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随笔:古韵悠悠,乡愁漫漫

老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海口市因依偎在海南最长河流南渡江的出口处而获名“海口”。最初的海口宛如一个懵懂稚嫩的“小渔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伴随着社会的前行和经济的腾飞,完成了从“小渔村”到“海口所”再到“海口市”的华丽蜕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知道,在历史的篇章里,海口这位勇敢的探索者,孕育了众多的古渔港和小商港。它们像是海口的一群活泼孩子,见证着海口的成长,也为海口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曾经,烈楼港作为西汉时期的重要港口,也是伏波将军登陆处,其沿岸已成为海口景观带。还有铺前港,位于海南岛东北端的文昌市,是海南最古老的港口之一。1567 年,明朝政府解除对外海上贸易禁令,铺前港逐渐成为通向世界的窗口,成为连接中国与南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海口市,这座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处弥漫着岁月沉淀所赋予的独特韵味。海口老城区的骑楼老街,仿若一位饱经风霜的睿智长者,荣获“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殊荣。现今,它已华丽嬗变,成为游客与网红心向往之的“打卡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骑楼老街里的“水巷口”,往昔是一个熙攘喧嚣的渡口,见证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与聚散无常。而当下,“水巷口”街道宛如一个活力四射的新生孩童,经过精心雕琢,已蜕变为热闹非凡的步行街。它虽默默无言,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见证着海口的兴衰交替与峥嵘岁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乃“海口宁”(“宁”是海口方言,意为“人”),生于斯长于斯,骑楼老街于我而言,恰似一位亲密无间的老友,是我儿时肆意欢乐嬉戏的梦幻乐园。我曾悠然徜徉于“四牌楼”,它宛如一位沉稳庄重的耆老,悄然叙说着过往的悠悠往事;路过“北门头么井(海口方言,意思是北门口那口井)”,它仿佛在深情款款地低语“饮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心怀感恩之情;踱步于“少史巷”,它好似一位娇羞内敛的少女,在岁月的幽僻一隅绽放出独特的风姿;行至“马房”,恍惚间能听到古时人欢马嘶的声音,它承载着古时候海口作为交通驿站的纽带情怀;迈入“东门”“西门”,它们就如同忠诚无畏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宁静祥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还有那令我一念起便馋涎欲滴的“叮咚糖”,那甜蜜的滋味恰似童年的欢畅笑语,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间。这所有的一切,皆是我乡愁四韵中最为温暖、最为动人的记忆,它们仿若璀璨的星辰,在我心灵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无论我置身何处,都难以割舍、铭记永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我悠然漫步在“闹中取静”的海口人民公园。旭日恰似一位活力四射的少年,正奋力划破晨雾那轻柔的纱帘。此刻,百鸟如同欢快的使者,啼鸣着大地从沉睡中的苏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海口人民公园有一座海拔近 30 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名叫“大英山”。它宛如一位沉静的长者,是“老海口市”的最高处,也是历史上的风水宝地。大英山上文物古迹众多,如“班帅庙”遗迹,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是海口峥嵘岁月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我沿着“班帅庙”那用火山石板垒砌的登山小道逐阶而上时,伴随着我步伐那清脆的脚步声,“班帅庙”遗迹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开始向我娓娓讲述它的传奇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对老家海口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那曾经熟悉的街头巷尾,弥漫着的独特海风味,还有邻里间亲切的问候与温暖的笑容,都在记忆中无比清晰。如今身处异地,对海口的思念愈发深沉,那是我心灵永远的归宿。每一片椰林、每一道海浪、每一声熟悉的方言,都如同一根根丝线,编织成了我对海口无尽的眷恋。乡愁,像一首悠扬的歌,在这大英山的微风中轻轻吟唱,让我沉醉在对老家海口的深深怀恋之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夕阳下的海边小船,被天际间的一片霞光映红了身影,小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的传奇故事。此时此刻,我欣赏到的是“夕阳映照海面上, 船舶归航泛金光”景色。我的祖居离海边不远,大约走二三公里就到了海边。小时候海边有一排排的水居船屋、临水吊脚屋,听大人们讲这是疍家人居住的房子,疍家人以海为家以海谋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小的时候,我总是闹着跟着大人们到海边赶海。海边的海产非常丰富,小螃蟹,小沙虫,小“海白”,还有小鱼小虾。当晚霞映红海边时,我把抓到的海鲜装满了用背心扎成的袋子匆匆忙忙赶回家。脚上裹的是沙子,脸上涂的也是沙子,但裹的涂的都是满满的收获满满的快乐。在海边,我写满了成长的故事也写满了我的“乡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的祖居在海口关厂坊,关厂坊是九街、六庙的统称。九街:义兴街、永兴街、振兴街、同兴街、福兴街、富兴街、彰兴街、竹林里、龙江里。六庙:武圣庙、西天庙、北帝庙、粤稽庙(橄榄巴庙)、水府庙、五谷庙。据史记,关厂坊武圣庙面前就是“海门西港”。于乾隆时期重建武圣庙的《重建庙志》中刻录有“海门西港要处凡商船出入悉由于此真可谓山川苍萃人民凑集之区”的碑文,碑文中还描述海门西港“秀若长虹”美景以及港口繁忙景象,可见武圣庙建于“海门西港”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重建庙志》碑文现存放武圣庙第一进左边碑林处,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关厂坊特别是海门西港繁荣的见证。据说,关厂坊武圣庙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个历史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另外,武圣庙隔壁原有个古庙是“水府庙”(现已拆迁改建为二层楼)供的是“浮水公”,传说“浮水公”是渔民和船家的保护神。按照传统说法,“水府庙”一般兴建在海边,从此可以说明“水府庙”原来是临海门西港而建的。一九九五年重建武圣庙和修建海口市第十二小学教学大楼时,在武圣庙前广场(现海口市第十二小学大楼处)地下挖出小船船板,为武圣庙前面是“海门西港”提供了文物辅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母亲告诉我:我们的祖先就是坐船自“海北”(现广东省徐闻县海安镇)渡海从“海门西港”登陆上岸移民到关厂坊定居的;我们是“潮州人”的后代,我们居住的那条街上原来有一个“潮州会馆”。“潮州会馆”地址在“关上村”,我童堤时候经常跑到会馆玩耍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厂坊里有“关上村”和“关尾村”,“关上村”范围大约在自现“西天庙”向西至龙华路与义兴街“丁字”路口之间,“关尾村”范围大约在龙华路口与原海口市第八中学校址之间。“关尾村”有一个近400年历史的“猪笼庙”(北帝庙),旧城区改造拆迁在新址重建,庙宇建筑采用潮汕一带风格,可见潮汕历史文化对海南建筑的影响。现在的得胜沙路原来是一片沙滩我们本地人称之为“外线”,历史上记录有海盗侵犯时,冼太夫人显灵派天兵天将雷雨交加,保佑村民打败海盗,因此“外线”改名为“得胜沙”,现得胜沙路建有冼太夫人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据传说,宋朝以后,关厂坊这个古村落已有一定规模了。原来的坊里小巷子的路面是用青石铺垫而成的,路面一般是先横着铺垫一行行青石板,再在两旁各竖着铺垫二块青石板组成一条青石板路。古时候用的多是牛车或独轮车,车轮都是用木头制作成圆形并用铁片铁钉加固。关厂坊原来的青石板路有牛车和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印,车辙印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景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海门西港”片区已成为居民居住区和小吃一条街。在“西天庙”前就有一条“西天庙小吃一条街”,卖的是海南特色小吃,是食客天堂和网红打卡点。岁月峥嵘如画,时光荏苒如风,我愿意用所有的岁月,去换取那一场美好的相遇。愿我们在海门西港旧址相会,去看看乾隆时期的文物《重建庙记》,到关厂坊寻幽探胜!一起讲述光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海口这座城市的古韵深处,我们探寻到了岁月的足迹,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那悠悠古韵,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在时光的长河中轻轻吟唱。而那漫漫乡愁,又如丝丝缕缕的细线,紧紧缠绕着我们的心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海口的古韵与乡愁都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让我们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眷恋,继续前行,在岁月的流转中,守护这份珍贵的记忆,期待着与海口的每一次美好相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愿海口的古韵永远流传,乡愁永不消散,让这座城市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