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美五国之行第二十二天</p><p class="ql-block">2024.12.4,周三</p><p class="ql-block">早上5:30乘车前往乘坐小型飞机(每架飞机12人,称重安排座位)在空中观赏世界神奇之迷的纳斯卡大地画(空中时间 1 小时 30 分钟,往返路程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到达纳斯卡地画机场,才明白空腹乘飞机的奥秘~~防止乘✈️晕机时呕吐🤮。</p> <p class="ql-block"> 该机场建于1993年,以研究纳斯卡地画的德国考古学家玛丽亚·雷切(Maria Reiche)命名,专为地画观光飞行而设计。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画成为秘鲁重要旅游景点,当地政府与旅游公司合作修建了此机场。</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机场虽然只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机场,可却完全是按照标准的国际机场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机场有1条土质跑道,长度约</p><p class="ql-block">1,200米,仅能起降小型螺旋桨飞机(如塞斯纳208、空中国王C90)。 虽可起降波音737级别客机,但导航设备仅支持目视飞行。 </p><p class="ql-block"> 航站设施:简易航站楼(含候机区、售票柜台和安检设备),无廊桥或行李传送带。</p> <p class="ql-block"> 机场运营能力:日均起降约50架次,每架次搭载8-12名乘客,单日最大接待量约500人。</p> <p class="ql-block"> 机场里面还有个小商店,卖一些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有没有人会扛只这么大的羊驼宝宝回家呢?</p> <p class="ql-block"> 每架飞机最多可坐12人,每个人都要称体重,体重接近的分左右坐下,体重重的坐在靠近机头的地方,体重轻的坐在机尾。</p> <p class="ql-block">驾驶舱与客舱连在一起,仪表盘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机舱高度有限,每个人都要猫着腰进入机舱。</p> <p class="ql-block">机长准备就绪,落座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乘这么小的飞机✈️(不是直升机),感到很新鲜。</p> <p class="ql-block"> 阳光帅气的机长开心的😁和游客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领航员也登机了</p> <p class="ql-block"> 在机舱里看到飞机✈️翅膀的下面,还是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飞上蓝天了,空中时间 1 小时 30 分钟,往返路程一个小时,实际观看地画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低空飞行好处多~天高任鸟飞。</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地,心情舒畅。</p> <p class="ql-block">海中的轮船🚢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海天茫茫</p> <p class="ql-block">海岸线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地面建筑就像小孩子的玩具。</p> <p class="ql-block"> 途中映入眼帘的是高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茫茫沙海</p> <p class="ql-block"> 秘鲁纳斯卡地画(Nazca Lines)是南美洲最神秘的古代遗迹之一,其成因、目的及未来命运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一、起源与成因学说</p><p class="ql-block">1. 天文与历法说</p><p class="ql-block"> 美国考古学家保罗·科索克(Paul Kosok)1941年提出,地画可能作为天文历法使用。某些线条与冬至夏至日出方向对齐,蜂鸟图案与猎户座腰带三星的排列相似。但后续研究表明仅有部分图案符合天文现象,难以解释全部地画。</p> <p class="ql-block">2. 宗教仪式说</p><p class="ql-block"> 秘鲁学者玛丽亚·雷切(Maria Reiche)经50年研究发现,地画可能是宗教仪式的路径,用于求雨或祭祀。纳斯卡陶器上的祭祀场景与地画动物图案存在关联性,且地画多分布在干旱河谷附近,支持此说。</p> <p class="ql-block">3. 水文标记说</p><p class="ql-block"> 2015年《古美洲》期刊研究指出,72%地画位于地下水脉上方。螺旋形结构与古代引水系统"puquios"相关,可能是地下水源的导航标记,反映纳斯卡人对水资源的精密管理。</p> <p class="ql-block">4. 纺织工艺假说</p><p class="ql-block"> 康奈尔大学团队发现,地画制作使用类似纺织的"连续环线"技术,可能将织物图案放大到地面。这与纳斯卡文化以纺织闻名的事实相符,但缺乏直接证据。</p> <p class="ql-block">二、保护现状与威胁因素</p><p class="ql-block">1. 自然侵蚀</p><p class="ql-block"> 尽管年降雨量不足10mm,但2017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暴雨冲毁部分地画。NASA监测显示,风力侵蚀每年造成0.1-0.5毫米表层流失,鸸鹋图案喙部已缩短15%。</p> <p class="ql-block">2. 人类活动破坏</p><p class="ql-block"> 2020年卡车司机强行驶入保护区,导致3条千年线条损毁。2014年绿色和平组织活动在蜂鸟图案旁留下无法清除的脚印。目前周边非法采矿点已增至37处,重金属污染加速岩石风化。</p> <p class="ql-block">3. 保护技术革新</p><p class="ql-block"> 秘鲁文化部采用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的3D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毫米级数字档案。日本团队开发纳米二氧化硅喷雾,在不改变外观前提下增强地表抗侵蚀能力30倍。</p> <p class="ql-block">三、未来存续预测</p><p class="ql-block">1. 临界点模型</p><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建立的地画消亡模型显示,在现有保护力度下,70%地画将在150年内模糊难辨。若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每日80人以下(现为200人),可延长至300年。</p> <p class="ql-block">2. 新型威胁</p><p class="ql-block"> 低轨道卫星激增导致光污染,夜间卫星反射光使地画轮廓逐渐可见,加速夜间盗掘行为。SpaceX星链计划使纳斯卡地区光污染增加47%。</p> <p class="ql-block">3. 基因保存计划</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与秘鲁合作,从地画周边土壤中提取古代微生物DNA,构建生物信息图谱。即使地画消失,仍可通过微生物分布重建原始图案。</p> <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的消亡已进入倒计时,但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应用纳米防护技术及数字存档,可最大限度延长其存续。</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的核心价值正在从实体遗迹向文化遗产数据转化,未来可能以全息投影形式重现于增强现实空间。</p> <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的沙丘,像海浪🌊一样起伏跌宕。</p> <p class="ql-block">山峦叠嶂,分外壮观。</p> <p class="ql-block"> 山峦和沙漠之间,是顽强的秘鲁人开垦的田园。</p> <p class="ql-block"> 对秘鲁人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顽强拼搏的意志,发自肺腑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飞机✈️缓缓飞行,发出很大的轰鸣声。</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地,感觉人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多么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空中手机有信号??</p> <p class="ql-block"> 地面的公路就像一条丝线</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机场 目前仅提供观光航线,飞行时长90分钟,飞行高度300-500米。</p> <p class="ql-block"> 航线覆盖主要地画图案(如蜂鸟、猴子、宇航员),通过机身倾斜让乘客从舷窗俯视。</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是由纳斯卡人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创造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地画主要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沙漠,通过移动顶层的淡红色岩石以露出下面较浅的泥土层而制成。</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挖掘出深色的、涂有氧化铁的石头和表土,露出下面浅黄色的灰土来形成图案。</p> <p class="ql-block"> 这些地画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的一片旱区,只有从高处俯视才能看清其全貌,图案包括三角形、正方形、螺旋形以及各种动物和人类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也非常丰富。纳斯卡人生活在印加地区和大达纳斯卡河流域,以农业为生,主要种植玉米、南瓜、豆类以及太平洋的鱼类和其他海产品。</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人居住在较小的、分散的村庄中,主要的建筑是用于宗教目的的土丘和庙宇。</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人的文化中还包括独特的殡葬习俗,如坐葬和人头罐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在199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和无人机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地画图案,目前已知的纳斯卡地画数量已达到约430幅。</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于1939年被叫保罗·科索克的科学家最先发现。</p> <p class="ql-block"> 地画图案的轮廓类似动物、植物和人类等,部分形成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年。</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占地约19平方英里,人们认为它们是由现代秘鲁的纳斯卡人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开始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1994年将它们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时,已确定了约30条。</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已知的纳斯卡线数量达到了358个。1994年,当纳斯卡沙漠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只发现了大约30个地画,且大部分描绘的是植物和动物。</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专家们将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作详细研究后,证实“纳斯卡线条”已存在经年。</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平原是一个气候干旱而贫瘠的高原,加上其长年不下雨的乾旱气候,令纳斯卡平原成为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有专家便推断,这块无风无雨、面积达二百平方英里的辽阔高原,便是因为这种气候条件而成为当年绘画“纳斯卡线条”的理想地点。</p> <p class="ql-block"> 1939年保罗博士乘坐飞机沿着纳斯卡平原上的古代引水系统飞行,偶然的一次低头就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它们被涂画在纳斯卡沙漠的表面,这些看起来像是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保罗,“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人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人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人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在发现“纳斯卡线条”隐藏巨型图案的消息公布后,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前往展开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专家们发现大部分的线条和图形,都分布在秘鲁南部一块完整地域上,北由英吉尼奥河(Rio Ingenio)开始,南至纳斯卡河(Rio Nazca),面积达二百平方英里。</p> <p class="ql-block"> 由于图案十分巨大,只能在三百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图案的全貌,所以一般人在处于地面的水平角度上,只能见到一条条不规则的坑纹,根本无法得知这些不规则的线条,所呈现的竟是一幅幅巨大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根据研究人员的发现,这些图案是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数公分,从而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而所形成的坑道线条,每条的平均宽度约为十至二十公分,而当中最长的则达约十公尺。</p> <p class="ql-block"> 所以由这些长度不一的线条所组成的图案,其面积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一幅动物图案就长达二百公尺。</p> <p class="ql-block"> 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p> <p class="ql-block">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6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只188米的蜥蜴,一只122米的兀鹫,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p> <p class="ql-block"> 这些动物图案中,只有兀鹫这种动物是当地的土产,其他动物如亚马逊河蜘蛛、猴子、鲸鱼等,似乎与寸草不生的荒漠格格不入。</p> <p class="ql-block"> 有些图案描绘得十分精致,如蜘蛛图案中位于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平原是一个气候干旱而贫瘠的高原,由于遍布高原的碎石,将阳光的热能吸收及保留,从而散发出一股温暖的空气,在空中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风不像平地般强劲。</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四百公里, 位于秘鲁海岸的干旱的草原上,占地约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p> <p class="ql-block"> 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 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有些线条图描述了活着的动物、植物,想像的形象,还有数公里长的几何图形。 这些物品被认为是用于与天文学有关的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图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在辽阔的荒漠上,有人用网状线条,蚀刻出巨形飞禽走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图是一种巨形的,镂刻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图形。</p> <p class="ql-block"> 地画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图形。。</p> <p class="ql-block"> 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在暗红色的砂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p> <p class="ql-block"> 例如: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秃鹰,其翼展竟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p> <p class="ql-block"> 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用途之谜</p><p class="ql-block"> 关于纳斯卡线条的用途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古纳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标志,而那些图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p> <p class="ql-block"> 人们发现,在那些的图案覆盖的地下,分布着大量的水渠。这一说法较易为人接受,因为纳斯卡平原是一片很荒凉的平原,几乎是没有降雨的。</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p> <p class="ql-block"> 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p> <p class="ql-block"> 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p> <p class="ql-block"> 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p> <p class="ql-block"> 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 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p> <p class="ql-block">上天眷顾,一切顺利。</p> <p class="ql-block"> 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提供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自1926年人们发现了这些图案后,众说纷纭,然而对这些图案想表示的意图,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米吉亚·艾克斯比,这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p> <p class="ql-block"> 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椎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保尔·考苏克在1941年到达该地时,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观察到太阳恰好就是从这些红条中某一条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这一奇妙的现象他认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书。</p> <p class="ql-block">猜测1:星球运动</p><p class="ql-block">德国学者玛丽亚·莱因切在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论。她解释道,这些直线与螺线代表星球的运动,而那些动物图形则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论中,最出名却又最牵强附会的要数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战车》一书中所作的解释:这些是为外星人来参观而留下的入口处标记。</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同样异想天开的妙说是,古代时,这里的人乘坐在热气球上留下这样的残迹。这一猜度的依据是,这些图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还称图案中有许多看上去很可能是当时为使气球飞离地面时那些燃烧物留下的痕迹。不过,乔奇艾·冯布鲁宁又声称这是赛跑比赛时留下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猜测2:地图</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乔斯依·兰其奥则更直接而简单地把这一切解释为地图,标出的是一些进入重要场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因为没有纸张来作为记录信息,只好通过大地来纪录水源标记,并且,比例是一比一。</p> <p class="ql-block"> 对于地上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那就更好解释了,就像人们现代人给周围地区起的名字对于这些图案形成的时间的争论则少多了。</p>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们最新的估计是出现在公元1世纪前后,这估计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还是非专业的分析家都无可置疑地对其魅力感到难以抗据。</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它们能一直保存下去,当今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参观者不准步行或驱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 在纳斯卡北部20公里处,建了一座瞭望塔,专为不宜乘飞机的游客们,提供斜向观望其中三个图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观看,那么这些奇妙的图案将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为它们规模之大,式样之繁多,是难以被觉察的</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山谷这块辽阔的考古沃土,还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锥形塔。那里众多的土砖建筑和昆切(用木条,藤,竹等捆绑在一起,外面涂盖泥土的建筑)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有几幢建筑物不一般,它们也许是公众聚会进行祭奠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直线</p><p class="ql-block">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p> <p class="ql-block">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愉快的航程</p> <p class="ql-block">弧线</p><p class="ql-block">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p> <p class="ql-block"> 赖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静止不动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渐地,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瘦削而结实的女性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全镇庆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条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尽管赖歇论证详细,但是,她那些关于巨型线条是如何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p> <p class="ql-block"> 赖歇理论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个神奇的牧羊人。</p> <p class="ql-block"> 很显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图案不是古纳斯卡人随意或者是无意中在广阔的地面上绘制出来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设计蓝图,然后再制作出来。</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人们的疑问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纳斯卡人是怎样将图纸上的样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图案不至于变形或走样呢。要知道,人们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这些线条的形状的。</p> <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猜想</p><p class="ql-block"> 也许,人们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假设:那就是古纳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伟的高台,来监督制造巨大的纳斯卡线条。</p> <p class="ql-block"> 在纳斯卡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些金字塔,它们是玛雅人的杰作,那么,古纳斯卡人是否也建筑了金字塔式的指挥塔,用来监督制作巨大的线条呢,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纳斯卡高原上的指挥塔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些谜一样的线条呢。</p> <p class="ql-block">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台,不仅令人 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建筑此高台所需的材料从何而来呢。2000年前的纳斯卡地区干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树木生长,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头来制造;而假如用土,那么,这里地表是以砾石为主,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没有足够的泥土来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为何在纳斯卡地区没有发现取材用的大规模采石场呢。</p><p class="ql-block">看来,在地面上建造高台的说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脚的。</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来到这里,他们在纳斯卡地区的南端发现了一座名叫卡华赤的古城,这里有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石级,还有几十座大约有30米高的金字塔。然而,令考古者迷惑不解的是,卡华赤城中并没有发现繁忙的市镇中心和军事活动的遗迹,相反,这座城市似乎只用于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p> <p class="ql-block"> 很快,人们在纳斯卡线条范围的北端一个叫文蒂拉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生活痕迹,虽然它已经被农业耕作破坏了一部分,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里是一个真正的都市城镇。</p> <p class="ql-block"> 而在文蒂拉这个古纳斯卡人的生活区,到卡华赤这个祭祀区中间,就是著名的纳斯卡线条的区域。人们可以想见,在2000年前,古代纳斯卡人每到节日,他们都会来到卡华赤,进行大规模的朝圣和祭祀,而在他们到达那里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就是广阔的纳斯卡线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就是位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这些神秘的线条和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么,古代纳斯卡人又是在祭祀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现代民族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原始民族来说,对生存最重要的,往往就是他们所要祭祀和祈求的。对于纳斯卡地区的人们来说,什么又是他们最为缺乏的呢。是水。</p> <p class="ql-block"> 现代纳斯卡人生活和农耕用水的可靠来源,是雄伟的安迪斯山脉。从卡华赤以下的地区,干旱年年有规律的出现。河流只在短短的两个季节流过这些山区。</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纳斯卡人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150公里的沟渠纵横交错,遍布这个地区。这些沟渠大部分都深埋于地下,有入口也有出口。而这些沟渠所在的范围恰好就是纳斯卡线条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这块地方。占领者曾留下这样的记载:“这里的人无视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这样的传说:这些人以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创世神——维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没有抵抗。</p> <p class="ql-block"> 维拉科查</p><p class="ql-block"> 但有关“维拉科查”这个神话般的人物,人们的争论分歧却不大。为了解开蒂亚瓦纳科和太阳门的修建时间为何时及修建者为谁。考古学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p> <p class="ql-block"> 坐在蒂亚瓦纳科城地下神庙的地板上,有一张昂起的脖子,仰望着的脸孔——学者们都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维拉科查。</p> <p class="ql-block"> 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饱受风沙侵蚀,这座肖像所呈现的面容,却依旧那么祥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慑人力量……</p> <p class="ql-block"> 他的额头宽阔,眼睛又大又圆,嘴唇丰润,鼻子挺直,鼻梁虽然狭窄,却向两边伸张到鼻孔。这张脸庞最引人瞩目的特征是他那造形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须,使他的下颚看起来比太阳穴宽广。仔细一瞧,考古学家发现工匠在雕刻这座肖像时,刻意将他嘴唇颊上,跟鼻尖平行,然后沿着嘴角夸张地延伸下来,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胡,再顺着颚骨转回到耳鬓上。</p> <p class="ql-block"> 在他头颅两侧,耳朵上、下方,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严格说,奇异的并不是图形,而是动物本身,因为他们看起来像体型硕大、举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动物,尾巴肥肿,四肢畸形。</p><p class="ql-block"> 维拉科查的这座石雕像,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特征。例如,他的两只手和胳臂交叠在胸前,环抱着身上那件飘逸的长袍。长袍的两边雕刻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长蛇,从地面蜿蜒攀升到维拉科查的肩膀。</p> <p class="ql-block"> 供奉维拉科查雕像的“庙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状像一座游泳池,深达6英尺。庙堂的地板用坚硬平滑的碎石铺成,约摸40英尺长、30英尺宽。墙十分坚固挺直,由许多块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方石组成,接合处完全不使用灰泥。沿着墙,每隔一段距离矗立着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p> <p class="ql-block"> 维拉科像高约7英尺,坐北朝南,背对着的的喀喀湖古时的湖岸线。排列在这座树立在庙堂中央、代表维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的,还有两座比较矮小的石碑,显然是代表维拉科查传说中的门徒。</p> <p class="ql-block">早在16世纪,就有一批寻找“黄金国”的西班牙人到过这里。他们当时所看到的蒂亚瓦纳科已经是一片荒凉的断垣残壁。这些西班牙人从住在附近地区的印第安人口中得知,比他们早100多年来到这里的印加人所看到的蒂亚瓦纳科古城就已经是一座残石颓墙的废城了。</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印第安人传说,蒂亚瓦纳科城是在洪水退去后,由来历不明的巨人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但是,他们不相信太阳会升起的预言,结果被太阳光毁灭,连他们的宫殿也化为灰烬,这种传说给蒂亚瓦纳科古城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对于搞清楚该城的起源毫无帮助。</p> <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尽管戴维的纳斯卡线条与水有关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但是,人们依旧不能回答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这个问题,正像那位德国女科学家赖歇在临终前所说,“人们将无法知道所有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019年,据外媒The Verge报道,来自日本的科学家首次使用机器学习在秘鲁的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的古代图案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人形地画。</p> <p class="ql-block"> 日本山形大学在一个较大的研究项目中发现了该地画。十多年来,该大学的考古学家结合现场勘测和航拍图像,在沙漠中识别了142种新设计。</p> <p class="ql-block"> 然后,他们与来自IBM日本的研究人员合作,使用机器学习来扫描数据,以查找早期研究中遗漏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这显示了一共143条纳斯卡线。其中人形地画是研究人员首次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发现的第一个设计。</p> <p class="ql-block">返航了,准备降落。</p> <p class="ql-block">笔直的跑道</p> <p class="ql-block">航站楼和塔台</p> <p class="ql-block">从停机坪步行离开飞机✈️</p> <p class="ql-block">拍个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航程</p> <p class="ql-block">每人发了一张飞行证书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也来过了</p> <p class="ql-block">沐浴朝阳光的飞机✈️</p> <p class="ql-block">小飞机✈️看起来十分轻盈可爱</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吃早餐</p> <p class="ql-block">酒店大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