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淄西王村”(一九七O年代区划为周村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朝历代,名人辈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这个被称为是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更是湧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或是工人、或是农民、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基层干部——党支部书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是毕生心血精力,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诗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官”、更是民。他们来自于农民,同农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他们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立下的汗马功劳比山高、比海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些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中:小尚村尚克明同志,曾在抗美援朝战埸上英勇杀敌、立下战功、火线入党的栗家村毕德慎、中央村王来庆同志,任职近三十年的毕悦德同志,连续任职近二十年的大尚村王方安同志,王洞村王荣坡、王延禄同志,西道村刘乾隆、前坡村张启恕同志,还有建国前淄川六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彭家庄第一任支部书记李在桂同志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同志绝大部分都已病故,他们的事迹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被人民群众所传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村区财政局干部尚贞强同志撰写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岁月铭记的奉献者》一文,感情真挚,真实的将尚克明同志的事迹展现社会。在此表示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本美篇将陆续</b><b style="font-size:20px;">推出系列文章《岁月铭记的奉献者》,敬请广大美友关注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会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九五二年的尚克明同志</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岁月铭记的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怀念伯父尚克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尚贞强/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在历史的篇章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的伯父尚克明,便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伯父出生于周村区王村镇小尚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后来家里陆续添增了弟弟、妹妹。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从小见证了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兄妹四人的艰辛与不易,亲历了社会的动荡和生存的不安,更是饱尝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人间丑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我伯父也出落成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他看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希望,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听从党的召唤,于1952年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军后所属部队作为朝鲜前线预备队伍,分别于当时济宁、藤县等地驻训。在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里,伯父苦练军事技能,同时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政治、文化教育,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随着前线将士英勇善战,战事推进很快,1953年7月和平协议签订后,伯父所在队伍没再过江,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锻造了他一生的拼搏坚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伯父从部队专业到山东耐火材料厂工作。脱下戎装转业到工厂,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当中。他在生产一线凭借顽强的毅力,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快速掌握了复杂的生产操作流程,成为了生产能手;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工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由于表现突出,不长时间就被组织上任命为车间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国家实行经济调整,伯父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满身的荣耀和对家乡的眷恋回到了村里。六十年代,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拥护下,伯父于1966年7月肩负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农村,贫穷落后,基础设施匮乏,村民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伯父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决心带领乡亲们改变这一现状。在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如春风般吹进村庄,伯父深知这是改变村庄面貌的大好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伯父带领一班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领大家利用冬春农闲时节战天斗地整修大寨田。在那天寒地冻、寒风料峭时节,伯父和乡亲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挥汗如雨,一镐一锹地开垦着,整运着,加上每年夏季又积造“人造肥”,回填翻整土地。人心齐泰山移。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仅仅300多人的大队涌现出“学大寨先进分子”10几人,出席公社、区先进表彰会。形成了你追我赶比贡献,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潮,终将全村450余亩原本分散、零星、贫瘠、高低不平的土地变成了连片、平整、肥沃的良田。针对村里缺乏水源,为解决灌溉用水不足的长期困扰,伯父积极争取,多方沟通协商,通过几年的奋战,陆续在地下水源丰富的近邻栗家村地界组织大家开挖大口井3眼,修建灌溉水渠2000多米,引水到每块田边地头,全部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的“大寨田”,粮食产量连年提高。每年都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1978年,当年交售爱国粮小麦,大大超过当年上级分配任务,是1965年的三倍之多。在整修 “大寨田”的同时,经多方论证、精心测算,报告上级决议批准,于1977年在公社水利专业队的帮助下,集中300多劳力大干一个冬春,在村北常年径流白云山水的“红石湾”河口处修筑起了拦河坝,建成了库容达38万立方的“小尚水库”及其配套的泄洪道、抽水站、输水渠等配套设施,当年建成当年蓄水,彻底解决了本村农副业的生产充足用水,并有力支持了周边栗家、和家、大尚等村的用水需求。建坝蓝图绘就之时,初步预算22000多元,对当时村里来说是笔难以企及的巨款。为了促成项目尽快上马,伯父费尽心机节省建设资金。一是努力争取大尚村支持,农闲时节带领乡亲们,提前两年从该村南边“福山”上开山劈石,肩抬人扛用小推车运至选址现场,积蓄建设石材。二是利用冬春水流量小、河床裸露的时机,从河道冲刷比较干净的“西河滩”组织社员就地取材,筛取河沙、破解石子。由于基础材料储备充分,施工期间仅就不能自造的钢材、木材、水泥、石灰、炸药、雷管等必需的物资采购,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直接结算费仅有一万余元,取得了又快又好的丰硕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为粮食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伯父的带领下,村里的粮食单产连年增收,终于1978年突破了千斤大关,并被省里表彰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伯父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初具成果,筹划准备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时,命运却在此时给他沉重一击,家里突发变故:我的伯母常年点灯熬油操持一家人的吃喝穿戴,突发脑中风,送院急救后落得半身不遂,失去了劳动及自理能力。伯母作为伯父最坚实的臂膀,在积极参加队里生产劳动的同时,几乎承担了家里抚育子女、操持家务、孝敬老人等全部生计,伯父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集体的工作之中。夫妻患难与共,一路风雨兼程,才顺利维持着这个脆弱地平衡。此时此刻,伯父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那时,家里本就不宽裕,为了治病更是债台高筑,望着病床上虚弱的妻子,为了大家的事情、集体的事业,又不能全身心地去照顾她,他满心愧疚。伯父没有被家庭的困境打倒。每天天不亮,他就先安置好伯母,嘱咐好孩子,随后便赶到田间地头,和乡亲们规划土地、指导耕种,一起挥汗如雨,时时处处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人劝他多照顾照顾家里,他却坚定地说:“大家的日子好了,我家的困难也就不算啥了。”在伯母患病的日子,伯父坚强地承担起了小家、大家的双层责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没有任何顾此失彼,队里的各项工作取得稳步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俗语“窝漏偏逢连阴雨”。这句不幸的预言又真实地发生在了伯父身上,就在伯母靠着顽强的意志,通过几年的艰难康复训练,刚能具备基本生活自理后,想着尽量减轻伯父的家庭负担,试着在家摊煎饼。不料,明火掉出了炉灶,引着了行动不便的身子一侧的柴火,踯躅扑救不及,出坡时间呼救又没人应,无情的火焰造成全身大面积烧烫伤,辗转救治疗伤多余年,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伯父始终牢记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心里始终装着全村老少的温饱与未来。每时每刻始终都紧绷着做好一切的神经,努力把家庭安顿好、全力把队里的事情办的更好!有人劝他:“克明,你家里都这样了,还是多顾顾家吧。”伯父却坚定地说:“我是党员,是大家选出来的支书,只有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我的家才会好。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担当,诠释了那个时代基层干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农业学大寨”在小尚大队结出了希望的果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伯父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让村民们过上真正富裕的生活,就必须发展工副业项目。他于七十年代中期,就积极探索适合村里发展经济的路子,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决定学习借鉴当时耐火材料厂的技术工艺,依托当地丰富的耐火材料资源创办耐火材料厂。在创办工厂的过程中,伯父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招聘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工厂逐渐发展壮大,产品远销各地,成为当时全公社发展村办经济的典范。创办耐火材料厂的成功经验,更加激发了他们发展工业的热情和期望,随后又抓住与“淄博铝制品厂”结对帮扶的机遇,适时创办了“王村分厂”,产品一时远销省内外,均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村办经济的发展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集体积累,村里先后购置了多台套大型拖拉机、扶脊器、播种机、浇灌机、喷雾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等农业生产耕、种、管、收、选全过程机器设备,基本实现了农业机器化。工、副业反哺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村民的工时费也逐年水涨船高,及至大包干前期,村里每个“工值”已达到1.5元,是周围村庄的好几倍,收入羡慕煞周边村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小伙争相成为嫁女的追逐对象,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期的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劳累和奔波,伯父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但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1978年初,伯父终因腹部长期疼痛难忍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才得知因长期的积劳成疾,已罹患肝硬化、腹水多时。当时公社领导考虑到伯父的身体状况,把他从大队书记岗位调整下来,抽调公社帮助工作,换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好修养身体。可是伯父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从没把自己身体当回事。在医院简单治疗,症状稍微好转就奔赴新的岗位。自此,不管是在去往公社的大路上亦或是在各村的田间地头间,总能不断闪现着伯父佝偻着他那不再伟岸的身躯,背着一个破旧的蓝色双肩带的布书包,包里装着一个搪瓷茶缸和用毛巾裹起来的煎饼卷咸菜,那是他全天的餐食及补给,无论工作到什么地方,饿了就地讨碗热水、就着包里的煎饼、咸菜堪比珍馐美味,大快朵颐。风雨无阻地与社队干部一起察苗情、观地墒,勤勉敬业的检查指导工作,不知疲倦地劳作,始终为了村子的发展和乡亲们的幸福,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9月6日,伯父终因病情恶化成肝癌,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离去,让整个村子沉浸在悲痛之中,村民们纷纷自发地为他送行,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时至今日,伯父已经离开了我们35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他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基层干部,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如今,每当我走在村子的大街小巷,看着那一片片整齐的“大寨田”,看着那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看着乡亲们幸福美满的容貌,我都会想起伯父。想起他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想起他在工厂里为了生产而日夜操劳的情景,想起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语重心长的教诲。伯父,请您放心,您的精神我们会永远传承下去。我们会以您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您在天堂安息,我们永远怀念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尚贞强,籍贯淄博周村,出生于1967年,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历任周村区王村镇财政所副所长、所长,王村镇政府招商办主任,2007年调任周村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现为周村区财政局正科级干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