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酉苗寨

户外之马

<p class="ql-block">  榕江腊酉苗寨,位于都柳江南岸的乌娘溪溪口,由西边腊酉老寨和东边的腊酉塘组成。寨中有三株巨大的古榕树,是红七军长途奔袭古州(榕江)战前的最后一个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红七军转战黔桂边界,在荔波板寨召开会议,作出长途奔袭贵州军阀王家烈囤积军需物资的后勤基地古州城(今榕江)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红军翻越莽莽苍苍的大苗山(月亮山),于1930年4月28日晚抵达都柳江南岸的腊酉苗寨。29日抓获古州流动哨兵了解城中情况后召开攻打古州城的军事动员部署会,30日凌晨跨过腊酉塘桥,沿都柳江古道至都江渡河,兵分三路对古州城发起进攻。经过一天激战,于天黑前攻下古州城。第二天在古州镇台衙门广场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联欢暨祝捷大会。创下“三个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在贵州打胜仗;第一次攻克贵州的县城;第一次在贵州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p><p class="ql-block"> <b>红军在腊酉</b></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腊酉苗寨宿营一天两夜,腊酉距古州城直线距离仅12公里,兵临城下但城里的敌人完全不知道,红军是怎么做到的?都柳江阔几十丈,只有几条小船,红军三千多人马是怎么快速过河......很多疑问有待解开。</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于4月28日夜抵达腊酉苗寨,村民并不知晓,第二天早晨,大家看到屋檐下、榕树下、路旁桥上及沙坝上到处都是红军,非常惊讶。得知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是穷人的军队后,家家户户赶忙开门请红军进家,并帮助红军烧火煮饭。</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腊酉的各个路口实行警戒,对古州方向采取只进不出的措施,确保消息不被古州敌人知悉的同时,还抓获两名敌人的流动哨兵,全面了解古州的兵力情况。</p><p class="ql-block"> 按照作战计划,部分红军于29日下午过河抵达都江村宿营,主力于4月30日凌晨跨过腊酉塘桥,沿古道到达都江渡口过河。另一路进行沿南岸古道前进,在都什过河。腊酉、都江、都什等沿江村民用所有船只帮助红军快速过河。</p><p class="ql-block"> <b> 腊酉红军桥</b></p><p class="ql-block"> 腊酉红军桥,又名腊酉塘桥、与善桥、永德桥,位于榕江县腊酉村乌娘溪溪口上,是都柳江古道的重要桥梁,因红七军从桥上经过而得名红军桥。</p><p class="ql-block"> 红军桥长29.7米,宽6.65米,高11.3米。始建于雍正年间,后被洪水冲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p><p class="ql-block"> <b> 腊酉塘桥故事</b></p><p class="ql-block"> 腊酉塘桥因位于腊酉塘边而得名,腊酉塘得名于一天然池塘,池塘位置在小学教学楼处,因建校被填埋。腊酉塘后山还有一口古井,传说为诸葛孔明南征时修建,古井虽无源,但常年不枯不盈,一旦干涸则遭回禄,水位下降需从腊酉塘挑水补充。</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一次特大山洪,一夜之间把腊酉塘及附近三座石拱桥全部冲毁。主要捐资并主持重建腊酉塘桥的杨拟,是腊酉乐施好善的大财主。发家之前,杨拟只是一个船工。一天,突然来三位客人过河,到河中央,客人说他们被人追杀,请他帮忙把一袋银子藏匿于船板之下,约好三天之后来取。三天之后并无人来取银子,杨拟又等了三十天,还是没人来取,他担心银子放船上不安全,就悄悄拿回家,左等右等又等了三年,还是没人来取。他就把银子拿来做木材生意,成了个木材老板。后来又遇到一次大洪水,把都柳江沿岸囤积的木材全部冲走。杨拟的木材也被冲走了,其中一位外地大老板被冲走的木材最多。洪水过后,外地老板得知杨拟要到下游寻找被冲走的木材,就把商号印戳交给杨拟,请他帮忙寻找木材。杨拟也制作一个自己的印戳,给自己和大老板漂走的木材打印戳的同时,也在来历不明、无人认领的木材上打自己的印戳。这样,杨拟就发了家。</p><p class="ql-block"> 建腊酉塘桥的石料,取自上游八开河岸,用巨杉做筏运至腊酉,巨大的石料是怎么上下木筏,怎么抬到桥上?当地有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 传说,搬运建桥的石料,不论大小,都是由四个人抬。四个人怎么抬得动?不急,师傅坐上石料去,就抬起来了。师傅下来,又抬不动了。建桥期间,周边村寨的牛逐渐赢弱、消瘦,桥建好后才逐渐恢复。原来师傅是借九牛二虎之力搬运石料。</p><p class="ql-block"> 你说神不神?是什么神?</p>