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我三叔高文治时任驻西藏拉萨昌都警备区技术侦察支队政治处主任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三叔高文治于2022年病故,逝世至今四个年头了,享寿年92岁。三婶也于2024年10月16日病故了。聊起三叔和三婶的话题,是从今上午三叔家大妹妹冀川与我通话时开始的。聊起三叔三婶的后事,冀川还依然沉浸在丧失亲人的痛苦之中,亦不能自拔。说话间情不自禁的声音还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这种痛苦的心情我已是数度体验过了。我也抑制不住的跟着哭出了声,泪水模糊了双眸,一阵一阵的说不出话来,并用手指抹去眼角的泪花。中午吃饭时还在难受,一口馒头咬下去,不知怎么的就咬着了舌头尖儿,感觉着疼了,对着镜子伸出舌头一照,血流了出来。以至编辑这段美篇时,心里还似有一块大石头压的左胸喘不过气来,心情郁郁寡欢。常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俗语道出了多少贤孝良善子女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奈呀。</p><p class="ql-block"> 对三叔的感情,不用说主要是来自亲情,二是来自从小就根植于心的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拜,进而转化成对军人三叔的崇拜,不夸张的说三叔给我留下的印像,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以及三叔于国于家所做出的贡献。再则是三叔父辈四人老前辈的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与乡邻的和谐共处。我和大哥后来都参军入伍,也是受了父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侄子永昌考军校参军,后来成长为师级干部,也与三叔的教育指导分不开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叔是我高氏家族的一颗耀眼的星辰,一盏永不泯灭的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三叔离休后,致力于撰写革命回忆录,入学校教育学生们传承红色经典,发扬光大革命传统。积十年之力,精心写成了《我走过的路》一书,内中几十万字。积极为报社投稿,并逐渐成为报社通讯员。三叔一生最看不得坑人害民的事,对教育下一代尤其关心,学校门口碰到误导孩子们的商贩,不良玩具,及时反映到报社,纠正防止流毒扩散。时时刻刻无不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老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无私无畏的侠肝义胆。三叔抗美援朝五年,参加了西藏,四川平叛,后进藏守藏戍边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整理高氏家族老前辈们遗留的历史和编辑家谱是个劳心劳力劳神的事,或许也是个受累不讨好的事,支持者有之,褒贬者亦不乏其人。我自我加压,责无旁贷,但愿后世能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 纪念三叔,缅怀三叔,敬仰三叔,他一生为国为民的情怀,忠于党和人民的执着,和亲睦族的精神,襟怀坦诚,光明磊落的干净担当,是我们晚辈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表率。</p><p class="ql-block">高文治简历</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7日出生,</p><p class="ql-block">1938-1945年在本村上小学。抗日儿童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元月在河街上高小,献县短时训练班。</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950年11月八专区短时训练班,省立献中学习。</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1955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4师机要科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元月-1959年3月在预备二师高炮团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1962年在西藏昌都分区司令部任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1963年8月重庆机要学校学员。</p><p class="ql-block">1963年9月-1965年7月西藏昌都分区机要科一级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工兵136团机要股长,政治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成都军区技术侦察支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工兵136团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转业,任沧州地区第一建筑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沧州地区建筑设计处负责人,副处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在地区整党办公室帮助工作。</p><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沧州地区建设局(建委)任纪检组长。</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援藏干部联谊会理事</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离休。2022年病故享寿92岁。</p> <p class="ql-block">难忘雪域高原,回忆军旅生涯,砥砺后人前进,沧州市老干部积极撰写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图/高文治,沧州晚报记者郑广辉曾以《抗美援朝战火中的红色传令兵》为题采访报道了他在战争年代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曾为炮火硝烟中的红色传令兵机要人员题词,“埋头苦干”。</p> <p class="ql-block">无名英雄在高原,进藏的机要人员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守藏戍边,长期以藏为家的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沧州晚报通讯员高文治,和记者杜丽采访报导了高文治的战友阎丙章的模范事迹。阎丙章,河北肃宁县人,模范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军旅书法家江培洲书法苍劲有力,倾情书写军魂。老一代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将士们,是永恒不变的军魂,人类瑰宝,不能忘记,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后,秘密回国。抗美援朝战争是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此战非打不可,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没赢得了宝贵的四十年发展机遇。和平之路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以《踏着天路进西藏》为题为报社供稿。</p> <p class="ql-block">纪念西藏百万翻身农奴解放五十周年,高文治拿出保存的珍贵图片照片,反映了西藏解放前后的深刻变化。</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和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歌唱家才旦卓玛到进藏守藏部队慰问演出,高文治和战友们在聚精会神的听歌唱家歌唱。</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一段奇遇故事,在边锤巧遇共同平叛的战友边英林,此时边英林也是团级干部了,此后便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在平原上种植小麦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雪域高原上种小麦却是稀有的事情,高文治和战友们敢为天下先,终于试种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为建党九十周年题诗,刊登在沧州晚报上。</p> <p class="ql-block">家仇难忘,高文治父亲为救被日军围困屠杀的乡亲而挺身而出,不幸被日伪军杀害。</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和沧州晚报以及战友热心为老战友们寻找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沧州晚报帮助高文治调换收音机,厂家寄来新的,圆了老革命战士的梦。</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关注饮食奶制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关心儿童少年成长,发现对孩子们有误导的东西,及时向报社反馈,以帮助更多的人,擦亮眼睛,谨防上当。</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寻找五十八年前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四十九年前寄出的信件,现今才收到,你说奇也不奇呢?哥已不是当年的哥,真乃传奇呀。</p> <p class="ql-block">往事回放,缅怀老同学,铭记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献县尹屯藉书法爱好者李永才,以飘洒俊逸的笔,书写不一样的军魂。</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生前军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生前获得的部分荣誉勋章</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发的抗美援朝胜利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荣获纪念章后高文治和作者留影</p> <p class="ql-block">三叔高文治和大叔高文成(右一)四叔高文生(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左)和孙辈高永昌(中)高姗姗(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绿元尚帮敬老院高文治和作者合影,在绿元尚帮敬老院是我和三叔最后的一张合影,此后就一直在病中,且病情时好时坏,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去到了医院,医生也未让见,当时防疫形势严格紧张呀,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感谢美篇平台和各位亲友们的关注支持点赞留言和转发,祝您在新的蛇年,吉祥如意,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2025.2.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