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之中正纪念堂 ----中国十大纪念堂之中正纪念堂

路漫漫

大中至正之中正纪念堂<br>----中国十大纪念堂馆之中正纪念堂<br><br>中正纪念堂,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中心,分别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爱国东路、信义路的周界,占地75000平方米。中正纪念堂为纪念蒋介石于1976年筹建,工程于1976年10月31日动土,1977年11月动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并于是年4月4日举行落成典礼,4月5日起对外开放参观。中正纪念堂包括纪念楼、中正纪念公园、牌楼、围捕、瞻仰大道、两侧为剧院及音乐厅。纪念楼造型仿北京天坛之顶、埃及金字塔之体,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整体建筑则以蓝、白二色搭配相和,有着自由、平等的寓意。中正纪念堂以高耸的纪念楼为中心,一楼主要以展览室和放映室为主,展示生平事迹文物,顶楼则为铜像,两旁驻守着卫兵。除了纪念楼外,中正纪念堂前的广场也是台北市的文艺中心。<br>中正纪念堂位于台北市中心,以中式庭园为主要设计,窗棱古典而幽雅,建筑则以蓝、白二色搭配相和,有着自由、平等的寓意。中正纪念堂建肃穆庄严,风格采天坛之顶、金字塔之体,主体部分为白色大理石墙,蓝瓦金黄琉璃宝顶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中正纪念堂每个小时的礼兵换岗成为游客观看的重点,每到整点,卫兵仪仗队从底层大厅走出来,来到底层电梯前,上行至四楼铜像大厅, 换岗仪式非常庄严隆重,招式稳健庄重,全场安静肃穆,只有卫兵的踏步声和他们短促的口令声,整套仪式共10分钟,仪式结束后,游客可上前在护栏外进行拍照。中正纪念堂的广场宽敞广阔,因此时有艺文大型演出,如“云门舞集”户外公演、“跨世纪之音”音乐会,让中正纪念堂成为台北知名的艺文广场。另外,每年元宵节的台北灯会也是中正纪念堂年度一大盛事。<br>纪念堂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兴建中正纪念堂主体、庭园及牌楼,回廊等附属工程;二期工程为戏剧院,音乐厅及地下停车场。整个建筑设计之构想为:1、表达中国文化精神。2、创建新颖设计,并具有庄严而独特之风格。3、有效应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并求经济实用。全部建筑采中华文化风格,外表以蓝、白两色为主,象征“自由平等”纪念堂之景调。纪念堂建于三层宽广基础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顶八角,造成多数之“人”字形,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顶用天壈宝兰琉璃瓦顶,蓝中带紫,与阳光相映。宝顶用金黄色,以显其升华光耀之意。其它均采用材料本色,乳白色大理石墙,厅堂内桧木天花板及重重叠叠斗拱之藻井,浅红色花岗石地坪,不加任何漆染,使进入纪念堂时予人之感觉为圣洁、庄严、亲切、平和。<br>中央通廊展示有两辆凯迪拉克轿车及中正纪念公园之模型,面积共三百六十一坪,除配合庆典之需要及教育活动为原则,不予外借。中正纪念堂风光中正艺廊位於纪念堂东侧,共有三间大型展览室和一间多功能之视听室,提供政府机关学校及依法设立登记之法人举办富有教育意义之艺文活动。中正纪念图书馆,图书馆占地二千四百一十八平方公尺。采全开放式管理。主要馆藏特色为纪念堂全景及其相关著述及中国现代史有关文献、政经论著、研究台湾之史料、民俗等图书资料三万余册。期刊一百五十余种。视听区设有十个个人席位,视听内容涵盖文化教育、史地、音乐、美术、演讲等,包括录影带、录音带、雷射唱片等视听媒体。<br>主体建筑是台北市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24.79公顷广大园区里,坐落着中正纪念堂、中正公园、牌楼、围墙、瞻仰大道、音乐厅,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广场、艺文表演中心。以中国庭园造景为主要设计形制,加廊窗棱古典而幽雅,整体建筑则以蓝、白二色搭配相和,有着自由、平等的寓意。园区包含位于中央艺文广场两侧的“戏剧院”及“音乐厅”(即两厅院),但两厅院管理单位为中正文化中心,为一独立运作的行政法人机关,不属“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管辖。全由杨卓成的和睦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规划。环绕整个中正纪念堂园区的环外回廊,每隔4.5米就崁一个中国式灯笼窗,共有26种造型,聚集了灯笼窗各种样貌,别富特色。内部亦有多处庭园造景,人行步道总长约5公里。而庭院内云汉池及光华池,寓意“汉影云根”,池内饲养许多锦鲤,也是园区内著名景点。<br>纪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楼,巍峨雄峙,接着是宽长的瞻仰大道,两旁花草树木一片绿意盎然,在尽头可见纪念堂建筑主体。该牌楼规制是“五间六柱十一楼”规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后,被更换为“自由广场”四字。牌匾更换,源自党争,曾引发大批反对者与支持者的对峙与冲突,有关此牌匾的争拗,现在仍时常为媒体所报道。<br><br><br><br><br><br><br> 2025年2月20日星期四<br> 于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