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个人的长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还是1967年1月中旬,我在凤城一中读高二,大串联回校后,也没参加什么战斗队。那时中央提倡徒步串联,红卫兵长征已屡见不鲜。我们班三个女生王萍、蒋淑琴和我,一起核计也想搞一次徒步长征。可那时眼瞅过春节了,想走还不能走远,于是定下目标去丹东。事情定下来后,向学校申请得到了批准。记得学校还批了点儿钱,做了一面旗帜,定于腊月二十二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走那天,蒋淑琴突然有事不能参加了,我俩也没打退堂鼓,背着行李准时出发了,出发时很兴奋,还打着旗帜。当上了公路向边门走时,发现路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俩,以为是掉队的红卫兵,看得我俩挺不好意思,自己也感到哪有二个人的长征队啊?于是丢掉旗杆,把旗装进了书包。 我们是中午从学校出发的,下午三四点钟到了边门镇,正赶上边门中学学生,在操场批判当时的公社领导刘凤超(是我同学的姑父),范崇仁(以后在草河还在一起工作过),另一个我不认识。那时批斗还不激烈,三个人站在台上,胸前挂着大纸牌子,只低头没弯腰。当晚住在边门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一早沿着铁道开始向汤山城进发,路上遇到了本溪中学生的一个长征队,清一色的男生,有十几个人。我俩一直跟在他们队伍的后边,下午到了汤山城休整,感到腿很酸还有些疼,那时年轻,睡一觉强了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笫三天早晨,我俩又紧跟本溪男子长征队,巾帼不让须眉,竟然一路没被甩下。于是,他们主动和我们攀谈,挺佩服我俩,笑称我俩是“长征对”。傍晚进入振安区蛤蟆塘镇,接待站里有不少外地红卫兵。住下来后,才感觉脚特别疼,一看脚已打起了水泡,但丹东近在咫尺,也不觉得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次日早晨兴高彩烈向丹东市区进军,蛤蟆塘和丹东市区隔一道大岭,又陡又长,那时还没有修隧道,我们一路上岭下岭,真是累极了,过岭就是丹东市内的八道沟。进入市区看到经纬分明的街道和一幢幢不太高的楼房,特别是看到长长的鸭绿江,感到丹东小城真好!鸭绿江真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待站把我俩安排到江边的十三中学住宿,学校已经停课,成为红卫兵接待点。因到年底,住宿的红卫兵不多,教室很空旷,用课桌拼成的床铺很硬,暖气也不好,冻得睡不着觉。本来到丹东串联就没有什么目的性,我俩去了趟锦江山,又到街里逛了两天,看看大字报,新鲜劲儿过后百无聊赖,就去串了两家亲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腊月二十八得赶回家过年,走回去也已经不赶趟了,另外我们嫌累也不想走。于是到火车站申请回凤城的免票,接待我们的人笑着说:“你们不是能走来吗?怎么就不能走回去”?我们无言已对,他看我们还是俩小姑娘,动了恻隐之心,便没再为难我们,随即开了两张免票证明,我俩高高兴兴坐着火车回到了凤城。这次小长征历时一周,体会到徒步的辛苦,从而很佩服咱校几个远去北京的长征队,这些同学真是不简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已是58年前的往事了,那时真是年轻气盛,说走就走。“长征对”的另一半,我的好同学、好朋友、后来又成了好妯娌的王萍,几年前已离我而去,读书时我俩就要好,串联时一起走过小半个中国,又一起徒步串联一周,想起这些往事,叫我怎能不想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2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与王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