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阙诗友系列:‍西风点评《忘机诗词》

忘机

书法:萧昆 步韵忘机兄《生命的执着》<br>西风<br>渡海逢冬暖,天涯聚有诗。<br>峰还千丈冷,鸿有旧盟期。<br>索句通天阕,敲文忆旧时。<br>秋叶循循落,未落是春思。<br><br>生命的执着<br>忘机<br>梅子青青季,行囊余旧诗。<br>曾经雅士赏,今与故人期。<br>去国无回辔,寻山少静时。<br>此生虽客旅,天阙有归思。<br> 《忘机诗词》观感<br>西风<br><br>甲辰岁尾访湾区,蒙忘机兄接见款待,并赐诗集一本。归国不久,忘机兄来信催促评鉴。虽然我业余搞诗词评论,人其实懒得很;幸得老兄催促,方展卷细读。<br><br>读下来,先有一层总体的感想: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诗风。人喜欢刘梦得,就不大容易喜欢杜甫,因为性格差距太远;读过陈寅恪的咏史,回看钱钟书,感觉境界乃大。顾城句好而不得命全,贾平凹废笔无数得居高位。性格既不同,以诗文入世、观世的角度也不同。<br><br>忘机兄的性格,也是评价其作品的偏正得失,一至关重要的因素。相见之前,在微群里论诗,只觉杨兄才思泉涌、不绝如湘江之水,且有宗教情怀,但作品印象不多。此次见面后再开卷,复论其特色较有把握。<br> (一)天性乐观,下笔温暖<br><br>忘机兄诗作,受天性的引导,较少悲观萧瑟,他浑身洋溢的力量、阳气和才华在诗句里畅游,湾区的海岸也囿它不住。<br><br>若以诗句论,就好比《庚子感恩节去海边游玩》:“身似游龙心似飞,轻鸥诗客两依稀。居家九月未谋面,今日相逢始忘机”。读起来大多是阳性向上的情调,从心发而非造作。所以忘机兄的诗,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郁闷。<br><br>凡事都有两面性,偏于阳性向上,那么该“多云”的时候,就可能阴藏不足。例如:<br><br>题红叶图<br>如花红叶映篱笆,许是前朝处士家。<br>秃笔难将秋绘尽,更无笺墨寄长沙。<br><br>若先看尾句,这是在怀念家乡,而且该句必有所本,结在一个很高的点上。看前面,起承是把“图意”往隐士方面导引,这与下结不甚相符;转句单看很好,转结连起来却有拗住的感觉。若改成“秃笔乡愁描未尽,愧从笺墨寄长沙”,这个诗脉就有力量了,因为加了“乡愁”这个阴性因素,有助跑跳得才远。当然调后前半也要调,承句可换为:“处士桃源似我家”,上下就接好了。<br><br>当然原作句子都是好的,可能阴阳的调和略欠。同样,以隐士思维运作也可以,那就调整后两句。相反,《生如夏花》的脉就更顺一些:<br><br>当时一朵满园香,所谓伊人在绛房。<br>客路难归花渐老,此身只与旧檀郎。<br><br>先扬后抑,抑中有扬,它就更符合隐性的诗法:宁可结尾孤寂,不可演大团圆;孤寂不能可怜,团圆不可无缺。无缺便不须诗也。<br> (二)最令人感动的是“生命的执着”<br><br>梅子青青季,行囊余旧诗。<br>曾经雅士赏,今与故人期。<br>去国无回辔,寻山少静时。<br>此生虽客旅,天阙有归思。<br><br>此律的阴阳调和,就比较协调,前三联像写毛笔字以中锋运作,虽不花哨,但难觅破绽。“旧诗”开颔联,表现出以诗与雅士论交,怀念故人的心境,这种心境似合而离,貌欢实寂。果然颈联,遇到了作者难得的“欲吞还吐” — 异国他乡的游子,心里必然有结:中国文化讲“落叶归根”,风筝放出多远也要收回来。那么心归何处、情归何处呢?忘机兄的回答铮然有声:<br><br>“此生虽客旅,天阙有归思”。<br><br>这里不用“妙句”,因妙句已然不能承载此联的分量。夏志清先生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中曾提到“中国人、包括小说家,缺乏一种宗教意识,缺乏像《复活》中那种自我救赎的自省精神”。这个观点属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不以此为镜来正衣冠。忘机兄在前联的彷徨过后,以自己后得的宗教信仰为结。实际是把“背井离乡”缩小,将“人类共同命运”的题目放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学也有此说,诗境也由此变大。<br><br>此诗也证明:半路出家的文学爱好者,完全可能写出不愧于专家的名作。此诗的后两句我吟哦了很久,虽然身边也有人不高看,但我始终未改变对它的激赏。<br> 三)诗词有道,“心、手”为径<br><br>忘机兄一边自己转益多师地学习,一方面又发挥特长,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诗词理论,且借我们这一代人特别熟悉的金庸“独孤九剑”来命名描述,很有创造性。<br><br>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看似百花齐放,万群诗发,事实上是勃发了个寂寞。我不是指老干体,领导们爱写诗,是这种艺术形式之幸,可以借领导的光芒,发扬传统艺术。我所认为的寂寞,是各个群里大家一本正经教和学的东西,与古人诗作的形神俱备,相去甚远。<br><br>正如忘机兄诗词树论中所论:核心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诗人?你的初心是什么?这是很多学诗者不太关注的,他们的成长曲线,也如同忘机兄诗词树横轴下面那条,缓慢成长的“十度角”线,耗费大量时间,进步却是“囊中存米清可数”。记住的,往往是大量格律、音律规则、诗词速成的捷径,以及当代一些所谓名人们轻浮油滑的句子,相信忘机兄对此亦有所感。<br><br>以我自己漫长的诗词生活来说,我属于“重实轻虚”派,对单纯形式上的美观,十分警觉。我认为诗词可以引致自己心灵的自由。也是为了追求这个自由,我长期拒绝按照纯粹的格律作诗,甚至高中时同学向老师问了律诗格律后,专门抄给我,我也不学。所以我这种人应该终生进不了格律诗的门墙,原来我自己也这样认为。<br><br>幸得十年前开始认识海外的诗友,包括忘机兄。他们的热情和开放精神,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诗词观,进一步向一般性规则妥协(我工作后写的诗已接近合律)。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的诗脉更灵活一些,诗思比很多人更丰富。从“诗词树”理论来分析,我属于“以我为主”型,开始孕养的时间很长,“不要人夸好颜色”的初心,使我能保持本色,不为世俗所动。<br><br>很多朋友比我幸运,一开始就得以学习韵律法则,学会后如鱼得水则好;如感别扭也可以放一放,寻找一下自己的本心:是想做个四平八稳的作者呢,还是深度挖掘自己的天性?是想搞咬文嚼字的文学,还是做笔下有神的诗家?<br><br>以此与忘机兄共勉,并向天阙诸友和其它诗群的同好讨教。附拙作一首,以感谢忘机兄的信任。<br><br>2025年2月17日,赴新加坡航班上<br>西风<br><br> 作者简介:西风,本名栾心联,支付行业从业者,出生并居住于北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现为苏轼研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长青诗社荣誉理事。诗词创作外兼作评论,推崇作诗以“明心见性”为本,反对“瓜田李下”以及“石匠艺术”。 (西风,忘机2025年1月合影于美国硅谷) 天阙有归思诗社<br><br>顾 问:无语,千华,伯昏子,萧昆,周志彬,刘春志<br>社 长:忘机<br>执行副社长:曼无,骆驼草<br>副 社 长:思豪,空谷幽兰,J.Yang<br>主编:语林咏溪<br>主审:曼无,思豪,周志彬,小荷,刘春至<br>执事:兰花草,洪涛,阿芳,一禾<br>执行主编:夜阑风静,小荷<br>副主编:晶,浪里白花,婉婉<br>编 委:天阙弟兄姊妹<br>本期摄影: 一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