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7-9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目录</b></p><p class="ql-block">1、秋瑾故居及纪念碑</p><p class="ql-block">2、王羲之故宅及陈列馆</p><p class="ql-block">3、蔡元培故居及纪念馆(孑民图书馆)</p><p class="ql-block">4、周恩来祖居及纪念馆</p><p class="ql-block">5、青藤书屋(徐渭故居)</p><p class="ql-block">6、徐渭艺术馆</p><p class="ql-block">7、绍兴师爷馆</p> 秋瑾故居及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秋瑾出生于官宦家庭,少年时随宦游的祖父和父亲到过福州、厦门、台湾等地,学诗词,亦学骑马、击剑。1889年在绍兴小住之后,1893年又随父到了湖南,往返于常德、湘乡、长沙等地,1896年与王廷钧结婚,移居湘潭。1899年,随王廷钧进京,与吴芝瑛、陶荻子订交,广泛阅读新潮书报,参与“妇女谈话会”等活动,萌发民主思想和妇女解放思想。</p><p class="ql-block"> 1904年,秋瑾留学日本后,结识宋教仁、周树人、陶成章等革命志士,创办《白话》报,重组“共爱会”、加入“三合会”。1905年4月回绍,先后谒见蔡元培、徐锡麟,在上海加入光复会。6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为浙江分会主盟人,是年底回国。1906年,执教湖州南浔浔溪女学,5月赴上海,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2月,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并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约定浙皖同时起义,事泄,六月六目(7月15目)就义于绍兴轩亭口。</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秋瑾卧室兼书房</p><p class="ql-block"> 秋瑾在此夙兴夜寐,伏案攻读过不少经史书籍和古典诗词,还挥笔疾书,写过许多抨击清王朝暴虐统治与媚外卖国、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以及忧国言志的诗文。卧室后面的小密室里藏放过革命文件和武器,秋瑾被捕后,清兵曾多次来杳抄,均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餐室</p><p class="ql-block"> 当年,秋瑾和她的家人在此用餐。</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秋瑾兄嫂卧室</p><p class="ql-block"> 秋誉章(1873-1909),字徕绩、莱子,秋瑾胞兄。曾在北京路工局任职,后办黄河督修工程。参加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在绍兴大通学堂担任历史、地舆教员,与秋瑾一起集合同志,奔走各方,密谋革命。大通事发,为避免清廷缉拿,四处逃逸,后又亡命辽宁、天津等地,终因忧劳过甚,逝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张淳芝(1869-1955),又名顺、顺姑、团姑,秋瑾长嫂。1891年与秋誉章结为夫妻。她能文善诗,姑嫂间亲情甚笃,常以诗文唱和。张淳芝深明大义,在经济上积极资助秋瑾从事革命,常常变卖金银玉器等饰物以应急,直至典当秋氏家传《又补斋》画册。</p> <p class="ql-block">秋瑾父母卧室</p><p class="ql-block"> 秋寿南(1850-1901),宇研孙,号益山,秋瑾父亲。绍兴府山阴县监生,肄业于杭州紫阳书院,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早年居福建提督孙军门幕。“以劳续保知县,分发台湾”,后被人捷足先得,改任台湾抚院文案。居台未久,又因劳绩被提升为直隶州知州,但因“以贫不能具厚赂,一任部得操纵”,而未莅任知州,签发湖南。后历任湖南常德厘金局总办、湖南桂阳州知州等职。1901年,病逝于桂阳知州任内。</p><p class="ql-block"> 单太夫人(1845-1906),秋瑾母亲。出身萧山望族,安徽候补县丞单良翰长女。能诗文,持家尤動俭。她对秋瑾的教育严厉而又慈祥,是秋瑾幼年第一位启蒙老师。秋瑾能文善诗,深受母亲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家塾</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花园</p> <p class="ql-block">秋瑾生平事迹展</p><p class="ql-block"> 莫道女子非豪侠,精忠报国赖红颜。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忠肝义胆、傲视须眉的巾帼英雄,她们大胆地挣脱封建牢笼的束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披肝沥胆,视死如归,用满腔热血抒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华章,备受后人景仰。秋瑾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铁骨英风、壮志豪情的革命女杰,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路人,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诗人。</p> <p class="ql-block"> 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在北京期间与秋瑾有过交往,并介绍秋瑾赴日留学。此为服部宇之吉的手迹。(2020年7月,钱小良、沈刚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秋瑾在日本时拍摄的和服照</p> <p class="ql-block"> 秋瑾在诗中鼓励徐氏姐妹冲破家庭樊笼,投身革命。</p> <p class="ql-block"> 这一方玉章,上刻“读书击剑”四字,是秋瑾生前常佩带身上的心爱之物。(陈华英捐赠)</p> <p class="ql-block">秋瑾烈士就义时的血衣</p> <p class="ql-block"> 为祭奠秋瑾烈士,其盟姐吴芝瑛在小万柳堂设“悲秋阁”。(2004年9月,杭州徐雨春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秋风亭</p> <p class="ql-block">仓桥和秋风亭</p> <p class="ql-block"> 在绍兴市城内解放路轩亭口,1930年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碑址为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之地,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碑文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称为绍兴三绝。</p> <p class="ql-block">大善塔碑记</p><p class="ql-block"> 大善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时有钱氏女未嫁而殁,遗言以奁中资建寺,民黄元宝舍地,僧澄贯主其事。殿旁建七级浮屠,名大善塔,向为越中著名古刹之一。唐开元年间,寺改名开元,先后有高僧昙一、湛然、允文等驻锡讲经,僧徒踊至,寺舍增广,法席甚盛。唐元和年间,日本高僧空海云遊越州,来此寺听经求法并携归珍贵佛典。唐大中八年(公元854)日本高僧圆珍挂褡大善寺,复携归大批佛经、文献等返国弘化。五代吴越国时,越州另建开元寺,大善寺仍复旧名。南宋初,以州治为行宫,此寺为守臣驻地。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不慎遭火,寺塔俱焚。南宋绍定年间重建,陆游撰疏记其事。明清两季均有重修,徐渭、张岱撰有楹联、碑记。清末至民国,佛事渐衰,殿宇失修。一九五七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大善塔。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结构,宋代形制,高四十米,顶层设穹窿顶,置铸铁覆盆,系绍兴现存最古老之佛教建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绍兴位于北纬30度。北纬30度体验馆。</p> 书圣故里 <p class="ql-block"> 书圣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蕺(ji)山以南大片古民居之中,东起中兴路,南抵胜利路,西至解放路,北达环城北路,总面积约0.8平方千米,是绍兴市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书圣故里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蔡元培故居、戒珠讲寺、蕺山书院、题扇桥、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镶嵌在街弄间。</p> 王羲之故宅及陈列馆 <p class="ql-block">舍宅为寺</p> <p class="ql-block">墨池</p> <p class="ql-block">题扇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天人称“王右军”的王羲之走在回家路上,过一小桥时,见一老妪坐于桥头,烈日下出售几把做工并不精巧的六角竹扇,每把五文钱,王羲之怜其辛苦,借桥头店家笔墨,在每把竹扇上写上几个字,老妪见状一脸愠色。王羲之说“可说此为王右军字,每扇可售一百文”。果然,行人见扇,听说是王羲之写的字!纷纷争购,转眼告罄。这座桥,后人便称“为题扇桥”老妪见有利可图,第二天又抱来二十多把扇子,王羲之看了,又在扇子上写了字,很快也都卖完。第三天,那老妇人竟弄来一大堆扇子,坐在桥头等王義之。王羲之知情后,绕弯走条行人较少的小巷子回家。这条小巷子,后人便称力“躲婆弄”。</p> <p class="ql-block">躲婆弄</p> <p class="ql-block">在题扇桥上看文笔塔</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陈列馆</p> 蔡元培故居及纪念馆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绍兴传统台门建筑,共三进,依次为门厅、大厅、座楼,中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若干间,占地面积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故居建筑系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道光年间购置,初有大厅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供三代人合住,蔡元培父亲宝煌公为长子,分得一楼一底,加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即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后历次返绍均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1987年按原貌修复了门厅和大厅:1999年修复座楼五楼五底、现辟为蔡元培纪念馆,布置蔡元培生平简史陈列和故居原状陈列。座楼东次间为蔡元培书房和卧室。</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毕生为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在故乡生活和工作长达30余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迹。他与诸多同时代的绍兴籍名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吾辈之责任”而鞠躬尽瘁、奋斗终身。</p> <p class="ql-block">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绍兴,在江南水乡的滋养与父母兄弟的陪伴下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父亲的早逝使家庭由盛而衰,而勤奋好学的蔡元培不负众望,参加科举考试名列二甲第三十四名,赐进士出身,人翰林院,授职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愤然弃官回归故里。抱着“教育救国”之志,以教育启迪民智,兴学育才。他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次子蔡无忌合影</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的征婚条件</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夫人周峻</p> <p class="ql-block">投身教育的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蒋梦麟协助其进行北大的体制改革,成为蔡元培治理北大的得力助手。1920年3月14日,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于北京西山。</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鲁迅</p> <p class="ql-block"> 绍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蔡元培对大禹、越王勾践和越中历代名人推崇备至。他对辛亥革命先烈充满感情,撰写英烈事迹及传记。近代许多绍兴籍名人、学者大家都与蔡元培有师承、同事、战友、同乡等关系,并与蔡元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辛亥三杰”</p> <p class="ql-block">门厅</p> <p class="ql-block">书房</p><p class="ql-block"> “自十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一一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p> <p class="ql-block">餐室</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及家人用餐之处。</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卧室</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父母卧室</p> <p class="ql-block">灶间</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自幼读书刻苦,时或无钱买灯油,即借灶火阅读。</p> <p class="ql-block">家塾</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先生六岁入家墊,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纪念馆(孑民图书馆)</p> 周恩来祖居及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绍兴人。</p><p class="ql-block"> 绍兴是周恩来的故乡,越地文化的熏陶对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周氏先祖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赞叹的“莲”的精神品格是周恩来一生清廉的写照。周恩来对绍兴有特殊的感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避艰险回到故乡绍兴视察抗日前哨阵地,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看望家乡父老,题词“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动员人民积极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回到浙江,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关怀绍兴籍知名人士,表露出对故乡的厚爱与浓浓的亲情。陈列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介绍周恩来与绍兴血脉相联,亲情相融。抒发故乡人民对周恩来至崇至敬的爱戴与怀念,讴歌周恩来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 绍兴宝祐桥周氏一脉历史悠久,周敦颐被尊为始祖。元中期,周茂定居于今绍兴柯山之南,元至正十九年(1358),周茂曾孙周庆迁入城内镜水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迁居宝祐桥河沿永昌坊(即今址),名锡养堂。周庆为周茂第四代,后人称他为四世祖,周茂被奉为宝祐桥周氏一世祖。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遂以“百岁堂”名世。</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恩来十一世祖周懋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以示祝贺,因而民间又俗称“百岁堂”,成为绍兴流传三百多年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百岁堂</p> <p class="ql-block"> 1939年回绍时期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30日,周恩来与亲友在姑父王子余家的槐荫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给表妹王去病的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返抵延安时,在机场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欢迎、左三起分别为秦邦宪、张间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肖劲光。</p> <p class="ql-block"> 1939年8月底,周恩来赴苏治疗臂伤前和刘少奇合影。</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在延安窑洞前锻炼受伤的手臂。</p> 青藤书屋(徐渭故居) <p class="ql-block"> 青藤书屋,原先称“榴花书屋”。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榴花书尾,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榴花书屋的主人,就是徐渭的父亲徐键。</p><p class="ql-block"> 青藤书屋占地460平方米,坐西朝东,三开间,分前后两室。书屋前有天池和青藤,东首为一竹园,有自在岩、天汉分源等景。</p> <p class="ql-block">书屋</p><p class="ql-block"> 书屋的匾额上写着“青藤书屋”,这是明末清朝陈洪绶的作品;下面是徐渭画像。对面墙的匾额“一尘不到”是徐渭书写。</p> <p class="ql-block">佚名《徐渭画像》</p><p class="ql-block"> 徐渭(1521—1593 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垒山人、山阴布衣、白鹏山人、鹅鼻山人、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等。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世首推其书画艺术,认为他的书画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泼墨大写意的开拓者,并尊为“青藤画派”鼻祖°</p> <p class="ql-block">“一尘不到” 落款 天池(徐渭号)</p> <p class="ql-block">屋墙上的“自在石”为徐渭书写。</p> <p class="ql-block">“天池分源”为徐渭书写。</p> <p class="ql-block">天池和青藤 </p><p class="ql-block"> 池中立着一方石柱,刻有“砥柱中流”四字,是徐渭所写。天池两边石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这是描写青藤和天池的句子,相传也是徐渭所撰。</p> 徐渭艺术馆 <p class="ql-block">徐渭</p><p class="ql-block">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田水月等,他一生连应八次乡试,都因不拘礼法而失败,由于徐渭刚正不阿,不喜结交权贵,遭遇坎坷不平,最后贫困潦倒而死。徐渭就是徐文长,他是明朝最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和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作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脫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难怪郑板桥、齐白石等画坛巨匠都声称“愿做青藤门下狗!”。</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书法(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 《芭蕉图》(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p><p class="ql-block">《驴背吟诗图》轴 纸本水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纵112.2厘米,檢30厘米</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作为明代花鸟画坛独领风骚、以大写意画法见称的徐渭,留下的人物画迹并不多见。他所画的人物有诗人,有隐士,有观音,有儿童.…虽然笔墨简练,但形象生动,神韵自存。此图并无徐潤自題,因画幅上有清初笪重光、张孝思的两段鉴定文字,遂以之为徐氏真迹。</p><p class="ql-block"> 图上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实为以笔墨意趣取胜的佳作。他画人物多用“减笔”法绘出,老翁仅用寥鉴数笔便形神俱备。而构图则以简略见胜,背景树枝、藤蔓则笔点零乱,使人顿有秋色萧素之感。运用恰到好处的省略手法,营造了一个空而不虚、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 《驴背吟诗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p><p class="ql-block">《黄甲图》轴 纸本水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纵114.6厘米,横29.7厘米</p><p class="ql-block">故官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图中描绘清秋时节池塘中的景物。荷叶二柄,一正一侧,占据在画轴中央;下方一只螃蟹挥舞着巨钳缓缓爬向画外。画面中间用叶柄将荷叶与蟹贯穿联系在一起,又留出大片空自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整幅画作几乎全以泼墨而成,墨分五色。浓淡有致,笔势奔放,一气呵成。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摻用了勾、点、抹、挑、留白等诸多笔法,笔笔精微,形神兼备。“黄甲”二字语意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徐渭此图中,黄甲既指螃蟹,又借指科举甲科及第者,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讽刺那些腹中无才,空有其表,气魄豪粗,依托关系或金钱蟾官折桂的人。</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 《黄甲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明 徐渭</p><p class="ql-block">《墨葡萄图》轴 纸本水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例116.4厘米, 64.3厘米</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该图徐渭水墨写意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画家以墨笔写葡萄枝斜伸而下。以草书笔法写枝蔓,以泼墨法染树叶,以饱含水分的笔墨点葡萄。笔端饱含水分,浓淡相参,酣畅淋漓的笔墨充分表现了枝蔓斜垂的动势和葡萄晶莹剔透的情态,虽状物而不拘泥于形似,着重表现其内在情态和抒发画家的个人情感,将水墨的表现力提升到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晋 王羲之</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卷 紙本水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纵23厘米,横114.8厘米</p><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客博物院戴</p><p class="ql-block"> 《快雪时晴帖》流传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是“书圣”王義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名作。此卷应为唐代幕本。全帖仅廿八字,为玉羲之在大雪初晴时以愉悦之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行书四行“字势强雄,笔力飘逸,灿若游云,矫若掠龙”,可谓字字珠玑,绝世罕见,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二十八骊珠”;赵孟頫更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p> 绍兴师爷馆 <p class="ql-block"> 绍兴是中国越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文化丰蕴,胜迹众多,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绍兴更是被称为“士比鲫鱼多”的名士之乡。耕读传家,钟灵毓秀,代有人杰,星汉灿烂。“鉴湖越台名士乡”七绝名诗,折射和显示了绍兴所涌现的一大批豪杰大家和仁人志士,其中也包括了数以万计的绍兴师爷。</p><p class="ql-block"> 绍兴师爷在明清官僚治理舞台上活跃了三百多年,是一个独特的智慧群体,进而所形成的“无绍不成衙”,成为中国社会探究不已的历史文化现象。绍兴遂成了著名的师爷之乡。</p> <p class="ql-block"> 师爷是旧时官署中幕友的俗称。师爷并无官衔,与主人属于雇佣关系,幕主尊其为“宾”“友”,师爷尊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一词明代已有出现,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家臣制、幕友制和幕僚制。</p><p class="ql-block"> 清代为师爷的全盛时期,上自总督下至州县长官,都会聘请师爷处理政务。由于师爷多出于绍兴,民间便统称为“绍兴师爷”。晚清,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师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期,尤为明显的是有两次高潮。满清统治者融合汉族知识精英,利用管治人才以达成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加上清代“奏折政治”流行,督抚无文职属官和专门机构,而州县衙门公务繁杂,师爷佐治便应运而盛。</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师爷群体逐渐式微,作为“家长制”的助手,有道德约束的天然缺陷,变法新政开始,专设机构专司其职,师爷群体淡出政治舞台。既是师爷体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p> <p class="ql-block">绍兴师爷中的杰出者(部分)</p> <p class="ql-block">沈文奎</p> <p class="ql-block">邬思道</p> <p class="ql-block">秋桐豫</p> <p class="ql-block">娄春蕃</p> <p class="ql-block">娄心田</p> <p class="ql-block">备注: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2月7-9日</p><p class="ql-block">交通:出租车和步行</p><p class="ql-block">门票:均免票</p><p class="ql-block">说明:绍兴先贤名人故里众多,因为时间原因选了心中特别崇敬的“周恩来”、“鲁迅”、“秋瑾”、“蔡元培”、“王羲之”、“徐渭”、“大禹陵”等的故里遗迹参观拜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