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已雨水游观余姚天华符氏祠堂</p><p class="ql-block">在乡期间,听村民介绍说,在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有一座中国浙江余姚乃至在国外有名的符氏宗祠祠堂,值得一看。于是,在2025年2月18日下午,骑车前往。从驻地出发,沿着马朗大道向南行,路程有十多里路,车行40多分钟,走到天华老街,再向西行一百多米,即是有名的天华村符氏宗祠祠堂。</p><p class="ql-block">符氏宗祠位于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是符氏家族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从其建筑形制分析应为清代建筑。符氏宗祠结构完整,雕饰素雅,是地方祠堂建筑的代表作,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厢楼组成,大厅与门厅中间为天井,门厅为七开间,前进(门厅)为七开间,通面阔19.0米,通进深7.4米。明间及东西次间为一体,明间辟大门,东西稍间次间为耳房。硬山双坡顶,小青瓦覆盖。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明间用三柱,次间、稍间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间前后门枋上饰网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错缝铺砌。鼓形柱础。后进(大厅)为五开间,通面阔19.0米,通进深14.5米,硬山双坡顶。三面砌墙,南面敞开。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单步,双步,单步;五架梁后单步,双步。次间梁架为穿斗式,用八柱;稍间梁架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饰有雀替。外檐柱与内檐柱间为卷棚。地面石板铺砌,鼓形柱础。东西厢房各三开间,面阔8.2米,进深4米。硬山双坡顶,单檐。明间为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柱为檐柱;次间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额尚存。该祠用材粗壮,装饰雅丽,雕刻精湛,线条张驰有度,别具一格,堪称精品,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东祠堂建筑。</p><p class="ql-block">符氏宗祠历经100多年风雨岁月,几经毁坏与修建,于2001年8月被定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在上级政府和有关文保部门的关心下进行了重新修建,天华村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宗祠进行了修缮和保护。2012年,又投入资金200余万,动工对宗祠后进建筑进行大规模修葺,力图依照宗谱所载还原其原貌。为保质保量修好宗祠,尽可能体现宗谱所记的建筑特色。现符氏宗祠作为村落文化宫用房,成为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符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高官英才辈出的伟大姓氏,从宋朝元朝秦代清朝民国直至今天都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达官伟人英才。国内宗亲人数众多,海外的也有不少。据介绍,当今海外符氏共有30余万人,约占海外华人的1%,已有近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符氏宗亲会。有文章称:“一个并不常见的姓氏族裔具有如此强的凝聚力,这是个奇特而有意义的宗亲文化现象。”1998年,新加坡侨胞符松茂和女儿来天华寻根问祖,拿出随带的家谱复印件与天华村留存的家谱复本相对,两者完全是同根同脉,同血同缘。新加坡侨胞符松茂喜不自胜,连称“找到了祖宗,寻到了根。”那时,他就提到了世界符氏恳亲大会,希望天华的宗亲有机会前往,联谊亲缘。</p><p class="ql-block">经过天华符氏后人的努力,一拨又一拨的符氏后裔把目光聚焦到了天华,2010年9月9日,符氏宗祠“五续谱”编写工作宗亲恳谈会在天华举行,天华就向外发布了这样一个消息:在泰国闭幕的第十五届世界符氏恳亲大会作出决定,2012年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将由浙江余姚主办。2011年5月17日来自祖国16个省份,36个市县的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40多位宗亲汇聚余姚,会长符绩熙宗亲也专程从新加坡赶来,于5月18日至20日召开了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海外符氏大多集中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的“拿督斯里”(马来西亚州封衔中的最高封衔)符之庆就以自己是符氏后裔为荣。在第十六届世界符氏大会召开时,符之庆也来到了天华村,专门写了字幅庆贺:“恳亲盛会酝大志,群策群力筑辉煌”。</p><p class="ql-block">每年回故乡,总要骑车前往余姚市朗霞街道天华村,重游符氏祠堂,不仅是我的嫂姐是符姓人氏,而本人年纪逐年增大,不可能每年来乡时都去附近游览只有减少,现在能走得动,多走走吧。而这次去游览参观,是符氏祠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土地战争时期和南昌起义的人员名单中有本地的符姓人员,是为难得,为符氏祠堂增加新的篇章。参观了符氏宗祠,为符氏先辈们的伟绩英才所震撼而感到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9日干积芳修改于浙江余姚朗霞干家路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