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在外地,看到一些人在玩冲浪。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是海、洋涨大潮的时候。冲浪🏄♀️的人们驾驭着冲浪板在波浪上奔腾。有的站立起身,回头看浪,待浪来时,压住冲浪板,忽而向右,忽而向左,潇洒地像走个"之"字一样在浪里交叉前行,奔向岸边;</p> <p class="ql-block"> 有的正欲站起,还未起乘,一个大浪,拍在浪中,待白花花的浪花散开,水里浮现出黑色的冲浪衣,又见四肢在动,爬上白色的冲浪板,趴在上面,双手划行。</p> <p class="ql-block"> 他们享受着这生活中的玩好,任由大浪或举或摔、或推或涌……</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岸边,顿生羡慕,羡慕之余,猛然想起了我国古代、大概1500年前左右,有一个爱玩冲浪的人,一位乐观、坚毅的扬州姑娘!</p> <p class="ql-block"> 我"结识"这位美女缘于一首小诗,南朝时期的《长干曲》,仅四句二十个字。</p><p class="ql-block">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p><p class="ql-block">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诗真好!然而,就像很多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一样,今天的我们未必真能读懂它。很多专家的注解,要么迂远不切就里;要么臆断附会牵强。下面谈一下我对这首诗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爱吃汤圆,原因之一是一煮即熟,功在速成,适合快节奏的生活。而我更爱元霄,小火慢慢地煮,直至煮透、煮化。对这首小诗,更应该把它"煮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解诗。后两句极好理解:"住在扬子江边,喜欢在扬州弄潮玩。"关键是前两句。</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逆浪"</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解释:长江东流,形成激浪,面朝激浪,即为"逆浪"。按这种说法,长江东流是顺浪,人在江中背东朝西,即形成逆浪。这显然不对。第一,古今中外,江边、海边、大洋边无论冲浪还是各种戏水弄潮,都是顺流顺浪。小型的船儿无法逆大浪前进。第二,"故相邀"的意思告诉我们,"大浪来时,正好邀约我去弄潮。"既然顺浪时刻存在,逆浪扭头即得,那还用得着"相邀"吗?显然这里的逆浪不是平日里的顺浪。</p> <p class="ql-block"> 那么,"逆浪"究竟是什么呢?我的观点:是海浪,是海浪自东向西逆流倒灌入长江后形成的大潮。</p><p class="ql-block"> 人们会问,扬州哪里来的海?这里讲一下我国古代的地理,讲一下古代长江的入海口。今天的长江入海口确实是在上海市以东。而古代的时候却不在这里。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口大致位于今天的镇江、扬州一带。以后逐渐向东推移,一直到了唐代,长江入海口才不在这里,但海潮仍可抵达。</p><p class="ql-block"> 镇江与扬州又是什么关系呢?二者隔长江相望。镇江在长江南岸;扬州在北岸。</p><p class="ql-block"> 扬州那时是临海城市,自然就有海水涨潮倒灌进入内河,形成大潮。今天我们看到的阴历8月18钱塘江大潮,就是这个原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令人惊奇。要知道,古代的广陵潮可远比今天的钱塘江大潮大得多。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涌潮,即山东青州涌潮、江苏广陵涛和浙江钱塘潮。那两处都叫"潮",唯广陵扬州的叫"涛"。</p> <p class="ql-block"> 以上的解释,让我们知道了这女子弄的是什么潮?更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一些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顺便岔开一下主题。有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唐诗,是扬州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起首两句便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看现在许多专家对"海"的解释,大多认为是虚指、泛指,总之没有解出诗的原意。其实,就是扬州、镇江长江入海口外的东海。"连海平"就是海水涨潮,把海平面抬高到和长江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样子,这样才能逆浪倒灌,形成大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正题,继续解诗。</p><p class="ql-block">二、为何"菱舟不怕摇"</p><p class="ql-block"> "菱舟不怕摇"这句诗中"菱舟"有很多解释。我们选择"女子在江边采菱角的小船"这种解释即可。这句的重点不是"菱舟",而是"不怕摇",它还是全诗的重点,需要认真破解。解释"逆浪"需要深入细致的考证;而解释"不怕摇"则需要宏观的视野和纵横时空的思维。现行的解释,有说"菱角外壳坚硬,象征女子意志坚强"的,这解释好似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但菱角外壳怎么就和意志结合了起来?又是如何象征的?说得不够贴合。</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要解释好"不怕摇",不必拘于原诗具体的诗句,可以对比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特点,准确定位出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特点、特征,把"弄潮女"独有的时代风貌与精神特质形象地呈现给今天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说,这位女子肯定不是缠足裹小脚儿的,因为缠足是四、五百年之后,五代十国和北宋以后才有的。倘若缠足,三寸金莲,纵使菱壳再坚硬,甭说弄潮,就是平地走路,定也一晃三摇。再有,这位女子不但身体没有束缚,思想也没有宋代以后那些节烈刚常思想的束缚,脑子里想的就是,邀朋唤友,冲浪弄潮,享受生活,亲近自然,敢于冒险,迎接挑战!</p><p class="ql-block"> 何以见得?弄潮女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毕竟较之以前朝代经济有了发展,科技也有进步,比如阴历就能很好地预测潮汐周期。在文化上仍然保有中华文化健康、昂扬、向上、刚劲的传统。让我们看看大约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女人,比弄潮女早上200年左右的卫夫人,她遍访前人书法墨迹,最终选择萌芽阶段的楷书将之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字形态由隶书转向正楷做出巨大贡献。她还著书立说,培养出学生书圣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把时间再向后推5、600年,到了宋代,就能看到才女李清照了。她总在那里愁,中年后确有国家和个人的不幸,以致低吟"凄凄惨惨戚戚",可在10几岁的时候,生活却是很好的呀!在家里荡秋千,突然来了客人,她都要害羞,赶紧起身回避,跑到后院去,以致鞋都没来得及穿上,秀发上的金钗都掉落了下来。看看吧,这就是宋代女性的典型特征。到了明、清,女人更被描绘成娇羞纤小,病态为美,弱不禁风。显然,这时的文化出了问题。有人说是更"雅"更"美"了,其实是审美出了问题。"不怕摇"的冲劲减退;病态的"雅气"渐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解"菱舟不怕摇"。驾驭采菱小舟,拥抱巨浪大潮。任凭震荡拍打,享受冒险心跳。来吧更大风浪,看我勇毅弄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诗解完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怎么像外国人呀?"或者说:"这姑娘太野了!"我要强调的是: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本来的样子呀!一点也不野,而是一种健康、昂扬、奋进的力量!一个民族的文化顾影自怜病态,未来决无前途!今天,我们就是要崇尚弄潮女那样的生活,弘扬健康有力、昂扬奋进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乙巳元宵节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