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匆匆”去🌹坚毅“背影”留

天高地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南本是个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世间仙境处。而扬州不仅是那个风景如画,风光秀美的人间烟火地,更是个人才辈出,英才迭代,令世人羡慕,让今人赞叹人生豪杰藏龙卧虎好地方。而在广陵古城区里就有着许许多多,不仅能让人们铭记在心,又让大家难于忘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历史代表人物。朱自清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可让扬州引以为自豪,可让国人令以为骄傲具体鲜活的文化文学大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扬州古城区皮市街东边有一条万寿街,在街口处两边墙壁上描绘着“朱自清故居”大幅宣传指示的广告壁画。从此处往东走上几百米便是“朱自清故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都定居于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过教师,故常称自己为扬州人。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史上,朱自清先生以独特别致的艺术视角,独具一格的精美语言,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的散文经典,提供了现代白话文的范例,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同时又是颇有建树的学者和教育家,在国学经典、现代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说,朱自清先生自然而然名列为现代文学大师级中的散文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为了更好让今天的人们能对朱自清散文经典语言和意境具象化的理解和认知,在从万寿街通向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陈列馆,沿街巷道大片成块的墙面上,描绘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美好散文中的文字、画面和情景再现,从而也让今天的人们能够从形象具体,直观可视的角度,理解或了解朱自清散文字里行间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余韵,从而更好的领会出那些耐人寻味,令人心动,让人羡慕的美丽情节,美好蕴意,美艳情思,美满幸福的生活点和审美观。可以这样说,就是在走向“朱自清故居”巷道里,通过图文并茂壁画与文字宣传的预热,已经让观众们对朱自清先生有了大致认识和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晚清年代,该房屋座落于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如今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扬州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故居的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有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三合院”式的民间住宅。而在朱家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上联“开张天岸马”下联“奇逸人中龙”。据说是清末维新改良派康有为所撰,而中堂画则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画家王原祁的作品。如此可以看到朱氏家中一脉相承文化艺术的品味和审美观念。另外也让今天的我们,对百十多年前广陵古城里的民宅建筑物,有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以及具体详实的知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先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现代散文大师之一。在中国能被大家称之为“先生”的人们,往往都是在学术上颇有些建树,或在学艺里独领着风范,或者是人格风骨伟岸坚毅的大家。如此说来,朱自清当然荣膺得为“先生”之列,且可当之无愧,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也正是通过朱自清先生作品文集认识和知晓先生的。然而在上个世纪我最早看到《朱自清散文集》时,却是在1975年我当兵入伍到了内蒙古军区后勤部修理连,而那时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座落在呼和浩特市人民公园中,我通过图书馆借书处的张文霞老师借到了《朱自清散文集》。这是一本非常让我喜欢阅读并爱不释手的精典散文集。我们爱说“文如其人”,而这句话也是对朱自清先生人品真实写照。由于朱自清先生的渊博学识,优美文笔,精练语言,畅达句子,字里行间中无不凸现出朱自清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也可以这样说,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是一种在精神上激昂振奋的享受,还是一种在文学中畅爽痛快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有着不少精彩纷呈又赏心悦目的名篇大作,诸如《背影》、《儿女》、《绿》、《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不仅是其现代文学精典散文的代表作,更是在上个世纪前期白话散文优美的名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背影》则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创作回忆性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叙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到清华大学任国文教授时,其父亲朱鸿钧送他到南京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火车,并替他买桔子时在月台上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刹那间那拳拳爱子心,深深惜子情,跃然纸上,昭然若揭。通过父亲墩厚结实,坚毅可爱的巜背影》而把作者感动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全文语言表达质朴生动,情真意切,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因为在父亲的眼中,儿子无论多大了,永远都是个孩子。从平凡细微的小事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也可以这样说,正是父亲慈祥可亲的背影,永远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予忘却的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着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来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只见风致了。”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其散文美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荷叶的美妙绝伦的描述,把那在月夜里荷塘中秀美荷花美艳奇异的景色,美轮美奂清晰可见展现出来。这也让人们感觉到了自然风光秀色可餐的美丽,这还让读者感受到荷塘月色明快愉悦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先生文学造诣很高,文笔清新脱俗,人物形象细腻具体,作品中充满了人文关怀,因而深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名副其实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朱自清先生还是个有气节,有风骨,可以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就是在其贫困交加的状况下,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还是毅然决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正是因为种种生活中艰难困苦的折磨和打击,朱自清先生英年早逝,生命的脚步因而停留在了五十岁的年轮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说来,朱自清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勉励的一生,正直的一生,虽然说朱自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是非常久远年限了,而朱自清先生存留在人间那已经渐行渐远伟岸坚毅“背影”身姿,依旧明亮如初,依是清晰可见,依然与世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