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上6点50分醒来,掀开帘子往外瞧,天灰蒙蒙的,小院的烟囱里炊烟袅袅,估计房东在为游客做早饭。7点20几分,再次往外望去,东边晨曦微露,太阳快要升起来了。我于是穿衣起床,想在村子里溜达溜达。站在小路上向四周望,大地一片洁白,一间间小屋的屋顶上积雪覆盖,烟囱上炊烟袅袅,美得就像来到了童话世界。这不是最美的乡村雪景吗?</p> <p class="ql-block"> 因没戴手套,没拍几张照手指就冻僵了,马上躲进暖暖的餐厅吃早饭。早饭很简单:玉米糊、煎饼、酱菜,还有一个鸡蛋。除了鸡蛋,其它都是不限量的。玉米糊热乎乎的,很细腻,稍有甜味,估计是甜玉米。煎饼纯面粉,里面没有馅,中间掰开,放上酱菜,裹着吃,味道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早饭后,司机带我们到一片空地上,玩期待已久的“泼水成冰”。司机先教我们方法:拿勺子的手臂大幅度地抡,姿势要帅,速度要快!我们仨每人来了一遍。当勺子中的开水迎着阳光,泼洒出去的时候,立刻在空中凝结成了冰粒,洒向天空,就像绽开了一朵美丽的烟花。但这种美很短暂,一两秒就过去了。婷姐一开始还担心烫到手,动作有点放不开,第二次才好一点。其实冰一离开勺子就已成冰,怎么可能被烫到呢?</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正式开启北极村的旅行,在这里一切都与“北”“最北”密切相关。先打卡“中国最北邮局”。我们在邮局买了一张明信片,想到家后体验来自中国最北端的浪漫。在这里,时光会放慢脚步,就像过去的日子,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相信这会成为我们一家人独特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七星广场。白天的七星广场与晚上不同,可以清晰地看到江边赫然立着一个巨大的指南针标志,上面写着“中国漠河”。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余姚的一家人,方言一交流,感觉特别亲切。江边有人在玩“泼水成冰”,此时太阳已升起,在阳光下“烟花”更是瑰丽。于是,10元钱买了一壶热水,说是可以泼4次。我们仨站在江边,迎着初阳,一次又一次地泼洒,秀着漠河冬日里最美的“魔法”。这是大自然的超级烟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最浪漫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路上,司机指着一排红色的房子告诉我们:这是北极山庄,一晚上1000多吧,房子都是木质的,非常漂亮。又指着不远处雪地上的一艘船说:这是“采金船”。据说以前这边有金矿,可以去淘金。在“黑龙江”石碑前留影后,我们走下了江面,清楚地看到了对面俄罗斯的村子,屋子上同样白雪覆盖,很好奇俄罗斯老百姓此刻在做些什么。上车后,经过北极哨所,我们前往鄂伦春民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的外形很有特色,是由一个个希楞柱组成。这种建筑,我曾在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中看到过。进了博物馆,一阵暖流包裹全身。鄂伦春民族是大兴安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信奉的是萨满教,族中的萨满是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萨满跳神。如果族里的哪个人生病了,他们就会宰杀一只驯鹿,请萨满跳神。萨满一边跳一边唱,寻找这个病人的“乌麦”(灵魂)。这样癫狂地从黄昏一直跳到星星出来,一直跳到倒在地上,这时病人的病就全好了,那只被宰的驯鹿代替这个人去死了。</span>原本我以为鄂伦春族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描写的民族,一查,发现不是,书中写的鄂温克族。但这两个民族实在过于相像,“鄂温克”的意思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伦春”意指“住在山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地区,生活方式,信奉的宗教几乎都是一样的。怪不得我会搞错!看完《额尔古纳河右岸》后,我一直对这个鄂温克族这个神秘的民族充满好奇,如今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更为好奇,打算再刷一遍迟子建老师的书。</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博物馆,我们前往鄂温克驯鹿园。驯鹿是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坐骑,更是鄂温克族极其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在我的印象中,驯鹿是一种毛色黄白,上有斑点,身材小巧,头上长角的动物。这次走进鹿园,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高大,它是种似驴非驴,头上长角的家伙,它的毛不是黄色,而是沉稳的灰白。当我看到头上只长一个角,或是无角的驯鹿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说中驯鹿“被拴在树上,疼得四蹄乱踢,鲜血染红锯子”的惨烈情景。驯鹿的确是一种温驯的动物,在鄂温克驯鹿园,你可以与驯鹿亲密接触:拍照、抚摸、喂食。当游客喂它们最爱的苔藓时,它们不会拼命争抢、撕咬,只会抬头望着你,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向你索要,或是温顺地舔食你掌中的食物。就算驯鹿之间偶尔争食,它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绝不会像好斗的公鸡,或是争食的两条狗一样,</span>只会轻轻地用角顶着对方的角,不过一会儿就散了,像是谦谦君子。</p> <p class="ql-block"> 在北字广场寻“北”也是很有意思的。广场中随处可见写着“北”字的石头,还有长长的“北”字长廊。所谓“北”字长廊,其实就是长廊的柱子巧妙地设计成了“北”字造型,彰显漠河的“北”元素。走在广场上,我们看到马拉雪撬,看到了已经活了几百年的松林。快走出广场时,我们看到有许多人在一块石碑前拍照,一看,原来是“我找到北了”,我想,这可能是寻“北”的终极乐趣吧。漠河的气温的确低,我看到先生的帽子、睫毛上都结了冰。</p> <p class="ql-block"> 从北字广场出来,司机带我们来到“神州北极广场”,广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因“神州北极”石碑而闻名,这个碑刻有雍正第九代孙爱新觉罗启骧题写的“神州北极”四个大字,象征着这是中国大陆最北端的端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快出北极村时,司机指着右侧的一个小房子说,这个是“中国最北一家”店,但如今已经不是。尔后我们一家在“北极村”村口石碑拍照,以作纪念。北极村,是一个极有意思的村子,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许许多多与“北”相关的事物,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它们的。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没有机会看到北极光,留待下次再来弥补遗憾。</p> <p class="ql-block"> 出了北极村,我们便向漠河城区行驶。路经“中国最北舞厅”——漠河舞厅,看到有一些人进进出出,很想进去一探究竟,可爷俩都说时间紧,不去了,我只好就此作罢。据说这个舞厅的走红,是因为《漠河舞厅》这首歌曲。我搜索这首歌听过,但没能引起什么共鸣,可能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司机带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纪念馆”。刚进门,一张灰黑色的日历触目惊心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借着文字和图片,我们走进了1987年那场惨烈的大火。令人痛恨的是火灾源头竟然是林业工人休息时吸烟,没有熄灭烟头,还有个林业工人给割灌机加油时将过量的汽油洒在草地上,启动时引起火情。作为林业工人,这些都是常识,但却因为他们的不上心、不在意,酿成了这人间悲剧。一时间,大兴安岭浓烟滚滚,一片片森林被吞噬,一幢幢房屋被烧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大火无情地夺走。这场大火经过28天,到6月2日才全部扑灭,使大兴安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森林资源损失严重,直接损失达5亿多。血泪教训,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出来,司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欧式建筑告诉我们,这是漠河中学,在这次火灾中幸存了下来。我问司机,你的孩子就是这里读书的吗?司机说:漠河中学在别处新建了,这里没有学生。火灾中的另一个奇迹是”松苑“,这是这次火灾唯一没有光顾的松树林。</p> <p class="ql-block"> 最后,沿着阶梯,我们爬上了北极星广场。婷告诉我们,登上这个广场,可以俯瞰整个漠河城区,城市的风貌被人戏称为中国曼哈顿。登上山顶向下往,宽阔的街道、整齐的楼房,欧式的建筑风,的确真像那么回事儿。哈哈!</p> <p class="ql-block"> 漠河,一个被称为中国北极的城市,一个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城市,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值得每个人去探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