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网络提供</p><p class="ql-block">图文整理编辑/徐英</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女兵风彩</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走过35年历程,曾经活跃着一代又一代铁道兵女兵,她们是“不能谈情说爱的青春,只有出力流汗的回忆”。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撤销的35年间,铁道兵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大动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绩,女兵同样在铁道兵军史上浓墨重彩留下了一串串青春足迹。回眸兵史,定格铁道兵女兵不同时期的青葱画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执笔赞铁道兵女兵……铁道兵艰苦,志在四方,荒漠戈壁,人迹罕至,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就到哪安家。这对刚入伍时最大只十九岁,最小才十三岁的铁道兵“丫头兵”来说,从这一刻开始,女兵们不再是“妈妈的心头肉,爸爸的小棉袄”,不再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服日子。她们的青春面对的是从未经历的艰苦环境,不同寻常的各种磨练。军营里她们虽是女兵,照样和男兵共同经历了冰雪严寒的冷酷,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寂寞,青藏高原、天山冰达板等艰苦生活的残酷体验。</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十一师杨莹洁,1949年10月刚参军时与战友的合影(左一为杨莹洁)。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名女铁道兵。</p> <p class="ql-block"> 丰富而珍贵的铁道兵女兵照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还原着真实的历史轨迹,诉说着她们的平凡与伟大。在抗美援朝血染的战旗上,也有铁道兵女兵“血染的风采”,也涌现出无数像相铭、谢素珍等女志愿军立过一等战功的“巾帼英模”。铁道兵二师女英雄相铭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事迹曾经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和朝鲜人。这张相铭与战友的合影照片,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道兵女兵经历硝烟洗礼的故事,也记载了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志愿军铁道兵女战士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相铭随部队改编到铁道纵队二支队,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8月,她出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英模代表大会,同年9月出席了全国铁路劳模代表会,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3年3月,相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了在平壤召开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1990年10月,相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朝鲜抗美援朝40周年纪念大会,并被授予二级独立勋章。1985年12月,相铭离休后,参加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荣获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颁发的1996年度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和证书。′</p> <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洪灵从浙江省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入伍后就成为铁道兵二师宣传队一名女兵。1951年5月3日入朝参战,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铁道兵的一员。她经历了首战鸭绿江大桥,317地段反绞杀战、反空降、反登陆,参加抢修京义线大宁江、清川江便线和便桥、满浦线等多项抢修工程,一直随部队把铁路修到“三八线”。甚至怀孕、分娩孩子,也没有回国,直到1954年8月抗美援朝胜利凯旋。在“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立下了战功。</p> <p class="ql-block"> 谢素珍年轻时的军装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作为铁道兵三师的一名护士出国参战救治伤员。一踏上朝鲜的土地,他们就遇到一条冰彻透骨的河。桥被敌军炸毁,战士们只能下河蹚到对岸。</p> <p class="ql-block">援越抗美的铁道兵医院女兵。</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女兵的青春在战火中闪亮。铁道兵二师有一名誉为兵中“花木兰”的王立英,她曾两次上国外战场。17岁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她英勇无畏。有一天晚上,敌机来轰炸,一个战士下肢炸伤骨折,她及时给予止血、包扎、固定。并立即和战士们一起抬着担架,走了20多公里坎坷的路程运送伤员。在途中5个多小时遇上两次空袭,她都在担架旁用身体护着伤员,生怕伤员再次受伤,安全把伤员送到师医院。1965年9月,王立英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当接到部队参加援越抗美命令后,她把三个孩子送到了他们的爷爷奶奶家,与丈夫刘洪章跟随铁道兵第二师同时开赴越南,是铁二师7团出征时的唯一女兵。在越南,她经历战火,冒着敌机轰炸抢救伤员,直至至1969年8月回国。王立英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彰显了铁道兵女兵青春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名垂青史,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曾经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大量征召了一批又一批女兵,虽然她们大多数是干部子女,但是吃苦耐劳的韧性一点也不输男兵,都是铁道兵“女强人”,军中“铿锵玫瑰”,在铁道兵队伍中,男兵能干的,他们照样干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屯垦戍边北大荒莫旗巴彦地处北部边疆,年平均气 温-3,2℃最低温度-40,3℃,每年从9月至次年4、5月为冻结期,无霜期仅90至120天,沿线土壤冻结深度为2.5米至4.5米,“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被称之为难以生存的“高寒禁区”。夏季白天有牛虻叮咬、晚上凌晨蚊子小咬齐上阵、铁道兵战士用顺口溜形容,“北大荒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睡着波浪床(木杆铺炕,粗细不平)、吃着红高粱(供应部队的军粮)、喝着“三省汤”(省油、省盐、省菜),五黄六月吃干菜(没有路,蔬菜运不进来),白菜冻得像冰块、豆腐冻得像块铁、猪肉要用大锯拉、切菜就得斧子砍。部队配发了皮帽、皮大衣、皮鞋、皮手套四大件。所谓的“皮”里是羊毛外是军绿色布料,男兵女兵都穿厚厚的棉衣裤、外套皮大衣、头戴皮帽子、脚穿大头鞋,就是这种抗寒装备,迎着凛冽的寒风好像穿着纸片服,部队的岗哨和其它室外活动限定1小时,否则会发生冻伤。我们从头到脚防护严寒的服装,给铁道兵带来“男女分不清”的大笑话。70年代初到北大荒巴彦的女兵,与首批前辈相比,生存环境己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她们踏上部队的第一步开始,最大十九岁最小才十三岁,她们不再是妈妈的心头肉爸爸的小棉袄,不再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服日子。她们将面对北大荒农场不同寻常的恶劣环境,将领略各种艰辛艰苦的困难,这段经历是她们人生之路,特别是三万二,八千三,记忆最深刻,在心灵中留下最震撼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艰苦,志在四方,荒漠戈壁,人迹罕至,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就到哪安家。这对刚入伍时最大只十九岁,最小才十三岁的铁道兵“丫头兵”来说,从这一刻开始,女兵们不再是“妈妈的心头肉,爸爸的小棉袄”,不再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服日子。她们的青春面对的是从未经历的艰苦环境,不同寻常的各种磨练。军营里她们虽是女兵,照样和男兵共同经历了冰雪严寒的冷酷,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寂寞,青藏高原、天山冰达板等艰苦生活的残酷体验。</p> <p class="ql-block">从“劳动光荣,当铁道兵光荣”到“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也是铁道兵女兵的真实写照。铁道兵铁一师三团女兵胡清碧工程师,是当年全铁道兵叫得最响的“爆破专家”。1965年夏,21岁的胡清碧与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毕业的8名女同学 一起分到铁道兵一师三团。当她穿上崭新的军装,佩戴上红色的帽徽红领章时,心情非常激动,她立志把青春献给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女兵从昨日的少女小兵,走到了今天的花甲和古稀之年。早已脱下军装离开部队的女兵,许多人都当上了奶奶姥姥,尽享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是,女兵战友,无论在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芳华依旧。如今她们相聚在铁道兵“女兵群”,一起回忆在部队走过的所有日子,青春岁月总让她们留恋,晒晒军照,来平抚这颗“芳华”激动的小心脏。远去的铁道兵,军魂不散。她们会亲切地说:"曾经当过铁道兵,难忘军旅情,姐妹情似海,战友您最亲!"三八妇女节,女军人可亲可爱!她们是祖国的花朵!她们是军中的花木兰,战场上英勇无畏。女军人的坚韧和勇敢,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钦佩,祝节日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