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在名城保护工作中,我们既要守住文化根脉的“魂”,也要注入科技创新的“力”,以“守正创新”的智慧,让千年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持久动能。 <br> 以科技之“智”破解保护之“困”,筑牢名城保护根基。名城保护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古建筑老化、空间承载压力、文旅需求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难题。传统保护手段往往依赖经验判断和周期性修缮,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而如今,科技创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例如,北京中轴线申遗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孪生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毫米级建模,精准捕捉结构变化;苏州古城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倾斜、温湿度等数据,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化。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更将“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为历史文化遗产筑起“智能屏障”。 <br> 以创新之“钥”激活发展之“脉”,释放名城经济潜能。名城保护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封存”,而是动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创新正推动名城保护与城市功能升级、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福州三坊七巷引入AR导览、沉浸式光影技术,让游客穿越千年与历史对话,带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扬州古城将老厂房改造为科创孵化器,吸引数字文创、绿色建筑企业入驻,形成“老空间+新经济”的产业生态。这种“科技+文化+产业”的模式,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培育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增长点,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br> 以融合之“道”凝聚协同之“力”,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名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治理模式:杭州通过“城市大脑”平台整合住建、文旅、交通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古城保护与城市管理的智能联动;西安回民街搭建商户信用评价系统,引导商家主动参与街区风貌维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文物确权、非遗传承等领域,让公众通过“云端认养”“数字藏品”等方式参与保护,形成“全民守护”的文化自觉。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创新,正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br>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名城保护工作更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瑰宝,以创新之志激活发展引擎,让古老的城市在科技的赋能下,既留住“历史的厚重”,又展现“时代的轻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独具韵味的中国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