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41支队:盘江矿区的一支铁军</p><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盘江精煤股份公司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朱华云当向导,带我们走进41支队在盘县瓦厂建军授旗的原址、41支队机修中队旧址和41支队地处盘南基地的司令部遗址等,探访“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最早的煤矿建设工程兵那段挥汗流血建设盘江矿区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第四十一支队举行授旗典礼</p><p class="ql-block">01激战“三线” 工兵火热建盘江</p><p class="ql-block">1966年初,正当盘江矿区的煤矿建设热火朝天进行时,按“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军原则,1966年6—7月,一支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建制,在矿区实行工改兵试点,将盘江矿区指挥部所属七个煤矿建设工程处及其他附属单位改编的工兵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支队(师级,以下简称41支队)整编完成。</p><p class="ql-block">41支队下属401、402、403、404、405、406、407七个直属团级大队,每个大队下设若干营级区队,区队下设若干连级中队,连以下设排、班。另将盘江矿区指挥部的一些附属单位编成10个独立中队。</p> <p class="ql-block">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8月1日,41支队建军授旗典礼在盘县瓦厂(现盘县两河街道亮山村)隆重举行。至此,我国最早的煤矿建设工程兵41支队在盘江矿区诞生。含9月25日新招入营的8120名新兵,全支队共有指战员19486人。</p><p class="ql-block">41支队诞生后,这支工程部队纷纷投入轰轰烈烈的矿建之中,盘江矿区成为“三线”建设的一片热土。</p><p class="ql-block">1966年3月,盘江矿区施工队伍开始编兵时,月亮田、火烧铺大井的平硐已开工建设。41支队成立后,1966年9—10月,土城矿井、老屋基矿和火烧铺斜井相继破土动工。至此,盘江矿区大井建设全线开工。</p><p class="ql-block">为及早将火烧铺(后改为火铺)矿井的铁路专用线建成使用,须将横穿矿区1213.1米长的黔滇公路段改线。</p><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41支队等单位职工,开始该段公路改线施工。日夜奋战23天,胜利完成了公路改线任务后,于4月开始,全面会战铁路专用线和矿井建设。</p><p class="ql-block">41支队汽车中队原来每天每辆车运输三、四趟,会战中提高到每天运输七、八趟,有的甚至达13趟。</p> <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四十一支队遗址</p><p class="ql-block">403大队9中队的战士在奋战“烂泥潭”时,光着脚站在泥坑中用手刨泥,许多人把手磨得鲜血直流也不叫苦。</p><p class="ql-block">404大队一中队,过去每月掘进最多20多米,会战中创造了月进150米的高水平……修路的队伍,矿建的队伍,采石的队伍,互相挑战,你追我赶,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大大推进了矿井施工速度。</p><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15日,火烧铺平硐竣工移交,成为盘江矿区第一个移交生产的大矿。……41支队把每个矿区建设、安装完毕,通过验收后交给地方。截至1976年初,盘江矿区共投产矿井4对,设计能力315万吨/年。其中:火烧铺矿120万吨/年,月亮田矿60万吨/年。</p><p class="ql-block">山脚树矿45万吨/年,老屋基矿90万吨/年。矿区辅助及附属企业建成投产的有入洗原煤能力90万吨/年的火烧铺选煤厂和汽车修配厂、671厂、水泥厂(一期工程)等。</p><p class="ql-block">02不忘功臣 “三线”精神永传承</p><p class="ql-block">已退休的土城矿原党委书记肖孝昆,是1969年41支队从遵义仁怀征来的第二批义务兵,被分在402大队13连。肖孝昆1971年初提干后,曾任过连副指导员,次年8月调任大队宣传股干部。</p> <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四十一支队遗址</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随部队前去抗震救灾后,调到煤炭部驻江苏大屯的27工程处整编成服务队,后组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支队,他在43支队大屯指挥所任干事。</p><p class="ql-block">1982年退伍时,因妻子在老屋基矿建“三线”,他便转业到盘江,对41支队的基本情况可谓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肖孝昆说,部队来时,住的是帐篷或油毛毡房,官兵一致睡通铺。床铺搭在地面上,下雨时,水从外面漫进帐篷,大家起来穿着雨鞋,像走在田里一样,有时甚至风餐露宿。</p> <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四十一支队遗址</p><p class="ql-block">“天当被,地当床,灯是月亮扇是风。”当年营队普遍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就是那个年代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建设施工中,因设施和技术落后,安全防范措施差,随时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忆及当年的“硝烟战场”,肖孝昆的语气有些低沉和伤感:“1970年12月13日,406大队7中队在火烧铺斜井施工时,井巷里有10多人在掘进作业,突然瓦斯喷出煤层,领导命令外面的战士冲进去抢救战友,结果连冲进去的人一起无人生还,共死15人,这是当年在部队发生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瓦斯突发事故。”</p><p class="ql-block">肖孝昆还记得他在部队当班长时,一个叫许际直的战士,是1971年入伍的四川兵,巴中人。</p><p class="ql-block">72年的一天,402大队17中队在老屋基矿一井巷掘进时,突然井巷塌方,班长被塌方所淹,许际直奋不顾身抢救,后来班长倒是被抢救成功了,可他却长眠于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肖孝昆任13连副指导员时,炊事班一名战士要求下井作业。组织批准后,该战士下井的第三天,在推车运煤至巷道拐弯处时,因车速过快,斗车跳道侧翻,他的脖子被卡而窒息身亡。</p><p class="ql-block">盘江矿区逐渐建设成型后,在1972年3月至1977年12月,41支队陆续撤离盘江矿区,北上承担其他矿井建设。41支队在建设盘江过程中,共有10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03探访故地 当年“战景”若再现</p><p class="ql-block">我们探访41支队驻扎过的一些营地及其留下的活动元素时,其在瓦厂举行授旗仪式的场地虽已建满民房,但当年支队在瓦厂开砖厂、建房的部队驻扎的营房还有2栋残留在侧对面的浓荫掩映中。</p><p class="ql-block">在41支队留存的历史文物中,保存完好的要算支队地处盘南基地的司令部遗址了。我们走到盘县板桥的粑粑铺,一迈进用“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字样装饰门头的路门。</p> <p class="ql-block">基建工程兵四十一支队遗址</p><p class="ql-block">我们沿两水线东南侧新修的进寨公路走进现盘县两河街道办公区附近,当年41支队机修中队旧址在这里。朱华云说,41支队撤离后,1978年成立的盘江矿务局技工学校就在此办学。“这些房屋原是41支队机修中队干部的住宿区,后来盘江技校的近百名老师也住在里面。”朱华云指着公路东侧的建筑群说。</p><p class="ql-block">端详着一栋栋尚存的旧石房,打量着建房的一石一瓦,朱华云感慨道: “现虽已燕去楼空,但当年机修中队的官兵们在此维修、安装矿山设备的场景仿佛再现眼前,这些建筑物都是41支队在盘江上演‘三线’建设的真实遗迹!”</p><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六盘水日报)</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文中所说:“1966年初,正当盘江矿区的煤矿建设热火朝天进行时,按“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军原则,1966年6—7月,一支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建制,在矿区实行工改兵试点,将盘江矿区指挥部所属七个煤矿建设工程处及其他附属单位改编的工兵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支队(师级,以下简称41支队)整编完成。</p><p class="ql-block">41支队下属401、402、403、404、405、406、407七个直属团级大队,每个大队下设若干营级区队,区队下设若干连级中队,连以下设排、班。另将盘江矿区指挥部的一些附属单位编成10个独立中队。”盘江矿区指挥部即中国人民解放军41支队的前身,盘江矿区指挥部最初在盘州市柏果镇土城三家寨,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最先来了20余人到盘县盘关区土城三家寨,之后从全国各地陆续来了一些技术人员,以及支援三线建设的人,约两万多人。在盘县盘关区土城三家寨今盘州市柏果镇土城三家寨旁建起了盘江矿区指挥部,修车房,五七干校等,在三家寨后山小松坡建起了许多干打垒的房子和油毛毡房。住的就是矿区指挥部和七个煤矿建设工程处的人,后工改兵,建立了41支队,41支队迁盘南赵官。同时盘县特区政府在土城成立,后迁盘关。山脚树,月亮田、火铺矿等建成后,移交给矿务局,41支队有些人又兵改工留在了盘江矿务局工作,即现今贵州国资委所属贵州能源集团盘江煤电有限公司。盘江矿区指挥部和盘县特区政府在柏果镇土城的遗址也毁,鲜有史料记载。今盘州市柏果镇土城,可说是贵州三线建设的起点之一,也是六盘水市和盘州市三线建设最早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盘州市柏果镇土城可说是文化的富集地,如红二六军团长征文化,滇黔桂边纵盘北游击大队的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古木榔树群庆云古寺,古乡文化狗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和水族文化,明清移民文化即屯堡文化,乡贤文化如清光绪二十一年团总胡昭庭组织召集普安直隶厅的文武官员,捐助银两修柏果镇土城的一里三座桥,土城和真龙地的传说,以及一些古祠、古庙、古桥古建、古驿道等,还有彝族土司米鲁因省级官员贿赂不公,愤而造反的米鲁事件,清咸同年间的回乱,以及民国娘娘山的苗乱等。柏果镇土城虽是文化富集之地,却鲜少有文字资料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