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十九讲:学前卫生学——幼儿的生长发育</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div>考点一:生长发育的概念<br>★生长:指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体量的改变。 例如,体重的增加、头围的增长等都是生长。生长源于细胞数目的增多、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br>★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属于质的变化。例如,运动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变化、消化能力的改善等都是发育。 考点二: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r>★人体从孩童到成人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从不显露的细小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也表现为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幼儿生长发育的量变与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如大脑在逐渐增大和增重的过程中,皮质的记忆、思维和分析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 考点三:生长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br>★生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阶段性,每一阶段有其自身特点。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 其独特的特点,但是,各阶段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不能跨越。前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为后一阶段奠 定必要的基础,任何一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后一阶段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考点四:生长发育具有不均衡性<br>★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均衡: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有快有慢,呈波浪式。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分别是2岁以前和青春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幼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增长最快,身高约是出生时(50厘米)的1.5倍,体重约是出 生时(3千克)的3倍;2岁以后,生长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 重增加1.5~2千克;直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出现第二次生长高峰,这时,身高平均每年增加7~8厘米,体重平均 每年增加5~6千克,以后增长速度又逐渐减慢。 <br>★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均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个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身体各部分的增长幅度也不一样。如果按增长的倍数来看,头增长约为原来的1倍,躯干增长约为原来的2倍。上肢增长约为原来的3倍,下肢增长约为原来的4倍。从人体整个形态上看,则从新生儿时期的较大头颅、较长的躯干和短小双腿,逐步发展为成人时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br>★人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人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有四种不同的发育趋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儿童在6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90%。肌肉、骨骼和一般内脏器官发育趋势和身长、体重的增长规律相似,也呈波浪式。淋巴系统的发育也比较早,10岁左右达到高峰,12岁左右淋巴系统几乎到达成人时期的200%;而生殖系统在出生头12 年里几乎没什么发育,到青春期迅速发育,并很快达到成人水平。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间和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也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又能更好地协调运动系统的活动。<br>★生长发育具有程序性: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 头、翻身、坐、站立等发育步骤。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br>❆胎儿期的形态发育的顺序:头部领先,其次是躯干,最后为四肢。<br>❆婴儿期的动作发育的顺序:首先是头部的运动(抬头、转头),以后发展到上肢(取物),再发展到躯干的活动(翻身与直坐), 最后发展到下肢的活动(爬、立、行)。这个由头部开始逐渐延伸到下肢的发展趋向又叫“头尾发展规律”。<br>❆动作发展:从上肢的发育又可以看出,初生儿只会无意识地乱动,手几乎不起任何作用;4-5个月时,才能有意识地去拿东西,但这时只会用全手一把抓;到10个月左右才会用指尖去拿东西;要在1岁左右才会灵巧地用两个手指捏起细小的物体。这说明动作是由整个上肢逐渐发展到手指,由身体正中向侧面发展,称为“正侧发展规律"。 考点五:生长发育具有个别差异性<br>★生长发育有其一般的规律,但每个儿童生长发育又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后天环境条件的不同,个体在整个生长时期都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呈现出高矮、胖瘦、强弱、智愚的不同。例如,有些儿童是先会开口讲话,后会走,有些儿童刚好相反,先会走,后会说;有些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有些儿童则比较文静、内向;有些儿童生来和别人好相处,有些儿童则比较难接近。没有两个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发育过程一模一样,即使在一对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差别。 考点六:生长发育具有相互关联性<br>★幼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间和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因此,任何一种对机体起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br>★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育密切相关,即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心理的发展影响生理的功能。生理的缺陷会引起儿童心理活动的不正常,如身材矮小、斜视、耳聋、口吃的幼儿常会产生自卑感。所以,对儿童的生理缺陷,除应进行必要的治疗外,还应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心理的状态也会影响生理的发育,如儿童情绪不好时,消化液分泌会减少,使食欲减退,影响儿童的消化和吸收。情绪正常的儿童应该是抬头、挺胸、活泼,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而长期情绪受压抑的幼儿,会表现出种种病态,如站立不直、弯腰驼背、行动迟缓、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div>考点七:幼儿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概述<br>★幼儿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大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为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性,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或最大限度;环境因素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遗传因素所赋了的生长潜力的发挥,最后决定发育的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它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考点八:遗传因素<br>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它是保持物种稳定的基础。遗传是幼儿生长发育很重要的内在因素,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个体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的遗传因素不仅能预示子女的身高、体重,甚至决定子女的体型,并且在很人程度上还影响子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大量研究结果还证实,人的体型、躯干和四肢的比例受种族遗传的影响。 考点九:环境因素<br>★营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充足的热量和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都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的缺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不但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营养条件大为改善,更应注意均衡营养和平衡膳食。在集体儿童机构,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营养的需要,结合收费标准和市场供应情况做好计划膳食。<br>★体育锻炼和劳动:适宜的体育锻炼和劳动能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重要因素。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呼吸、循环、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小进行体格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对促进智力发展和培养良好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br>★疾病:各种急、慢性疾病对生长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病程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可以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增加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有些疾病还能严重影响器官的功能,使生长发育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例如,学前儿童腹泻,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可消耗体内原有的物质。 长期腹泻的小儿,可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休重减少,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佝偻病的患儿抵抗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严重的引起骨骼发育障碍。<br>★生活制度:合理的生活制度能使幼儿身体各部分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这样能有效地消除疲劳,身体的营养消耗也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也有利于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托幼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br>★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幼儿发育有较大危害。各种环境污染,如铅污染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药物及性别也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br>★其他因素: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经济状况、社会制度等因素也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季节对幼儿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保持愉快的生活状态.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贫困、疾病流行、文化落后,以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等会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幼儿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div>考点十: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的含义<br>★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评价,有利于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状况,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以及心理指标等,其中以形态指标最为常见。 考点十一:形态指标<br>★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常用的形态指标是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和坐高。其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基本的指标,不但测定简单,而且能较为准确地评定生长发育状况。个体的身高、体重值在判定标准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约占儿童 总数的95%)均可视为正常。但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不能据此定为异常,需定期连续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慎重做出结论。<br>❆身高:判断身体发育特征和评价生长发育速度时不可缺少的依据。新生儿出生身长一般50厘米,1~6个月的小儿,平均每月身长增长2.5厘米,7~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 1.5厘米,1周岁时身长为出生身长的1.5倍,4岁时身高为出生身长的2倍。幼儿2岁以后,平均每年身高增长5厘米,可用公式估算:2~7岁身高=年龄×5+75(厘米)<br>❆体重:代表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最易取得的重要指标。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及其增长的综合情况。从体重、身高可以推测儿童的营养状况。粗略估算幼儿体重,可按以下公式进行:<br>▲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700]克<br>▲7个月至1岁体重=[6000+月龄×250]克<br>▲2~7岁体重=年龄×2+8(千克)<br>❆头围:代表了颅和脑的大小及其发育的情况。头围是判断大脑发育障碍如脑积水、小头畸形等的主要诊断标准,是6岁以下幼儿生长发育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br>❆胸围:反映了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形态及 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婴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一般1岁时赶上头围。<br>❆坐高:通常表示躯干的长度,可以间接地了解内脏器官的发育情况,坐高是头颅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幼儿随年龄的增加,下肢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故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 考点十二:生理功能指标<br>★生长发育的功能指标: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呼吸系统常用的指标 是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循环系统常用的指标是心率、脉搏和血压;运动系统常用的指标为握力和背肌力。<br>★生化和临床检验指标:主要是指反映身体内部生物化学组成成分含量的有关指标。如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脂的含量。 考点十三:心理指标<br>★一般通过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进行观察。通过对幼儿心理的观察和 研究,可以针对幼儿从小到大的年龄特征提出心理卫生的措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达到最好的水平。 考点十四:幼儿体格发育的测量方法<br>★身高(身长)的测量<br>❆3岁以下学前儿童测身长用量床。脱去学前儿童鞋袜仰卧于量床中央,使其面朝上。助手将学前儿童头扶正,头顶触及头板。测量者站在学前儿童右侧,左手握住学前儿童双膝,使腿伸直并贴紧量床底板,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足跟,然后读取量床刻度,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br>❆3岁以上学前儿童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被测者赤足,背靠立柱以立正姿势站立,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间处与立柱紧贴。要求足跟并拢,身体自然挺直,头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另外,测量时应注意测量时间。由于身高受重力影响,在一天中的测量值略有差异, 所以测量时应选择一天中的同一时间进行。<br>★体重的测量<br>❆测量时间:体重的测量最好在清晨空腹排便后进行。<br>❆测量工具:新生儿称体重可用婴儿磅秤,1个月至7岁的学前儿童应用杠杆式磅秤,7岁以后用磅秤。称体重以千克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br>❆测量方法:被测幼儿要脱去外衣、鞋、帽。尽量只穿单衣、裤,否则测后应扣除衣裤的重量。称重时,1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取卧位,1~3岁学前儿童可蹲在称台上,3岁以上学前儿童站立测量。测量时,幼儿不接触其他物品,家长也不可扶着小孩,以免影响测量精度。<br>★胸围的测量:3岁以下学前儿童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取立位。被测幼儿应脱去外衣,双眼平视,两肩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不应故意挺胸、驼背或深呼吸。测量者位于学前儿童前方或右侧,左手先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幼儿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绕经后背,过两肩胛下角下缘,最后回至零点。<br>★头围的测量:测量者位于学前儿童右侧或前方,左手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学前儿童额头眉间处,软尺从右侧经过枕骨最突出处,再绕回至零点,经过的距离即为头围。测量时,软尺须紧贴皮肤,长发者要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以免影响测量精度。<br>★坐高的测量<br>❆3岁以下学前儿童取卧位,头部位置与测身长时的要求相同,测量者左手提起学前儿童双腿,同时使学前儿童整个身子紧贴底板,移动足板使其紧贴臀部,最后读取测量数值,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 一位。<br>❆3岁以上取坐位测量坐高。被测者坐到坐高计的坐盘上,或坐在高度适合的板凳上,先使身体前倾,让骶部紧靠立柱或墙壁,然后坐直,双脚自然放在地上,大腿与地面平行,头和肩部的位置与测量身高的要求相同。 考点十五: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 <br>★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个体或集体幼儿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一般是在某一短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幼儿,就某几项发育指标进行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做统计学处理,所得的资料即为该地区个体和集体幼儿的发育评价标准。<br>❆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可以因选择样本的不同而分为现状标准和理想标准。<br>▲现状标准: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幼儿的发育水平,而不是发育最好幼儿的水平。<br>▲理想标准:所选样本是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的幼儿,其生长潜力得到较好的发挥,故生长发育状况较为理想,用生活在最适宜环境中的幼儿作为样本,所制定出来的生长发育标准高于一般幼儿的发育水平。<br>❆幼儿的生长发育标准只适用于一定地区或一定人群,故生长发育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有研究表明,每隔10年我国幼儿身高的平均增长数为男孩儿2.56厘米,女孩儿2.29厘米。所以生长发育标准又是暂时的,每5~10年需要重新修订一次。<br>★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br>❆百分位数法:以发育指标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他百分位数为离散距所制成的评价生长发育的标准。如用百分位数法评价幼儿的身高、体重,可将某年龄组的男孩儿或女孩儿,随机抽取100名,将身高体重的数值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小的百分位数值低,大的百分位数值高,求出某个百分位(用P 作代号)的数值,常以3、10、25、50、75、90、97的等百分位数值划分发育等级。即P3代表第3百分位数值,P₇则代表 第97百分位数值。一般认为,身高体重在3~97百分位数范围内的幼儿都应视为正常。 对低于P₃和高于P₇的个体幼儿应定期跟踪观察,并结合体检来确定是否发育异常。<br>❆离差评价法:评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较常用的方法。此方法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与作为“标准” 的均值及标准差进行比较,以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根据某一指标数值与均值的大小以确定儿童生长发育的良好或低下。常用的离差法有等级评价法、曲线图评价法。<br>▲等级评价法:指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远近划分等级,即以均值(X)为基准值,以标准差(S)为离散距,确定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各国学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所分等级不完全相同,但均以正态分布原理划分。我国常用的是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五等级评价标准。<br>✽等级评价法常用的指标是身高和体重。幼儿的身高、体重数值在标准均值±2S范围内,均被认为正常, 这个范围包括了大约95%的幼儿。<br>✽《7岁以下儿童和身高评价标准》使用三把“尺”来衡量儿童的生长发育,即“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前两者是相对于某一年龄来说,儿童应有的身高和体重。后者是对于某一身高(身长) 应有的体重,更能反映身材的匀称程度。<br>▲曲线图评价法:原理和等级评价法完全一致,是将五个等级用曲线来标识。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结果明确;能说明幼儿发育水平所处的等级;能追踪观察幼儿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进行纵向比较;还能对多个幼儿的发育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但曲线法不能同时利用几项指标来评价幼儿的发育均匀程度。<br>❆身体指数评价法:指利用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型、体 质和营养状况的方法。指数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人体形态、功能和素质三方面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