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镇江三山一渡一日遊 作者:宋昱麒

宋慰祖

<p class="ql-block">寒假来临,又开启了我的游学时光。旅遊事先做些资料准备,途中仔细体会,事后有总结。我把这叫做游学。顾名思义即遊中学矣。假前和爹爹(爷爷)一起探讨,考虑到爹爹年迈(七十望八)及我的学业,确定去镇江三山一渡一日遊。一是高铁来去方便,二是景点相对集中,说是山也只有五十至七十余米高,体力尚行。三是能结合课文和历史常识做到游而致学致用。</p><p class="ql-block"> 小年夜我与爹爹一早乘高铁历时一小时廿分抵达镇江。一下车我们就乘车赶往焦山。</p> <p class="ql-block">焦山位于镇江的东北面,高71米,占地570亩,是万里长江中一座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站在游轮码头望长江,水天一色,气势恢宏。焦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登上渡轮,乘船登岛。摆渡时间约为3-5分钟,候船大约15分钟左右挺方便的。焦山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滿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古称“浮玉山”。</p> <p class="ql-block">下船后直达新山门。</p> <p class="ql-block">新山门故名思义是新建的山门吧。放眼望去,除了万佛塔比较瞩目,其余寺庙,楼阁大多掩映于绿树丛中,真应了“山裹寺”之说。</p> <p class="ql-block">通过石牌楼,绕过照壁,就见到气势恢宏的定慧寺。三座石桥通向寺前。中间是定慧桥,二旁的石桥中间各有一个亭阁,一个是焦公亭,一个是茗公亭。分别纪念隐士焦光和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为我国较早兴建的古道场。宋代称普济禅院,又称普济寺。清代康熙南巡来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现在寺庙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前有二棵古银杏树,树龄己有六百余年了。天王殿旁的古银杏更是八百余年高龄了。</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屋顶为明朝时建的木结构的藻井顶,整个屋顶全部用榫卯结构建成,不用一根钉子。藻井的图案及屋顶的彩绘均为宋朝时期的,金碧辉煌,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财宝天王是佛教中护法神,又名毗沙门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主管财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财富和福运追求的象征。财宝天王殿是许多信众祈福求财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源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镇江太守钱彦远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更是蜚声江左。</p> <p class="ql-block">碑林收集了东晋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方,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它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一个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一个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p> <p class="ql-block">碑林中最高的石碑为《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此碑立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碑高2.42米,宽0.87米。</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上焦山。此碑为乾隆第五次(公元1780年)巡辛焦山时所作。碑阴阳二面均刻诗,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浮雕,刻工精湛。</p> <p class="ql-block">碑林中的兰亭,造型古朴。它是为米芾所临摹王羲之《兰亭序》而建的。米芾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临摹的《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碑林的庭院小巧玲珑,环境幽静,在这赏碑观景,确是风雅之事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碑林中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有米芾的“城市山林”的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的“题文同墨竹跋”,元赵子昂小揩石刻“赤壁赋”,等等。均出自名家手笔,各具风采。无论从史料还是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因此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p> <p class="ql-block">池塘后的这幢建筑,门额为“瘞鹤铭”。价值连城的稀世诊宝,被称为“碑中之王”的旷世奇碑—《瘞鹤铭》就陈列于此。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瘞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帷有《瘞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所书。瘗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王義之极爱养鹤,一日何到焦山游览,带来的/对仙鹤不幸夭折,他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在岩上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焦山西麓的崖壁上。但宋代著名金石家黄伯思考证此铭为梁陶弘景所书,历代学者认同甚多,但人们还是愿意以凄美的传说相传。后因岩石崩裂,碑坠入江中达七百余年。直到清康熙年间才由镇江知府募工打捞得残片五方仅存九十三字(且十一字不全)。但仍己臻极品。宋黄庭坚称其为“大字之祖”。能一瞻此铭,亦人生幸事。</p> <p class="ql-block">焦山行宫。这是乾隆皇帝巡辛焦山时驻跸的地方。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p> <p class="ql-block">沿行宫东行,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型的八个大炮堡,这就是焦山古炮台,它扼守着长江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炮台呈暗堡式,由八个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组成。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我糯米汁捣成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p> <p class="ql-block">焦山古炮台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实物见证。1842年7月英舰进攻焦山,炮台守军奋起反击,英军遭受重创,但终应寡不敌众,三千五百名守岛军民全部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炮台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炸毁。站在历经百余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的炮台前,看着布滿青苔的土墙,锈迹斑斑的大炮,心中由然而生一种悲壮,也有一股敬意。焦山古炮台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吗?</p> <p class="ql-block">古炮台旁就是登万佛塔的山路。山虽不太高,就七十米左右,但还是比较徒峭。</p> <p class="ql-block">从山路上看古炮台全景。</p> <p class="ql-block">行至东峰顶,来到了吸江楼。此楼始建于宋代,原名吸江亭,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之意。清同治年间重建为楼,呈八角形。</p> <p class="ql-block">楼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迴廊四通,八面有景。</p> <p class="ql-block">楼为二层,上层的横额题为“江山胜概”,底层的横额为“吸江楼”。此处确是品茗望江、观看日出的好地方,难怪诗人陆游赞为“最为佳处”。</p> <p class="ql-block">再上一层台阶就来到了焦山之巅的万佛塔。它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体高42米七级八面,朱栏碧瓦,飞檐彩绘,上有天宫,下有地宫。据说夜间天宫放射八柱光束,为过往船只指引迷津。前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是明代书法家胡瓒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教义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后门墙二侧则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万佛塔前身为焦山镇寺塔,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战乱,数百年来,一直没能复建。1996年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发愿重建万佛塔,得到各方大力支持,于1999年9月11日开光落成,塔内供奉一万余尊佛像,都有施主认捐。可惜塔门紧闭不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由西面小路下山后来到江边木棧道。扬子江水缓缓流淌,江水清澈碧蓝,江边几块巨石大概就是山崖崩落下来遗留下的吧。</p> <p class="ql-block">别峰庵是在别岭上的一座方形四合院。因有别于东西二峰而称别峰。它始建于宋代,在明代重建,在文革中被破坏,于1991年重建。别峰庵因郑板桥在这里读过书而闻名。人称“板桥书屋”。郑板桥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别峰庵就是他中举后在焦山读书备考之处,翌年进京会试,果然高中进士。别泽庵因此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到了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洞前沿山筑屋一间。洞中有焦光塑像一尊,着隐士服,穿草鞋,手执书卷,神态怡然。相传东汉未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生活清贫,平时常为周围百姓治病。汉献帝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洞为“三诏洞”,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这带全为陡消峭壁峭,崖壁之上遍布千百年来历代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号称“峭壁书廊”《瘞鹤铭》就曾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松鹤精神。”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焦山石雕罗汉像多采用福建寿山著名的青田石,采用了凿、戳、刨、镂、雕、刻、刮、锉、磨等多种技法随石赋形,使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罗汉们的不同性格和修行状态。和释迦牟尼佛像一起构成了一个庄严的佛教艺术群,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离开焦山我们乘出租赶往北固山。在景区的江湾楼吃了午饭。江湾楼主打淮扬菜,在镇江也是天花板级的存在了。我们点了鲍鱼捞饭,锅盖面,肴肉还有秧草饼。菜品比较精致,但量比较少,价挌也小贵哟。</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开始登北固山。北固山因北临长江,地势险固,故得名北固山。虽海拨仅55.2米,然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无数文人雅士传颂为“天下第一江山”。镇江曾为东吴都城,关于三国中的许多故事及物件都留在此,故北固山亦成为著名的三国胜景,是寻访三国遗迹的绝佳之地。北固山又有“宋词第一山”的美名。像北固山这样汇聚这么多顶级大家,诞生这么多顶级词篇的地方,很难找到第二处。</p> <p class="ql-block">东吴古道是进入北固山景区的主要通道。古道旁的城墙据说已有450余年的历史了。是明朝守军为抗击倭寇而修筑的。古道入口附近的凤凰池旁有一块试剑石,相传是刘备与孙权劈石许愿所留。</p> <p class="ql-block">沿古道拾级而上,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层铁塔,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二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虽残破,但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铁塔西面有一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的诗文是日本使臣(遣唐使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来中国后考中进士,与李白、王维芳诗人交往甚深。它见证了盛唐时期,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碑文以中日两种文字书写,中文部分由中国书法家沈鹏书写,日文部分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书写,碑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远望已见甘露寺。我们所在的长廊相传吴国太相亲时,孙权藏刀斧手于廊中。被国太叱退。此寺建于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因刘备招亲的故事而闻名。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康熙、乾隆都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所书。南宋润州刺史吴琚将其重新书写,清康熙年间镇江通判程康庄临募勒石嵌壁。</p> <p class="ql-block">出廊后,有台阶随山侧上直向峰顶。</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建筑风挌独特,采用“以寺镇山”的手法,建筑横向分布,飞阁凌空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古甘露禅寺五个大字相传出之三国名将张飞之手。它因“刘备招亲”的故事而闻名。赤壁大战后,周瑜没计,孙权以妹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镇江联姻,趁机幽囚他以換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婿,结果孙刘联姻弄假成真,留下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京剧“龙凤呈祥”即取材于此。</p> <p class="ql-block">狠石是一块形似伏羊的怪石,因此也被称为“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与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赤壁之战的妙计。宋代以后狠不多次遗失,又多次被找回。现存狠石原在镇江绿竹巷,后被移至北固山。</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因辛弃疾的两首词而名噪天下。始为东晋蔡谟所建,梁武帝登临时,欣作《登北固楼》诗一首,并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在历史上北固楼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所以存在楼、亭混用的情况。北固楼素以登楼远朓而闻名。现在的楼是2010年复建,以柚,楠木为主材,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的天下名楼。</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的匾额并非毛主席亲笔题写,而是从毛主席的手书中截取而来。楼内还悬挂主席在1957年手书的辛弃疾的两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滿眼风光北固楼。”豪情万丈!</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后的多景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因处于北固山风景最佳处,游人登多景楼,往往有“诗情无限景无穷”之感,被宋代书法家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相传曾为吴国太相婿楼,孙向香梳状楼,楼名取自唐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楼凭栏远眺,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没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益发显得清丽,北望瓜州咫尺方间,南瞰镇江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多景楼于2010年移建在原临江亭故址上。按《宋代营造法式》规制营造,楼高14米,与东侧的北固楼形成很好的呼应。楼之外檐东面由米芾题匾“天下江山第一楼”,西面由苏东坡题“江天斜照”四个大字,南面横匾则为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下有一块石头,上刻“溜马涧”三个字。相传是孙权与刘备扬鞭赛马之处。实际上是火山口的斜坡。镇江曾是东吴的都城这城墙是铁瓮城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祭江亭又名凌云亭,北固亭,天下第一亭。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诡称母病,骗得刘备夫人孙尚香回吴。后来孙尚香听闻刘备兵败逝于白帝城,悲痛不已,在北固亭望西遙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尚香,又称北固亭为“祭江亭”。</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北固山,马不停蹄直接乘出租来到金山。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道光年间,由于长江主泓北移,逐渐与南岸相连,到上世纪初全部上岸。金山以绮丽著称,金山寺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把山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近观远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塔而不见山体,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这种建筑特色在我国古典建筑中影响深远,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都借鉴“山被寺裹”“塔拨山高”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东晋,称“泽心寺”,唐赐名“金山寺”,北宋真宗赐名“龙游寺”,清康熙赐名“江天禅寺”。现在的匾额即康熙御题。距今己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名寺之一,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齐名。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的传说,如《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等都广为流传。金山寺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江流,风格奇特。</p> <p class="ql-block">金泉桥是通向“天一第泉”、芙蓉楼、三塔映月、塔影湖、百花洲等景观的必由之路。考虑到我们的体力,及荷花池夏日的美丽,我们忍痛割爱,舍弃了这些景点,保存体力完成三山一渡主要景点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踏入金山寺,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法涌洞、慈寿塔等。每一处建筑都彰显着古朴的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大雄宝殿背面有“渡一切苦厄”它出自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通过修行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解脱一切痛苦和厄运。</p><p class="ql-block"> 强调通过智慧和修行来超越痛苦和厄运,达到内心的自在和解脱。</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不仅是金寺的图书馆和文献馆,还曾藏有大量佛教经典和文物。底层的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真的有法海和尚,但与白蛇传中的法海是二码事。法海俗名裴文德,其父系唐宣宗时的宰相,送文德出家代皇子祈福,法号法海。他云游到金山,发现曾有的东晋泽心寺已荒废。便在此地苦修,并发愿重建寺庙。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法海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此的白蟒就此避走。在重建中工匠挖出一批黄金,法海将其上交朝廷。唐宣宗被其虔诚所感,将黄金赐于寺庙用于重建,并赐名金山寺。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尊。此处不础拍照。</p> <p class="ql-block">江天一览亭原名留云亭。康熙南巡游金山寺时,登妙高台,见江水滔滔,水天一色,遂题写“江天一览”四个大字。翌年被勒石立于留云亭内。太平天国时被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新临募刻碑立于亭内。是一览江景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宋哲宗时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后光绪年间重建此塔,适逢慈禧六十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为金山寺最高处,江天市廛,尽收账底。此塔玲珑秀丽挺拨,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现因文物保护需要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在西北山脚下,一个充满神秘传说的“白龙洞”。传说中,白娘子和小青曾呼东海之水与金山寺法海一争高下,而许仙就是从这里钻出,前往杭州西湖与白娘子相会的。</p> <p class="ql-block">洞内石碑刻有民间传说,称此洞可通杭州西湖断桥。狭窄的通道,给人一种幽暗神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报恩,后遇青蛇精小青,与其结伴。白素贞施法施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白素点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死。为此,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涌将许仙骗之金山寺软禁,白素贞遂与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触犯天条。白素点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白素贞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下祭母,将母救出,全家团圆。</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以慈悲之心普照世间。以慈悲和智慧,渡一切厄运。</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外的园子里有二尊石雕特别吸引我。一尊是弥勒佛像,笑口常开,袒胸露乳,腹大体胖。我想在他心中,想必未来一切都是美好的,真是个乐观派。腹大量大造化大,知识一定很渊博,气量也一定很大。我把手摸在他的肚子上,感受滿滿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尊是苏东坡与佛印的对坐雕像。二个老朋友促膝长谈,栩栩如生。苏东坡与佛印在交往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双方的艺术才华和艺术修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双方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互相学习和支持的基础上。</p> <p class="ql-block">离开金山东门后,我们驱车前往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西津渡。西津渡坐落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街。西标明地理方位,津指的是渡口。它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己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三国时期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已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看不见江了。</p> <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就座落在西津渡古街。由于今天是星期一,恰逢博物馆闭馆,跟上海的埸馆一样,这是预料到的,但考虑小年夜游人比较少,我们曰期也较紧,还是上路了,但总感到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的馆址原为英国领事馆旧址,始建于1864年,是英国在我国沿江沿海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打开了五口通商,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天津条约将镇江辟为通商口岸。</p><p class="ql-block"> 镇江博物馆目前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珍藏自新石器时代至今的文物近3万件。</p> <p class="ql-block">这二张都是英国领事馆外貌。1888年英国巡捕殴打中国小贩,引发镇江人民愤怒,领事馆視焚烧。清政府赔偿白银4万两,于1890年按原样重建。1933年被中国政府收回。1958年镇江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创立。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片仔癀国药堂其建筑是1866年建造的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现改为片仔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又是年轻的,现代的。这是鉴园广场中的新建的罗马式喷泉景点,可供游人休憩。</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的东出口处就是镇江博物馆。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街的青石板路面,其中竖的是小车独轮专用道,有些地方已被深深地磨出车辙,足见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顾名思义是古人迎来送往或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也曾在这亭里停留。大臣们怕他寂寞无聊,持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魚消遣,所以这也称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是我国仅存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石塔。元代还在北京南江,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过过街石塔,可惜的是居庸关的只剩下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的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了。塔高的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下四面有云台,二面刻有“昭关”二字。</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镇江三山一渡游基本结束。虽然由于我和爹爹(爷爷)老的老小的小体力不是很充沛,但还是基本上完成了预订的任务。舍弃的金山百花洲天下第一泉等景点,及西津渡夜景等,只能等待下次再来镇江时游览了。留点遗憾留点期盼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在国贸商城的麦当劳吃了简单的夜餐和正新鸡排烧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