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寨子山遗址位于沙湾区轸溪乡红岩村与寨子山村(原何坪村)境内,距沙湾城区南12.5公里。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成为豪强、匪患之地,又因处于三峨山腹地,所以号称“三峨第一寨”。千百年来,古寨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座集宗法、宗教、民族、盗匪、风光于一体的山寨文化标本,从而盛名西南。为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宏扬本土文化,加快沙湾十二五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决定对寨子山遗址进行实地考察。</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我们沫若中学社会实践考察队师生一行十余人,乘车经省道103线约二十余分钟来到轸溪乡上场口。在向导的指引下,只见一座雄伟秀丽的山峰耸立在三峨山怀抱中,向导说:“三峨第一寨就在该山的峰顶上。”向上看青山苍翠、云海茫茫,成昆铁路在山峰腰间划了一个巨大的半园弧,象钢铁长城护卫着山寨,山脚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山寨四周悬崖绝壁,刀切斧劈,大家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决定走后寨门进,前寨门出的考察路线,于是我们穿过轸溪狭长的街道,上行至原沙龚老路“反修桥”(当地人叫“会仙桥”)头右进上山,我们下穿过成昆铁路大桥和小河沟,沿崎岖、陡峭的“之”字形山路,前进的身体几乎垂直向上爬行,山上云雾萦绕,寒风习习,泉水淙淙,古木参天。途中巧遇两个在轸溪学校读书回家的小学生,他俩背负沉重的书包和生活用品,一直在前开路。我们说:“这里风景多好啊!”小女生回答说:“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太冷。”这个“冷”字令我们倍添寒意,并联想到古寨的阴森……,大家都深感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山里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上山途中有多家穿斗拱木结构吊脚楼,显得苍劲、古朴,神秘而又庄严。红岩村委会边通往山寨的小道象根细细的绳子拴在山腰上,道口有一块巨大的“刀形石”直指天空,悬于绝壁之边,大有横刀之势,立马之威,对行人极具威慑力!这是通往山寨的天然屏障,可以确定该小道是构成寨子山防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直径约25厘米的铁管沿驼峰样的山脊直伸入寨子山中,当地人说这是寨子山的生活生产用水管。这极具英雄气势的钢铁长龙,震撼着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山路拾级而上,一学生忽然兴奋的高叫:“我看见山门了!”只见一座气势雄伟、古朴、凝重的弓月形山门掩隐在绿树丛林中,这便是后寨门,寨门处于山脊梁的正中,寨门口宽约1.5米,高约5米,两侧由青石铺成,上方由青石拱成,门洞里的内门是长方形。城墙厚约2米,平均高约8米,保存较好的城墙长约35米,整个城墙依山形而修筑,直接悬崖绝壁,和山形地势浑然一体。登上城墙只见到处都是断墙残壁、草木丛生,给人以苍凉之感……</p><p class="ql-block"> 城墙上依稀可见残留着的观察洞、射击孔,好象在向人们述说着充满硝烟的历史,让我们仿佛听到金戈铁马的撕杀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后寨门,我们继续前进,这一段路呈凹形,两边山上光秃秃的,怪石嶙峋,中间是梯田。大约十分钟上坡后,令我们大吃一惊:只见一大片宽阔平整的田野、土地,大约有四百余亩,嫩绿粗壮的胡豆种在田埂上,油菜、蔬菜郁郁葱葱,三户人家呈品字形,鸡犬相闻,牛羊猪相戏成群,蜜桔又红又大,沟渠纵横,道路平坦,这哪里是高山之巅,这分明就是“沃野千里的田园风光啊!”这是我们每个队员发自内心的感受。山顶正中有几块大约50平方米的平台,现种上了庄稼,估计古时是宏伟的大雄宝殿,突显神圣、庄严,很象梁山上的“聚义厅”,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好汉们正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热闹场面……。东面有一大片由梯土组成的漏斗形地貌,象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也许古时是看戏或藏物资的仓库,又象关押敌方人员的监狱。东边是灌木、杉树、荆棘遍布、野草丰茂,是牛羊的乐园。总之,山上完全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其物产足以养活百余人口,这正是“占山为王,可自立于天下。”大概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必争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穿过灌木林,我们又进入一片杉木林中,只见三个一亩多大的平台,依山而建,极象古时的演兵场、点将台。我们沿崎岖的山路下行约半个小时,便来到前山正门,只见正门建于一山坳间,寨门高4.6米,宽约2米,两侧和上方均是长条青石筑成,形制和城墙与后山门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显得更高大、威严、雄伟、凝重一些。山门横梁上书“三峨第一寨”,门两侧有一幅对联,因布满苔藓、杂草、藤蔓,个别字迹模糊不清,可见到的上联为“△△△△△,△△桑麻红日外”,下联是“此△△福地,一乡鸡犬白云中”,(彼世外桃源,干里桑麻红日外;此洞天福地,一乡鸡犬白云中)给人以无限遐想。山门门柱洞、档门洞完好无损。我们根据前门的建制形状,估计当时在山门上还建有塔楼或碉楼等楼台,后来被某种原因毁掉了。据说大部分城墙青石被当地村民拆去修建房屋了,另一部分成了成昆铁路的地基石。登上寨门,只见大渡河东岸尽收眼底,虽然寨墙残垣断壁,但仍不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壮气势。那些残缺断裂的青石还在述说着前人争夺、避祸、筑寨,穷图生存的历史和那被尘封的故事,巍危的楼门还在迎接着后人寻根探索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老人说:在轸溪乡百家岭山上还建有“三峨第二寨”、“天宫庙”,现在遗址尚存可考。</p><p class="ql-block"> 天气晚来急,我们刚下完山,天就黑了,回头望“三峨第一寨”,已是“云深不知处”了,我们便乘车“打道回府”了。</p> <p class="ql-block"> 本次考察活动的主要成果:</p><p class="ql-block">一、“三峨第一寨”是自然和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三峨第一寨”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又能自给自足,是各路英豪、宗族、盗匪的理想之地;长期封建统治下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导致官逼民反,从而占山为王;农民为求苟安自保避祸乱;豪强、宗族势力相互火拼;山寨原为彝族人占据,后被汉族人挤出沙湾,退到大渡河以南,今离山寨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的峨边县五渡镇就是彝区。因此,山寨也是民族矛盾斗争的结果和表现之一;山寨背靠茶马古道,面临铜河水运,为山寨人,强取豪夺、打家劫舍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山寨遗址上残存少量宗族、宗法、宗教痕迹,隐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山寨形成的八大原因。</p><p class="ql-block">二、山寨并非《乐山县志》“清蓝李(贼)乱时建”,而应上推进至少1000年。</p><p class="ql-block"> 经查相关资料,清咸丰年间,由于清政府苛捐杂税,人民生活贫苦,农民推举李永和与蓝朝鼎为首宣布起义,时间是1859年11月2日,但是在1860年1月27日即遭镇压而告失败。其起义过程不足一年,象山寨这样浩大艰巨的工程能在“蓝李(贼)乱”一年中能建成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考证认为:山寨是经历朝历代逐步修善而成的,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三、山寨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言,山寨是咸丰年间富人为防钱财受损,由一张姓人家主持修建的。曾住寨子山上的村民何德明、何九高据说也持这一观点。我们考证认为:山寨雄伟的城墙和宏大的地面建筑设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 、财力,当时仅靠一家之力是断难建成的,就是在今天建设这样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考证认为:山寨应是历代富人出资、宗族内和大量信众捐资、出力修建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四,初步弄清了山寨中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功能和布局,为开发与保护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寨子山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建议:</p><p class="ql-block">一、为保护好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为寨子山遗址竖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并向上级申报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二、由区文化教育部门负责,联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或其他影视院校(系、专业)、影视公司(企业),在保留原有遗址的基础之上,合作将山寨扩建成一座原生态的影视教育基地。同时成为各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普通高中艺术类(表演)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p><p class="ql-block">三、区旅游部门和旅游开发公司(企业)合作,将“三峨第一寨”纳入美女峰的整体开发规划,并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并将山寨的风光、动人的故事、神秘的传说编辑成册,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p><p class="ql-block">四、在山寨上建设铜河民俗文化景点,并定期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和文体活动。</p><p class="ql-block">五、在沙湾城区广场和轸溪乡场口设立醒目的“三峨第一寨”广告示意牌。</p> <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沙湾区轸溪镇的“三峨第一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现出勃勃生机。以古老传说为底、红色文化耀目、生态旅游兴起……这座“藏”在深山的古老村寨,风景正好。</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kss8on?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20740886" target="_blank">三峨第一寨的变迁</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