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贼字

郑昌荣

<p class="ql-block">古时的贼字口诀多有趣</p> <p class="ql-block">“贼”字在汉字中具有多种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 本义</p><p class="ql-block"> 毁坏、破坏:《说文》中提到“贼,败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毁则为贼”,意思是破坏法度就是“贼”[^1^][^5^]。从字形上看,金文的“贼”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戈”(武器),中间是“贝”(象征贵重之物),表示手持戈破贝,有毁坏之意。</p><p class="ql-block">2. 引申义</p><p class="ql-block"> 杀害:由本义“毁坏”引申而来,表示对生命的伤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下》中“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就是说二人相互憎恨,而想互相残杀。</p><p class="ql-block"> 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先秦两汉时期,常以“贼”指代这类人。《史记·商君列传》中称商君为“秦之贼”;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讨贼复兴之效”;《资治通鉴》中也有“其实汉贼也”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刺客、杀人的人:如《史记·留侯世家》中“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这里的“贼”指的是刺杀秦始皇的刺客。</p><p class="ql-block"> 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时多用“盗”指偷窃者,“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泛指偷窃者。如《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中“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这里的“贼”是指偷窃者。</p><p class="ql-block"> 祸害:《荀子·修身》中“害良为贼”,表示造成祸害的就是“贼”;《庄子·秋水》中“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这里的“贼”也是祸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副词,很、非常:用于形容程度,但多用于令人不满的或不正常的情况,不过这种用法相对较少。</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贼”字的意义丰富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了解这些含义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汉字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賊”字是一个汉字,其拼音为zéi,有多种含义。以下是对“賊”字的详细解释:</p><p class="ql-block">1. 基本释义</p><p class="ql-block"> 残害;伤害:这是“贼”字的本义,如《说文》中记载:“贼,败也。”在《左传·僖公九年》中也有“不僭不贼”的描述,这里的“贼”就是伤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先秦两汉时期,“贼”常被用来指代这类人,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秦之贼也”,这里的“贼”就是指对国家有危害的人。</p><p class="ql-block">2. 字形结构</p><p class="ql-block"> 繁体字:“賊”字的繁体字是“賊”,与简体字“贼”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 部首:“賊”字的部首是“貝”,表示该字可能与钱财、货物等有关。</p><p class="ql-block"> 笔画数:“賊”字的笔画数为13画(繁体),而简体字“贼”的笔画数为10画。</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賊”字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随语境而异。在理解和使用这个字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p> <p class="ql-block">古代 “贼” 字的字形演变如下:</p><p class="ql-block">1. 金文:始见于西周厉王时的《散氏盘》。从戈,武器;从则声。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武器(戈),中间是贵重之物(贝),表示手持戈破贝,即 “毁坏法度是贼”,这就是 “贼” 字的本义。</p><p class="ql-block">2. 小篆:基本承续金文字形。</p><p class="ql-block">3. 隶书:将 “刀” 写成了 “十”,讹变作 “貝”、从 “戎” 会意,“貝” 简化作 “贝”,“賊” 类推简化作 “贼”。</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古代“贼”字的字形从小篆到隶书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