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原创)作者:雪晨

忆长安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清晨七点,窗外还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我就被照官村喧天的锣鼓声给吵醒了。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释放着人们对年最后的热情。今天已是正月十五了,也是我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这是我近十多年以来,在家里过的第一个元宵节。以前每一次回家过年都是在初十前后就离家了,从来没有过过正月十五。再加上今年又是我乔迁新居之后的第一个年,其意义自是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我是腊月三十上午才到的家,一回家就被妻子拉来做家务。这栋新房盖了十二年,却一直没钱来装修。直到前年十月份才简单装修完毕,去年十月份又把厨房灶台砌好了,这才有了个家的样子。到现在还有很多配套设施没有完善,今年这个年也是凑合着过。我的房子位于村口,三十下午去公坟地请先人的乡亲都会从门前经过。由于我长年不在家,所以村里面二十岁以下孩子的几乎都不认识。很多时候别人和我打招呼,我都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名字,只能简单的客套几句。孤身在外的时候我是客,可回到村里边了,怎么还感觉到自己依然是客?</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初二两天,我上午在新家陪妻子,下午又回老屋去陪老人。连着两个春节我都没在家过,所以今年要走动的亲戚朋友非常多。从初三一直走到了初八,才基本上走完。到了正月初九,妻子开始回县城去上班了,我便留在家里面。一方面是为了左右邻居接下来的两场婚宴,另一方面是在家里干一些杂活。这些年我一直在外打工,家里的上上下下都靠妻子来操持。她既要在县城工地上上班赚钱,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常是县城和家里两头跑。三年间电动车跑了两万多公里,前后换了两次电池和三次轮胎。她的含辛茹苦我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趁着我在家的日子,尽可能的去帮妻子多做一点事情。就这样忙忙碌碌的,一直到了正月十四才总算是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的上午九点,我一个人在家里。我将灶房里的两个包子汽了,又剥了四个皮蛋。说起这几个皮蛋是非常有意思的,由于我最近经常往返于县城和家之间,妻子把它从县城到家里来来回回给捎了四次。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我就把它剥了凉拌。包子是腊月二十四,妻子蒸年馍时亲手所包。最近这几天早晨起来,我就一次汽两个来吃。虽然妻子包得包子是皮厚馅少,孩子们都不爱吃,但我却吃得是津津有味,因为这里面包着浓浓的爱。饭后我搬了张凳子和炕桌,又给自己沏上一壶茶。静静地坐在门口自斟自饮,享受着这难得的幸福时光。当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坦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小初一,大十五”,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里,没有过完十五,年就没有算过完。按理来说正月十五这一天,不仅是元宵佳节,更是年味的沸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正月十五也是过年时最热闹的一天。村头巷尾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村民的节日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很多村子还会唱大戏、耍社火,吃元宵等。人们内心中把对年的爱慕之情,也集中在这一天彻底表白。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月十五的热闹程度就已经大不如前了。村里的很多年轻人,早在初六、七高速公路收费前就返回工作地了。村里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冷清和萧条,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在坚守阵地。</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又回到老屋,在家里陪着父母亲说了一会儿话。父亲的气色比今年七月份住院时好多了,但是他还是不愿意运动,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哪里都不去。母亲说他现在的性格就跟小孩子一样,干什么事情要哄着来。因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地逼迫他,也只能顺其自然了。今天很是幸运碰到了,回娘家的老同学卫宁。于是我们端了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聊了起来。多年未见属于我们共同的话题正在减少,但庆幸的是那一份真挚的友情还在。下午一点多,弟弟从杨陵赶了回来。明天学校都要开学了,他是专门回来接侄子回去上学的。于是他也加入了我们的话题圈。过了一会儿,对门的戴松夫妇也参与了进来。大家天南海北的聊得是非常投机,因此时间也是过得飞快。</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外甥旭东打来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小舅子一家和我们家一样,也都是为了陪孩子上学而在县城租房住。于是我回到新家把行李收拾了一下,一同坐上四路车返回县城。在路上旭东说,他想吃火锅了,我便愉快地答应了。并让他联系一下他的母亲和妹妹。到了晚上六点,我们两家一行七人高高兴兴地来到火锅城,点了一大锅小龙虾和一些饮料。开饭时我们简单地碰了一下杯,也算是将年的仪式感拉满。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满嘴流油的样子,我的心里也是非常的高兴。对于我们家的两个孩子而言,我陪伴他(她)们的次数是屈指可数,我也深感自己这个父亲做得不够称职。所以带孩子们出来吃顿饭,也是我这次回家的目的之一。</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后时间尚早,妻子提议说去园林公园广场上看热闹去,于是我们便移步到了广场。今年的元宵之夜,县里在此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挂花灯、猜灯谜、跑竹马等,广场上也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喜欢拍照的网红们拿出自己的手机,将这的美丽画面纷纷记录了下来。头顶上时不时飘过来孩子们放飞的孔明灯,正向着明亮的月亮奔去。其中一位大叔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吸引了许多市民争相拍照合影留念。也许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都想在2025年能沾一沾财神爷的喜气和财运。</p><p class="ql-block"> 舞台上的威风锣鼓敲得是铿锵有力,竹马、旱船、围围儿一一上演。人群也是围得是水泄不通,许多人站在高台上拿着手机录着视频。虽然演员们的服饰很华丽,表演得也很卖力,但是从他(她)们臃肿的身材上,完全可以看出演员们的年龄。基本上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看不到一张年轻面孔。还记得当年的社火和竹马,可都是一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在扮演。那时候的竹马蹦得很高,那时候的社火扮相很俊美。现在人们的生活是幸福了,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由于下午女儿也来到了县城,所以出租房里的两张床就变得有些拥挤。到了晚上,我便和儿子挤一张床睡。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捣蛋已经变成了帅小伙,躺在床上的时候比我的身板还长。儿子今年已经十七了,正是在叛逆期的时候,很难沟通和教育。很多时后我跟他说话不到三句,就没有共同话题了。我知道他今晚有点不情愿和我挤在一块儿,但是一听说我明天就要南下了,又没有办法来开口拒绝。</p><p class="ql-block"> 静静地躺在床上,我思索了很久。这次的假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今年没有赚到钱,但是我还是坚持回家来过年。虽然家里还是家徒四壁,但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我觉得比什么都值。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其实呢,并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长大了,心态改变了。所以老人常说,“过年是给孩子过的”,这话真是诚不欺我。当童年离我们是渐行渐远的时候,年的幸福感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的早上八点,又到了我该离家的时候了。妻子已经去单位上班了,儿子去高中报道了,只有女儿还在床上睡懒觉。又吃了妻子给我汽好的两个包子,我知道下次再想吃恐怕又要等上一年了。妻子提前给我的包里,装了四个苹果和四个麻花。我知道她的心意,也知道它的寓意。最后又检查了一遍行李,确认无误之后便独自来到了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站台上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我又拿出来手机,拍完了故乡的最后一组照片。我在心里默念着,“别了故乡,再见武功!”。其实像这种远行的场景,在我的打工生涯里,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但是每一次它都在折磨着我的神经,摧残着我的泪眼。所以有些时候文人的多愁善感,也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 今年抖音里有一句话很火,叫做“充电器一拔,再见又是一年!”。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却恰如其分地戳中了所有打工人的泪点。我还想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行囊扛上肩,乡愁又是三百六十五天”。列车启动了,奔向了春天,也奔向希望。</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文原创,谢绝翻录,音乐来自于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