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儿 ‍ ——往事回忆之二

乐天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以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社会上普遍崇尚勤俭节约。衣服鞋袜穿破了,补好了再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时普遍被认可的生活方式。针线活儿(缝、补)是当时人们(特别是妇女)普遍掌握的一种生活技能。把衣服裂口用针线连接起来,叫做缝合,也叫做缝;用针线缝制新衣服,也叫做缝。用针线把一块儿布缝在衣服袜子上,遮住衣袜上的破洞,叫做补(补衣服、补袜子)。有用机器(缝纫机)缝补的,也有用手工缝补的。本文提到的针线活儿,专指手工缝补。小时候我家孩子多,没有缝纫机,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我母亲用手工缝制。她的针线活儿很好,手工缝制的衣服很象用缝纫机轧制的。从上小学开始,母亲就教我们穿针引线,教我们如何缝补破了的衣服、袜子,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一个木制袜楦(也叫袜子板),专门补袜子用。那时有句老话“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是说如果衣服上破了个小洞不及时补好,很快就会变成难以补好的大洞。上小学中学时我喜欢运动,踢足球打蓝球、登梯爬高,衣服袜子经常破损,我也经常补衣服补袜子。经过不断地实践,我的针线活儿水平提高很快,我缝补过的衣服袜子平整、熨贴、针脚儿细密。</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我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在甘肃河西走廊工作生活了15年,这期间我的衣服袜子破了,都是自己缝补,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1979年回到天津工作,最初的几年因为人们普遍收入偏低,也因为当时市场各种商品供应不足,穿旧衣服、补破衣服的情况依然比较普遍。</p><p class="ql-block">‍ 织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逐步扩大,人们收入增加较快,市场商品供应逐渐丰富,很多人购买了价格比较贵的西装、中山装。这种衣服也有磨破或不慎刮破划破的情况,用普通的方法缝补,不很美观,扔了又可惜,只有用织补的方法来修复。织补,就是用很细的针、很细的线,用类似刺绣、针织的针法,按衣服原有的纹路,修复破损的地方,当然还要保持颜色的一致。织补是一种很精细的技术活儿,一般人还做不了。织补后的原破损处,粗看,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细看,仍可看到修复的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在天津的一些商场门前经常可以看到从农村来的四十多岁的大嫂结伴儿做织补活儿,赚些辛苦钱。有些裁缝店也有织补业务。。现在很少有人再缝补破旧的衣服袜子,都是一扔了之。原先经常看到的做织补活儿的大嫂,也不见踪影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五十岁以下的很多人不会做针线活儿,也不屑于把时间用在缝缝补补这些事上。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稍有些经济条件,就经常买最时尚的衣服袜子,有些衣服买后穿不了几次,扔一边儿不再穿了。</p><p class="ql-block">‍ 本人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视力还行,有时还做些针线活儿。近两年,用闲置的无纺布袋改做了一个买早点用的保温包;用闲置的一个皮钱包改做了一个手机包(缝上了金属链、防盗);用闲置的旧人造革书包改做了一个水杯保温套(外出遛弯带温水用)。这些自制物件实用、方便,旧物利用、经济实惠。其它如:给夹克外套(或者提包、裤子)换个拉锁;衬衣领子破了,翻领改成立领,或拆下来、反过来重新缝上;等等、等等。做这些,可以让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情,自有一番乐趣和小小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是袜楦(袜子板)</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中是本人缝制的水杯保温套、手机包和保温提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