服鞋袜。母亲由于积劳成疾,才四十多岁,身体就开始频繁出现各种毛病。可母亲是个节俭惯了的人,每次生病,她都不告诉我们,总是硬撑着,拖着,或者用一些土办法来缓解症状,她实在是舍不得花钱去看病。一开始,她只是咳嗽、气喘,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气管炎。在农村,大家把这种病叫做 “避冬寒”,每到冬天,母亲就咳嗽不止,频繁吐痰。病情严重的时候只能卧床不起。到了四十八九岁时,气管炎进一步恶化成了肺气肿、肺心病。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缺医少药,西药更是稀缺,公社卫生院连简单的输液设备也没有,更别提先进的治疗方法。那时我在公社供销社工作,每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多元,留下五元作为自己的伙食费后,其余的钱我都会一分不少地交给母亲,用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每次母亲生病,虽然请了公社医院最好的大夫为她诊治,但也只能开几副中药来缓解病情,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母亲常常整夜无法入睡,只能把枕头摞得高高的,爬着睡觉。即便如此,她还是咳嗽不停,大口大口地吐痰。我们为她做的她平时最爱吃的饭菜,她也难以下咽,身体越来越消瘦,到后来医生打针时,在她的屁股上都很难找到一块有肉的地方。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得如此痛苦,我们姐妹几个心里犹如刀绞一般,背着母亲不知偷偷哭了多少次,真希望能替母亲承受这份痛苦。</p><p class="ql-block">到了 1974 年冬天,奇怪的是,母亲的病情似乎不像之前那么严重了。头一天我还回家看望了母亲,她看起来和平常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当时哥哥和二妹妹也都在母亲身边,我们还陪着母亲闲聊了一会儿,看到母亲状态还不错,我便放心地返回了单位。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妹妹就派人匆匆赶来告诉我,母亲在昨晚平静地离世了!那一刻,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世界仿佛都在瞬间崩塌,一生尝尽了苦难的母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我回想起母亲的一生,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敬意。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未曾享受过一天真正的幸福与安宁,生活的磨难如狂风暴雨般一次次地向她袭来,可她却始终坚强地挺立着,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母亲身上继承了中国妇女所有的优良品质,她坚韧不拔,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从不低头;她聪慧勤劳,将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善良无私,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她忠贞孝顺,对父亲一往情深,对家庭不离不弃;她贤淑勇敢,包容着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我的母亲,她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我爱你,我亲爱的妈妈!你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你的音容笑貌、你的谆谆教诲,己经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你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发奋图强,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由于母亲去世五十年了,八十岁的我才给母亲写回忆录,很不孝顺。好多生活细节也忘记了,甚至连母亲的生日是那天也不知道。母亲一般不和我们聊天,给我的印象母亲很严厉。加之辍学后一直在外工作,母亲也没一个亲戚,同时代的老邻居也都相继离世,年少无知,过去从没跟外人了解过。只是从她生前口中的只言片语知道一点皮毛,写了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很不全面。当母亲的女儿很不夠格。比起母亲对我的爱,深感惭愧!)</p> <p class="ql-block">母亲留给我唯一的照片。还是我爱人几十年一直保存下来的。也不知当时多大年龄,何时何地照的。遗憾的是,我们一家人没有一張全家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